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IP:18.97.9.168 )
精品
2026全国版高考政治一轮基础知识练--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 17
二一排课
当前位置: 高中/ 思想政治/ 高考专区/教材梳理(一轮)/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精品

2026全国版高考政治一轮基础知识练--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5-04-08 浏览量 78 30个学币
详细信息
ID: 1015-22709234
版本: 统编版
类型: 试卷
地区: 全国
文件: 547.6KB
挑错反馈
反馈经核实,可获本站资源免单券!
有奖上传 收藏 加入资源篮
您的学校尚未开通校网通
学校开通校网通,全校教师可畅享海量教学资源。
1份文件
1 / 17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2026全国版高考政治一轮基础知识练--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docx 展开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全国版高考政治一轮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年高考
1.(2024浙江6月选考,4,2分)“红色根脉”厚植浙江,“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共同富裕领航浙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江人民接续奋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共富道路越走越宽,之江大地发生了精彩蝶变。浙江发生“蝶变”是因为 (  )
①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进行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③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④浙江人民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广东,2,3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02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强调要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奉献青春和智慧。作出这一举措是因为 (  )
①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②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③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④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江西,1,3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  )
①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②创造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现代化经验
③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④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广西,1,3分)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由此可见(  )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②广西应发挥区位、平台、政策、资源等优势推进壮美广西建设
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壮美广西建设
④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是壮美广西建设的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3广东,1,3分)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一探索历程可见(  )
①实现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②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
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3辽宁,1,3分)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这印证了 (  )
①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
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④中国的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3新课标,13,4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  )
①是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③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
④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的基本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3广东,2,3分)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
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3重庆,1,3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实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没有必要谈共产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现实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缺乏现实基础
10.(2023湖南,3,3分)
从期盼“第三新文明”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昭示 (  )
①第三新文明的设想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了最佳道路
②各国历史的多样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反映出来的
③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力量
④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4福建,20(3),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者,治之端也。”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跃上新起点,面对新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提供了有力保障。
材料二 截至2024年3月初,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落实宪法规定,制定或修改涉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法律14件,审议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有效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以决议的形式对备案审查制度作出专门规定,审查了报送备案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1 300余件;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检查法律实施情况5项,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22个,开展专题询问2项,专题调研7次。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到了新水平。
从下图中选取两个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关键词,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写一则简评。(4分)(要求:不得抄袭给定材料;字数不少于80字。)
12.(2023山东,20,10分)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正确认识和处理同世界的关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10分)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三年模拟
                
1.(2025届北京师大二附中统练一,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同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在新时代的革命锻造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
②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中,中国人民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消除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发展大跨越
④在新时代伟大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安徽信息押题卷,1)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这么大一个党,有着光荣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一些人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略自身问题的现象,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这段论述告诉人们 (  )
①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②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④必须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5届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月考三,2,改编)“雄伟是山的梦,宽阔是海的梦/蔚蓝是天的梦,幸福是百姓梦/鲜花是春天的梦,翱翔是雄鹰的梦/远航是帆的梦,强盛是中国梦/满怀豪情领略浩荡的风,踏平坎坷我们荣辱与共/实现梦想拥抱天边彩虹,我们昂首再启程……”从歌曲《共筑中国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共筑中国梦不能有自己的个人理想
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
③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世界共同繁荣
④中国梦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4重庆巴蜀中学模拟,1)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何而来”“有何特色”“向何处去”“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系统解答。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5届河北衡水9月联考,2,改编)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措施能助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①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党责任,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
②坚持理论指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
③抓住历史机遇,通过坚定道路自信在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④立足国家需要,广大青年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5届河北部分学校联考,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六个坚持”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六个坚持” (  )
①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②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④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5届山东青岛期中,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动真碰硬,突破坚冰。截至2022年,推动了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乡二元结构一步步打破,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稳步推进。
曾经,一纸户籍划出一道城乡“鸿沟”。“小时候我就想,如果能进城,在厂里上班,这辈子也值了。”浙江云和县农民回忆说。但进城谈何容易。云和农民要变为市民,当时主要有两道坎:一是就业,二是买房。没有稳定营生,进了城也留不住,而县城里没有自己的小窝,最后也只能回农村。为破除这两大困境,云和县一方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通过资金补助安置等方式,让农民集聚到县城居住。为提升农民搬迁到县城居住的积极性,当地还创造条件让新市民保留原有权益。“农村衣服不脱掉,城里的衣服都穿上”,下山农民保留原有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收益及相关涉农政策和待遇;而在子女入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就业培训等方面,则享受同城同待遇。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云和县的户籍制度改革对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作用。(9分)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年高考
1.(2024浙江6月选考,4,2分)“红色根脉”厚植浙江,“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共同富裕领航浙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浙江人民接续奋斗,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共富道路越走越宽,之江大地发生了精彩蝶变。浙江发生“蝶变”是因为 (  )
①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进行了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③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④浙江人民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2.(2024广东,2,3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2023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强调要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奉献青春和智慧。作出这一举措是因为 (  )
①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②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③人力资源大国优势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决定性因素
④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3.(2024江西,1,3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  )
①体现了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②创造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现代化经验
③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
④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4.(2024广西,1,3分)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发挥自身优势,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由此可见(  )
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②广西应发挥区位、平台、政策、资源等优势推进壮美广西建设
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壮美广西建设
④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是壮美广西建设的目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5.(2023广东,1,3分)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这一探索历程可见(  )
①实现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②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最高理想
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有其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6.(2023辽宁,1,3分)习近平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这印证了 (  )
①中国的现代化成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取得的
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
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④中国的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实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7.(2023新课标,13,4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  )
①是新时代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③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系统回答
④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把握的基本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8.(2023广东,2,3分)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
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9.(2023重庆,1,3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实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没有必要谈共产主义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现实性,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缺乏现实基础
答案 A 
10.(2023湖南,3,3分)
从期盼“第三新文明”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昭示 (  )
①第三新文明的设想为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贡献了最佳道路
②各国历史的多样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反映出来的
③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力量
④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11.[2024福建,20(3),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者,治之端也。”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跃上新起点,面对新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提供了有力保障。
材料二 截至2024年3月初,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贯彻落实宪法规定,制定或修改涉经济、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法律14件,审议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有效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以决议的形式对备案审查制度作出专门规定,审查了报送备案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1 300余件;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检查法律实施情况5项,听取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22个,开展专题询问2项,专题调研7次。人大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到了新水平。
从下图中选取两个最符合上述材料主旨的关键词,并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写一则简评。(4分)(要求:不得抄袭给定材料;字数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 选择:理论创新和强国建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系统工程,这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12.(2023山东,20,10分)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正确认识和处理同世界的关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以“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10分)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略。
示例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这个历史,是融汇各国各民族历史支流于一体的世界历史和人类历史;这个前进的逻辑、发展的潮流,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围绕主题,阐述观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创立和发展、完善,都是正确认识、把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这一规律和趋势的必然结果。(遵循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取得的成就)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中国将同世界深度互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为世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遵循历史逻辑,中国为世界发展作贡献)
  [得分关键]历史的逻辑 世界角度: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格局变化,两个大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国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大局,人民中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发展的逻辑 中国自己如何发展,中国如何促进世界发展。
三年模拟
                
