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份文件
资料简介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练习,含解析).docx 展开
这是一套《必修一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资源,包含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pptx、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docx、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练习,含解析).docx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练习,含解析).docx》的文档简介内容:</br>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5·内蒙古赤峰月考)1984年,考古队员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的一座5 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墓中发现了两件精美的玉器。这两件玉器的头部是一种动物,由于这种动物的形状很像猪,因此这两件玉器被称作“玉猪龙”。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猪骨遗骸。上述考古发现可以佐证该时期( )
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②人们能生产一定的食物
③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生产力水平有一定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河南开封三模)《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十多年的变法成果使秦国社会“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也使得民众富足起来,家给人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看,秦国的变法( )
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使秦国民众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 ③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④让土地变成私有财产,使私有制在秦国得以真正确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湖北武汉二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 ②“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发展 ③“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 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封建中国的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封建统治者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②封建统治者通过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压迫农民 ③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自身的完善可实现持续统治 ④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会引起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5·湖北武汉月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亚当·斯密“在下面这点上是对的: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 ②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 ③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形式的变化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 ④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全部财富被雇佣者无偿占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5·湖南三湘名校联盟联考)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世界范围内政局动荡、武装冲突、金融危机、流行疾病等各类灾难频发,西方左翼学者提出了“灾难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灾难资本主义建立在资本垄断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力量控制、利用或制造各种灾难,如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等,使社会处于“休克”状态,并以系统性积累的方式从中获取利益,实现资本增殖。“灾难资本主义”的提出( )
①体现了西方左翼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同
②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原因的创新性阐释
③创新性地揭示了新阶段资本主义的逐利方式
④帮助各国人民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17世纪初,康帕内拉结合意大利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地位低、收入少的实际,在《太阳城》中写道,“公社制度使大家都成为富人,同时又都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共同占有一切;他们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私有财产”。这表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
②表达了改变不公平分配的强烈愿望
③看到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主动性
④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是基于对现实的批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5·湖南益阳月考)(教材P17“相关链接”)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这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弊端,从理性出发构建了未来社会蓝图 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具体方法 ③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河南南阳模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的理解,下列前后表述相契合的是( )
①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全民的理论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③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河北沧州一模)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集理论、运动、制度和思想于一身的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序号 发展历程 标志或表现
①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 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③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④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25·江西鹰潭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2024年6月,《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通道,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引领中国经济活力迸发;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擦亮民主法治的底色;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春水,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正是因为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锚定改革总目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才形成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牵引力和推动力,开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我国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D 考古工作者还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猪骨遗骸,这可以佐证该时期人们能生产一定的食物,生产力水平有一定提高,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而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是在奴隶社会,①排除。 材料未体现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③排除。
2.A 秦国的变法顺应民意,是对先前土地制度的一种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具体体现,①正确。奴隶社会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变法之前,秦国早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②错误。十多年的变法成果使秦国社会“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也使得民众富足起来,家给人足,这说明秦国的变法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正确。私有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确立,④错误。
3.C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①错误。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发展,②正确。直接劳动是劳动者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而积累劳动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③正确。“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④错误。
4.D 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①错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封建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发展,③错误。
5.A 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这说明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压迫和剥削存在的根源,也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①②正确。材料强调不同社会形态的劳动形式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且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劳动形式的变化,③说法错误。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雇佣者无偿占有,④说法错误。
6.D “灾难资本主义”的提出体现了西方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其对科学社会主义是否认同,故①不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矛盾,故②不选。“灾难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力量控制、利用或制造各种灾难,如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等,使社会处于“休克”状态,并以系统性积累的方式从中获取利益,实现资本增殖,这是对新阶段资本主义逐利方式的创新性解释,故③可选。“灾难资本主义”阐释了其本质上仍然是获利进而实现资本增殖,有利于各国人民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故④可选。
7.C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不能科学地预见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①错误。康帕内拉看到意大利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地位低、收入少的不公平分配现象,在《太阳城》中提出公社制度下大家共同占有一切,这表达了其改变不公平分配的强烈愿望,②正确。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未看到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主动性,③错误。康帕内拉是结合意大利劳动者的现实状况,在《太阳城》中设计了公社制度这种未来社会的模式,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④正确。
8.D 空想社会主义仅从理性出发构建了未来社会蓝图,不是马克思主义,①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方法,②表述错误。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9.D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全民的理论”说法错误,①排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而不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③错误。
