共3份文件
资料简介 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docx 展开
这是一套《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资源,包含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pptx、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docx、课时数智作业23 时代精神的精华.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必修4 第一单元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贯彻大单元教学理念 践行系统性复习思路]
本模块的复习,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两个大概念展开,要把握三条线索。
线索一: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由哲学的一般理论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由文化的一般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内容。
线索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依次把握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既要梳理各部分的知识体系,又要把握各个具体知识点的原理与方法论。
线索三:根据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一主线,从为什么角度梳理文化作用的知识,从怎么办角度梳理文化发展措施的知识;既要对纵向继承与横向传播等进行区分,又要注重各课的具体知识点的相通性。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标要求] 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
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的方法。 ( )
4.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
5.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 )
6.“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
7.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 )
[精准把握新高考 一轮复习更轻松]
题源 考点 考法/考情/教材切入点
2024·甘肃卷,8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引言分析类选择题
2024·浙江6月选考,13 哲学的基本问题 突出题干信息解读
2023·福建卷,1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引言分析类选择题
2023·北京卷,5 哲学的基本问题 引言分析类选择题
2022·江苏卷,11 哲学与具体科学 分析关系中的指向
追求智慧的学问
1.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角度 内涵
从本 义上看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从本 质上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从起 源上看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从特 点上看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从作 用上看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 世界观
区别 含义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形成 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的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特点 系统化、理论化的 零散的、不自觉的
联系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二者都来自生活实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错误 倾向 ①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②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
3.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 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
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误区 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③促进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推动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考向一 哲学及其作用
典题1 (2025·广东湛江质检)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体现了( )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
②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④哲学使人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典题2 (2022·江苏卷,11,3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表明,空间上微观的随机性导出了宏观的决定性。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又揭示出,时间上微观的决定性呈现为宏观的随机性。气体分子一个一个随机活动于空间的局部,而整体上却遵从明显的规律……数学的严密论证帮助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决定的必然性与随机的偶然性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材料告诉我们( )
A.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C.量的积累能够引起事物的质变
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
方法点拨:解答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选择题,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根据关键词去判断观点本身是否正确,以排除观点错误的选项,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而不能说具体科学是对哲学的概括和升华;如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不能笼统地说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正确的指导作用等。二是把握材料的信息指向,排除与材料指向不一致的选项,如明确题干强调的是哲学影响具体科学,还是具体科学影响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特别提醒: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1)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是辩证的、正确的分析。
(2)后者是任何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未必是正确的、辩证的回答。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基本 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 观点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常见 观点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⑤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质 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性 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道,道即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④上帝创造世界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深化拓展:科学评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2)并非任何唯物主义都是完全正确的,也并非任何唯心主义都是完全错误的。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
划分 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都属于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原,都是唯心主义 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辩证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
联系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②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深化拓展:哲学的基本派别
从古至今,哲学派别虽然众多,但归根到底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考向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典题1 (2024·浙江6月选考,13,2分)名物学是研究事物及其名称的学问。名与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其背后甚至隐藏着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弄清名物关系很困难,然而只有弄清了,才能避免误读文献。由此可知( )
①不同时代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 ②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研究名物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思维与存在的一致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典题2 (2024·甘肃卷,8,3分)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②改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天不变,道亦不变”,能否入选?
