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7 )
精品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轮复习课件
1 / 26
当前位置: 高中/ 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教材梳理(一轮)/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精品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轮复习课件

2023-11-20 浏览量 178 45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5-17993945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47.6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1份文件
1 / 26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一轮复习课件.pptx 展开

(共26张PPT)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必修四)
政气浩然
2023.11.15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体系构建
第八课教材分析
考向预测
考点分析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文化交流的意义、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是考查的重点(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在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关注讲好中国故事、经贸交流带动文化交流、成都大运会等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
0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一.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民族性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能够激发文化自信,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民族性的体现 (1)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2)民族文化体现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方面
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理解文化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1)文化民族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文化民族性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个性,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越明显。
(2)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民族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可以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特别提醒】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并不是将其他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样对待。发展文化,首先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发展中,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也要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果,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要反对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封闭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或者盲目崇拜其他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③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区别: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从文化的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联系: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启示:我们提倡文化多样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文化多元化。
中华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模拟演练
0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1.你知道历史上都有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名人及其事例?
2.你还知道近年来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
提示: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郑和下西洋等
提示:“一带一路”文化
交流、各国间互派留学生、
中国与多个国家互办“文
化年”活动等
一.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 重要性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才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化交流、交融的宏伟画卷。
要求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茉莉花》惊艳西方
《天鹅湖》跃动中国
观看视频,思考:
1.舞蹈如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2.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二.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 对世界 文化 文化交融促进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2)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3)不同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
本民族 文化 文化交融促进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1)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2)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比较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
区 别 表现 不同 文化交流是一个过程,是彼此间文化的相互沟通,互通文化的有无,促进文化丰富与发展,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语言、报刊、网络等)使得文化得以传播。 文化交融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渗透,难分你我,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结果 不同 文化交流侧重的是把一种文化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受众知道、理解的过程,量变 文化交融侧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甚至是冲突碰撞之后的发展升华,产生新文化的过程,质变
意义 不同 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间接促进文化发展。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发展与创新。
联系 (1)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础,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华、发展。 (2)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的。 文化多样性
原因
文化交流
基础
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文化交融
推动
汲取营养,文化创新
发展本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19年4月,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因火灾受损。11月,中法双方签署文件,决定就巴黎圣母院修复等开展合作。双方商定在2020年确定巴黎圣母院保护修复合作的主题、模式及中方专家人选,同时明确双方将就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保护开展技术与科学交流及培训项目。中法开展文化遗产修复和保护合作旨在( )
①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互鉴
③赋予中法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④推动中法文化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0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必须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3.反对两种激进观点
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和实践证明,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近年来,中国杂技将“木兰从军”的感人故事、《西游记》的奇妙情节、《梁祝》的经典绝唱等融入表演中,实现从“技”到“剧”的转化,又借助现代舞美音乐,把形象美、动作美、情感美、精神美集于一身,摆脱了“单一技巧表演”的刻板印象,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中国杂技成功的秘诀在于( )
①继承传统,提高了技巧的难度系数②古为今用,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③锐意创新,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④面向世界,博采各国优秀文化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在吉祥戏院看戏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近日,被拆除的吉祥戏院获得“重生”,新吉祥戏院既传承了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成为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新吉祥戏院( )
A.历久弥“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B.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
C.返本开“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D.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了文化形式的创新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请你确定一组最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  )
A.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提升文化实力
B.尊重差异 平等协商 认同外来文化
C.加强交流 文化共享 汲取各国文化
D.理解个性 积极创新 舍弃民族文化
A
模拟演练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每个节气都配一句经典诗词,从“雨水”开始,到“立春”落定,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气象科学技术的二十四节气对今天的农业生产实践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022年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承担起倒计时功能,中国人的自然观、时间观、生命观、宇宙观,“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此刻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里约奥运会开始,为了缅怀逝者,出现了“缅怀环节”。冬奥的这一环节体现在了歌曲《送别》与物件“折柳”之上。“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词、外国的曲,以全新的方式演绎此曲来表达中国对于逝者的怀念;“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用中国人的含蓄表达了惜别怀远之意。
从08年北京奥运五环重现,到22年北京冬奥雪花主火炬熄灭;2008年我们有历史,2022年我们向未来!北京冬奥在“立春”倒计时中开始,在“折柳寄情”中结束。中国人以“中国式浪漫”实现了跨越14年的骄傲。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北京冬奥如何以“中国式浪漫”再次成为骄傲。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与认识论的知识,谈谈“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的原因。
【答案】(1)①“中国式浪漫”不忘本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对自身文化价值认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文化软实力。
②“中国式浪漫”吸收外来。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优秀文化。《送别》用外国的曲唱中国的词,以全新的方式演绎对逝者的怀念,创新了表现形式。
③“中国式浪漫”面向未来。立足时代之基,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二十四节气诗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理念相适应;用二十四节气承载倒计时,使古代气象科技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
(2)①规律具有客观性,二十四节气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对当代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仍有借鉴意义,指导着我们尊重规律、尊重自然。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实践基础上的主观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是一种正确的生命观、宇宙观。
③真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作为中国古代气象科学技术的二十四节气对今天的农业生产实践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THANKS
必修4 哲学与文化课件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