1.(2025届北京师大二附中统练一,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同时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重点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在新时代的革命锻造中,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强有力
②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中,中国人民创立、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消除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发展大跨越
④在新时代伟大进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2.(2024安徽信息押题卷,1)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能打败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这么大一个党,有着光荣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一些人很容易在执政业绩光环的照耀下出现忽略自身不足、忽略自身问题的现象,陷入“革别人命容易,革自己命难”的境地。这段论述告诉人们 (  )
①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②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④必须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3.(2025届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月考三,2,改编)“雄伟是山的梦,宽阔是海的梦/蔚蓝是天的梦,幸福是百姓梦/鲜花是春天的梦,翱翔是雄鹰的梦/远航是帆的梦,强盛是中国梦/满怀豪情领略浩荡的风,踏平坎坷我们荣辱与共/实现梦想拥抱天边彩虹,我们昂首再启程……”从歌曲《共筑中国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共筑中国梦不能有自己的个人理想
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
③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世界共同繁荣
④中国梦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4.(2024重庆巴蜀中学模拟,1)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从何而来”“有何特色”“向何处去”“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系统解答。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5.(2025届河北衡水9月联考,2,改编)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下列措施能助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①全面从严治党,落实管党责任,以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自我革命
②坚持理论指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
③抓住历史机遇,通过坚定道路自信在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④立足国家需要,广大青年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6.(2025届河北部分学校联考,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六个坚持”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六个坚持” (  )
①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
②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④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7.(2025届山东青岛期中,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动真碰硬,突破坚冰。截至2022年,推动了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乡二元结构一步步打破,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稳步推进。
曾经,一纸户籍划出一道城乡“鸿沟”。“小时候我就想,如果能进城,在厂里上班,这辈子也值了。”浙江云和县农民回忆说。但进城谈何容易。云和农民要变为市民,当时主要有两道坎:一是就业,二是买房。没有稳定营生,进了城也留不住,而县城里没有自己的小窝,最后也只能回农村。为破除这两大困境,云和县一方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通过资金补助安置等方式,让农民集聚到县城居住。为提升农民搬迁到县城居住的积极性,当地还创造条件让新市民保留原有权益。“农村衣服不脱掉,城里的衣服都穿上”,下山农民保留原有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收益及相关涉农政策和待遇;而在子女入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就业培训等方面,则享受同城同待遇。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析云和县的户籍制度改革对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作用。(9分)
答案 ①云和县户籍制度改革关注农民的实际需求,通过解决就业和住房问题,让农民能够顺利落户城镇,有利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3分)②云和县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3分)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动真碰硬,突破坚冰,有利于坚持全面深化改革。(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卷

微信扫码阅读

订阅、浏览更便捷,更有机会免单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