10.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①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错误。
11.①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解析:本题需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3 / 3
一、选择题
1.(2025·内蒙古赤峰月考)1984年,考古队员在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的一座5 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墓中发现了两件精美的玉器。这两件玉器的头部是一种动物,由于这种动物的形状很像猪,因此这两件玉器被称作“玉猪龙”。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猪骨遗骸。上述考古发现可以佐证该时期( )
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
②人们能生产一定的食物
③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生产力水平有一定提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河南开封三模)《汉书·食货志》记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十多年的变法成果使秦国社会“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也使得民众富足起来,家给人足。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看,秦国的变法( )
①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使秦国民众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 ③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④让土地变成私有财产,使私有制在秦国得以真正确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湖北武汉二模)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 ②“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发展 ③“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 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封建中国的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封建统治者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②封建统治者通过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压迫农民 ③封建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通过自身的完善可实现持续统治 ④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会引起农民阶级的反抗和斗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5·湖北武汉月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亚当·斯密“在下面这点上是对的: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 ②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 ③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劳动形式的变化带来生产关系的改变 ④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全部财富被雇佣者无偿占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5·湖南三湘名校联盟联考)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世界范围内政局动荡、武装冲突、金融危机、流行疾病等各类灾难频发,西方左翼学者提出了“灾难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灾难资本主义建立在资本垄断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力量控制、利用或制造各种灾难,如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等,使社会处于“休克”状态,并以系统性积累的方式从中获取利益,实现资本增殖。“灾难资本主义”的提出( )
①体现了西方左翼学者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同
②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本原因的创新性阐释
③创新性地揭示了新阶段资本主义的逐利方式
④帮助各国人民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17世纪初,康帕内拉结合意大利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地位低、收入少的实际,在《太阳城》中写道,“公社制度使大家都成为富人,同时又都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共同占有一切;他们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私有财产”。这表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
②表达了改变不公平分配的强烈愿望
③看到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主动性
④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是基于对现实的批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5·湖南益阳月考)(教材P17“相关链接”)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这是因为( )
①马克思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弊端,从理性出发构建了未来社会蓝图 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具体方法 ③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2024·河南南阳模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的理解,下列前后表述相契合的是( )
①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全民的理论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③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河北沧州一模)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集理论、运动、制度和思想于一身的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序号 发展历程 标志或表现
①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共产党宣言》发表
② 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③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
④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与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25·江西鹰潭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2024年6月,《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高质量转化的通道,让青山有“价”、绿水含“金”。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引领中国经济活力迸发;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擦亮民主法治的底色;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春水,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正是因为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锚定改革总目标,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才形成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牵引力和推动力,开创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我国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D 考古工作者还在一些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猪骨遗骸,这可以佐证该时期人们能生产一定的食物,生产力水平有一定提高,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原始社会,而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是在奴隶社会,①排除。 材料未体现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③排除。
2.A 秦国的变法顺应民意,是对先前土地制度的一种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具体体现,①正确。奴隶社会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变法之前,秦国早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②错误。十多年的变法成果使秦国社会“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也使得民众富足起来,家给人足,这说明秦国的变法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正确。私有制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确立,④错误。
3.C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①错误。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发展,②正确。直接劳动是劳动者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而积累劳动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③正确。“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④错误。
4.D 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①错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封建制度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发展,③错误。
5.A 在奴隶劳动、徭役劳动、雇佣劳动这样一些劳动的历史形式下,劳动始终是令人厌恶的事情,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与此相反,不劳动却是“自由和幸福”,这说明劳动只有摆脱了外在的强制性才是“自由和幸福”的,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压迫和剥削存在的根源,也是导致劳动“始终令人厌恶”的根源,①②正确。材料强调不同社会形态的劳动形式始终表现为外在的强制劳动,而且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劳动形式的变化,③说法错误。在雇佣劳动形式下,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雇佣者无偿占有,④说法错误。
6.D “灾难资本主义”的提出体现了西方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从材料中无法判断其对科学社会主义是否认同,故①不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矛盾,故②不选。“灾难资本主义”通过资本力量控制、利用或制造各种灾难,如政治危机、军事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等,使社会处于“休克”状态,并以系统性积累的方式从中获取利益,实现资本增殖,这是对新阶段资本主义逐利方式的创新性解释,故③可选。“灾难资本主义”阐释了其本质上仍然是获利进而实现资本增殖,有利于各国人民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故④可选。
7.C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没有科学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不能科学地预见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①错误。康帕内拉看到意大利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地位低、收入少的不公平分配现象,在《太阳城》中提出公社制度下大家共同占有一切,这表达了其改变不公平分配的强烈愿望,②正确。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未看到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主动性,③错误。康帕内拉是结合意大利劳动者的现实状况,在《太阳城》中设计了公社制度这种未来社会的模式,体现了对现实的批判,④正确。
8.D 空想社会主义仅从理性出发构建了未来社会蓝图,不是马克思主义,①表述错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具体方法,②表述错误。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③④符合题意。
9.D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全民的理论”说法错误,①排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而不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③错误。
10.D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①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错误。
11.①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解析:本题需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