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14.87 )
精品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轮复习课件
1 / 37
2023稀缺资源征集
当前位置: 高中/ 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教材梳理(一轮)/必修3 政治与法治
精品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轮复习课件

2023-09-19 浏览量 221 45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5-17292039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 全国
文件: 67.3M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1份文件
1 / 37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轮复习课件.pptx 展开

(共37张PPT)
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统编版必修三)
政气浩然
2023.9.20
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教材分析
考向预测
高频考点
①简述我国法治发展的成就
②马克思主义法治观。
1.以党中央法治建设的历程为情境,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依法治国的依据和目标;
2.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类情境考查“三治融合”的意义
体系构建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七课 治国理政基本方式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九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目标
主体
基础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严格执法
全民守法
把握当下
追根溯源
明确目标
展望未来
核心
体系构建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的历史类型
法律的本质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的产生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法律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决定因素
原因
成就
法的特征
法律的作用
法治国家建设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进二十大报告。为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根据新时代妇女工作特点和妇女事业发展的要求,2022年10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此次修订回应社会关切,人格权益的相关表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其婚姻家庭编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新法增加了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制度。新法在落实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基础上,倡导社会尊重和关爱妇女,鼓励和支持妇女自强。并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时政热点
0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中华法系:
(1)含义: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
(2)作用: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三国两晋六朝时期
唐朝时期
宋代时期
明清时期
产生
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
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
和发展。
2.我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法律的基本知识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产生
本质
作用
产生
本质
定因
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
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所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律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共性
个性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3、我国的法律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发展历史
当代法
性质
类型
特征
职能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历史类型)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政治职能,社会职能
法律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个性
个性
一脉同源
法的特点与职能
法的特点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的职能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 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主要包括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障民主权利和社会稳定等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人口管理、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公共建设管理、生态和环境保护等
(核心)
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有法可依
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良法善治
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①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②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关键词
课程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集中表现为( )
①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不断发展
②建立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④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模拟演练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2·全国·模拟预测)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法不是超历史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上的法也将随之消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关系是(  )
①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推动了人类法治思想的进步
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的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才产生的
③法反映的是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④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模拟演练
0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2022年9月20日,梅县区警方对在疫情期间故意隐瞒行程、接触人员的丘某平作出行政拘留七日的处罚。8月18日,丘某平从广州乘坐大巴车回梅州,因同车人员中有新冠肺炎确诊者,丘某平属于密接人员,核酸检测为阳性。回梅后,为了不想影响亲戚经营的腌面店的日常经营,刻意隐瞒行程轨迹及密接人员,对疫情防控造成重大风险隐患。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一、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3.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单元导言)
4.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七课导言)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具体路径
前进方向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知识拓展
相关链接:
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法治实施体系
法治监督体系
法治保障体系
党内法规体系
及时、系统、针对、有效、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有法可依
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层面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多种监督方式分工负责,互相协调,给予法律实施以最有力的保证。
政治保障
制度保障
人才保障
文化保障
···
党章、准则、条例、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2·广东珠海一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列有关法治体系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
②某省建立与新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模式相适应的制约机制——强化法治保障体系
③本溪市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立市“1+N”法制保障体系》——法治监督体系
④《印花税法》制定出台,已有12个税种制定了法律——健全法律规范体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模拟演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2)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通过制度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家庭教育由原来的传统“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
立法背景 依法治国的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家庭教育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有的是父母或监护人未尽教育职责,有的是父母或监护人不懂如何教育,一些社会问题由此而生。 ①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②
立法工作机构将草案引发有关部门、地方和单位征求意见,在网上公布草案全文。 ③
本法是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④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
要求
实践基础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原因
①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②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
要求
政治保证
关键词
课程设计
(2022·吉林长春模拟预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中就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十六字要求,即“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下列对此要求理解正确的是( )
①领导立法——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法律体现人民意志
②保证执法——党与执法机关以宪法和法律作为行为准则,共同行使行政执法权
③支持司法——党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促进公正司法
④带头守法——党引导公民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增强法律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A
模拟演练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原因
①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要求
力量源泉
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思考:全面依法治国如何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原因
①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②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要求
精神支撑
知识贯通:《法律与生活》P5
关键词
课程设计
荀子坚持“礼刑合用”,“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董仲舒主张德本刑末,提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古人的上述观点对依法治国的启示是( )
A.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要先德治教化,然后施以刑罚惩治
C.强调道德对法治文化的促进作用 D.实现传统文化与法治规范相得益彰
A
模拟演练
5.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原因
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②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要求
价值追求
小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原则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1.认真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学法能够将法治精神铭刻在心中,从而对法治发自内心的拥护和信仰;
2.自觉守法,坚持在法律的指引下办事,依法依规办事;
3.积极宣传法治思想,倡导身边的人尊法、守法;
4.敢于护法,应树立法治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捍卫法律尊严,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
你认为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一名学生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课后作业
1.掌握重难点: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原则
2.完成课时演练《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THANKS
必修3 政治与法治课件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