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轮复习课件.pptx 展开
(共31张PPT)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必修四)
政气浩然
2023.11.2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体系构建
第五课教材分析
考向预测
考点分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24年高考可能会结合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重要法律的修改、我国的各项改革措施、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等,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作用等。
01
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 会存 在
社 会意 识
决 定
反作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
社会心理
不同社会意识形式
相对独立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做事情要从社会存在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强国有我等入选“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认真解读这些网络用语,能洞见中国的年度表情,感受时代发展脉搏。这表明( )
A.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根源于社会意识的变化
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D.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
模拟演练
02
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地位: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①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设施)和政党组织、社会组织(组织)。
②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在新的形势下,外资三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2016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是新形势下国家关于外商投资活动全面的、基本的法律规范,是外商投资领域起龙头作用、具有统领性质的法律。该法从总则、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投资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方面对新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作出了基本的、明确的规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些法律的出台是基于( )
①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事物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体现( )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模拟演练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解决方式 原因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
(1)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现方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充分说明(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模拟演练
0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无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的作用
作用 具体表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基本内容 重要性
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注意: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澳门与珠海,实现了7个世界之最,而这原本在外国专家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的辛苦付出。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李大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为民造福”,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
④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这说明,调查研究( )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②应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③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确保了各项决策的正确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模拟演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1986年,我国出台了民法通则,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这是很大的进步。时至今日,面对社会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发生的深刻改变,民法通则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制定的民法典涉及很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于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来说,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而其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必要性。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立法工作面临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制定一部新的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民法典的制定有利于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之一。民法典的制定,调整了上层建筑,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民法典的制定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民法典的制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THANKS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必修四)
政气浩然
2023.11.2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体系构建
第五课教材分析
考向预测
考点分析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24年高考可能会结合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重要法律的修改、我国的各项改革措施、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等,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作用等。
01
社会历史的本质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 会存 在
社 会意 识
决 定
反作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
社会心理
不同社会意识形式
相对独立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做事情要从社会存在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广西某山村有许多珍稀鸟类,但一直存在打鸟、捕鸟等现象。近年来,该村引导村民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观鸟基地,吸引天南海北的“鸟友”前来参观,以护鸟观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产业蓬勃发展,以前打鸟、捕鸟的村民成为爱鸟、护鸟的“土专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自觉守护者。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
②不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社会意识是落后的社会意识
③社会意识能够转化为改变社会存在的物质力量
④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其是否反映社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觉醒年代、YYDS、双减、破防、元宇宙、绝绝子、强国有我等入选“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认真解读这些网络用语,能洞见中国的年度表情,感受时代发展脉搏。这表明( )
A.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根源于社会意识的变化
B.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D.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D
模拟演练
02
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地位: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
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后,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区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与经济有关的制度和政策,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等。
①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设施)和政党组织、社会组织(组织)。
②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文化传媒等。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在新的形势下,外资三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2016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是新形势下国家关于外商投资活动全面的、基本的法律规范,是外商投资领域起龙头作用、具有统领性质的法律。该法从总则、投资促进、投资保护、投资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方面对新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作出了基本的、明确的规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些法律的出台是基于( )
①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认识事物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③全面深化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体现( )
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②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模拟演练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解决方式 原因
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革)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
(1)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实现方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关键词
课程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这充分说明(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④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模拟演练
0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理解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无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的作用
作用 具体表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方法论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基本内容 重要性
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注意: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关键词
课程设计
港珠澳大桥连接着香港、澳门与珠海,实现了7个世界之最,而这原本在外国专家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的辛苦付出。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活动
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李大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为民造福”,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
④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这说明,调查研究( )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②应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
③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确保了各项决策的正确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模拟演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法典编纂工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任务。
1986年,我国出台了民法通则,从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这是很大的进步。时至今日,面对社会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发生的深刻改变,民法通则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制定一部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启“民法典时代”。新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中国民法典”梦想迈出坚实一步,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制定的民法典涉及很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对于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来说,民法典的制订可以让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因而其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必要性。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立法工作面临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制定一部新的统一的民法典势在必行。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民法典的制定有利于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奋进中国提供不竭动力。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之一。民法典的制定,调整了上层建筑,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民法典的制定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民法典的制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