典题3 (2023·福建卷,11,3分)在开发软件与拍摄过程中,刘博士从一次次失败中发现“空间站不根据我算出的轨迹走”,进而改变策略,采用“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的“光学识别追踪”拍摄法。“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与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相通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点拨: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
一是排除唯心主义的观点,这要抓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以从谁是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等角度对观点进行分析,明确观点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二是排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既要从古代、近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等时间上进行分析,又要从观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理解方面进行分析。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成 阶级性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必然性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用 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
进步性 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历史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核心观点 实践观点
特征 (三个 结合)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论 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深化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它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通过总结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时政术语: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上述要求,贯彻在后面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之中)
考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典题 (2024·安徽亳州期末)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进行的多次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接地气不行”“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真正做到学术和理论“接地气”,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 )
①是建立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的科学的世界观 ②要立足社会实践,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必须直面现实而且致力于改造客观世界 ④要善于从哲学视界去观察世界、建构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循纲忆知
①追求智慧 ②决定 ③体现 ④统一 ⑤推动 ⑥世界观和方法论 ⑦本原 ⑧派生 ⑨古代朴素 ⑩辩证 依赖于 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观 科学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易错辨析
1.× 提示: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 提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方法。
4.× 提示: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 提示:此处的观念指向人的主观精神,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6.× 提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7.×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考点1 追求智慧的学问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哲学使人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④不符合题意。“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体现了哲学可以通过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典题2 D [概率论、数理统计、微分动力系统等都属于具体科学,其研究成果为哲学家提供帮助,这说明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不涉及透过现象看本质,未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也未体现量变与质变,A、B、C不选。]
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C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说明不同时代和地区因特定的时风和民俗,对具体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①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具体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不涉及物质的内涵,④排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只有弄清了名物关系,才能避免误读文献,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的哲学基本问题,②③正确。]
典题2 B [“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强调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存在即是被感知”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的意思是指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地有一定的运行法则,属于唯物主义;“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属于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④不符合题意。]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指向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向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没有指向题干要求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典题3 C [题干中“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的说法承认先有精神性的“理”,后有物质性的“气”,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①不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主张运动是心灵(意识)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和“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③符合题意。]
考点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 C [哲学社会科学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①说法错误。题干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运用于实践,④指向哲学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接地气不行”“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真正做到学术和理论“接地气”,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说明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社会实践,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必须直面现实而且致力于改造客观世界,②③符合题意。]
1/1
本模块的复习,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两个大概念展开,要把握三条线索。
线索一: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由哲学的一般理论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由文化的一般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内容。
线索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依次把握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既要梳理各部分的知识体系,又要把握各个具体知识点的原理与方法论。
线索三:根据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一主线,从为什么角度梳理文化作用的知识,从怎么办角度梳理文化发展措施的知识;既要对纵向继承与横向传播等进行区分,又要注重各课的具体知识点的相通性。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标要求] 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
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具体的方法。 ( )
4.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
5.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 )
6.“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
7.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 )
[精准把握新高考 一轮复习更轻松]
题源 考点 考法/考情/教材切入点
2024·甘肃卷,8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引言分析类选择题
2024·浙江6月选考,13 哲学的基本问题 突出题干信息解读
2023·福建卷,1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引言分析类选择题
2023·北京卷,5 哲学的基本问题 引言分析类选择题
2022·江苏卷,11 哲学与具体科学 分析关系中的指向
追求智慧的学问
1.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角度 内涵
从本 义上看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从本 质上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从起 源上看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从特 点上看 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从作 用上看 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 世界观
区别 含义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形成 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的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特点 系统化、理论化的 零散的、不自觉的
联系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二者都来自生活实践,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错误 倾向 ①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 ②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
3.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 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
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误区 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③促进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推动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考向一 哲学及其作用
典题1 (2025·广东湛江质检)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体现了( )
①哲学可以通过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
②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④哲学使人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二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
典题2 (2022·江苏卷,11,3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表明,空间上微观的随机性导出了宏观的决定性。微分动力系统的研究又揭示出,时间上微观的决定性呈现为宏观的随机性。气体分子一个一个随机活动于空间的局部,而整体上却遵从明显的规律……数学的严密论证帮助哲学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决定的必然性与随机的偶然性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材料告诉我们( )
A.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
B.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
C.量的积累能够引起事物的质变
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
方法点拨:解答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选择题,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根据关键词去判断观点本身是否正确,以排除观点错误的选项,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而不能说具体科学是对哲学的概括和升华;如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不能笼统地说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起正确的指导作用等。二是把握材料的信息指向,排除与材料指向不一致的选项,如明确题干强调的是哲学影响具体科学,还是具体科学影响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特别提醒: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1)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观点,是辩证的、正确的分析。
(2)后者是任何哲学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未必是正确的、辩证的回答。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基本 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 观点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常见 观点 ①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⑤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质 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合理性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缺少科学依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性 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
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区别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②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③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道,道即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④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⑤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⑦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④上帝创造世界
联系 二者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深化拓展:科学评价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
(2)并非任何唯物主义都是完全正确的,也并非任何唯心主义都是完全错误的。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
“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源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是流
划分 凡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都属于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原,都是唯心主义 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辩证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属于形而上学
联系 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②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深化拓展:哲学的基本派别
从古至今,哲学派别虽然众多,但归根到底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考向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典题1 (2024·浙江6月选考,13,2分)名物学是研究事物及其名称的学问。名与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其背后甚至隐藏着特定的时风和民俗。由于地有南北、时有古今,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比比皆是,弄清名物关系很困难,然而只有弄清了,才能避免误读文献。由此可知( )
①不同时代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 ②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③研究名物关系最终是为了实现思维与存在的一致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典题2 (2024·甘肃卷,8,3分)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明确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他把唯物主义比作“牢固坚实的橡树”,把唯心主义比作“脆弱的芦苇”。下列选项中,前后两端分别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是( )
①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存在即是被感知 ②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 ③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④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训练] 如果将②改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天不变,道亦不变”,能否入选?
典题3 (2023·福建卷,11,3分)在开发软件与拍摄过程中,刘博士从一次次失败中发现“空间站不根据我算出的轨迹走”,进而改变策略,采用“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的“光学识别追踪”拍摄法。“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与下列选项所蕴含的哲理相通的是( )
①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②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③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 ④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方法点拨: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判断
一是排除唯心主义的观点,这要抓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可以从谁是本原、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等角度对观点进行分析,明确观点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二是排除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既要从古代、近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等时间上进行分析,又要从观点对世界本原的具体理解方面进行分析。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
形成 阶级性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必然性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用 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
进步性 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历史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核心观点 实践观点
特征 (三个 结合)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论 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深化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它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通过总结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时政术语: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上述要求,贯彻在后面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之中)
考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典题 (2024·安徽亳州期末)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所进行的多次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接地气不行”“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真正做到学术和理论“接地气”,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 )
①是建立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的科学的世界观 ②要立足社会实践,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③必须直面现实而且致力于改造客观世界 ④要善于从哲学视界去观察世界、建构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十七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循纲忆知
①追求智慧 ②决定 ③体现 ④统一 ⑤推动 ⑥世界观和方法论 ⑦本原 ⑧派生 ⑨古代朴素 ⑩辩证 依赖于 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观 科学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易错辨析
1.× 提示: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 提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方法。
4.× 提示: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 提示:此处的观念指向人的主观精神,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6.× 提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7.×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考点1 追求智慧的学问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哲学使人实现了由面向神到面向人和自然的转化,④不符合题意。“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体现了哲学可以通过对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反映了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①②符合题意。]
典题2 D [概率论、数理统计、微分动力系统等都属于具体科学,其研究成果为哲学家提供帮助,这说明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提供基础,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具体科学对哲学的作用,不涉及透过现象看本质,未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也未体现量变与质变,A、B、C不选。]
考点2 哲学的基本问题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1 C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说明不同时代和地区因特定的时风和民俗,对具体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不同,而不是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①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对具体事物的概念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不涉及物质的内涵,④排除。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只有弄清了名物关系,才能避免误读文献,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名物学研究无法回避的哲学基本问题,②③正确。]
典题2 B [“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强调存在决定思维,属于唯物主义;“存在即是被感知”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①符合题意。“人类历史是理念的展开”“思维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都是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的意思是指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地有一定的运行法则,属于唯物主义;“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属于唯心主义,③符合题意。“人是一种聪明的机器”属于机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④不符合题意。]
变式训练 提示:不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指向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天不变,道亦不变”指向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没有指向题干要求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典题3 C [题干中“空间站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的说法承认先有精神性的“理”,后有物质性的“气”,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①不符合题意。“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主张运动是心灵(意识)的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④不符合题意。“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和“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②③符合题意。]
考点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经典案例研透
典题 C [哲学社会科学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①说法错误。题干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运用于实践,④指向哲学的指导作用,与题意不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接地气不行”“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真正做到学术和理论“接地气”,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说明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社会实践,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必须直面现实而且致力于改造客观世界,②③符合题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