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份文件
独家版权
资料简介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导学案).doc 展开
这是一套《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教案导学案习题)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理》资源,包含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课件).pptx、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同步习题).doc、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导学案).doc、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教案).doc、视频1.mp4、视频2.mp4欢迎下载使用,下面是关于《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课时(导学案).doc》的文档简介内容:</br>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综合思维: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理实践力:
能够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导航】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球形状推测地球形状→ 环球航行→ 影像确证了地球的形状。
3.地球的大小:
【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点拨】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太阳和月球”),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影像”),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 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2.认识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用数字描述还可以通过批较的方法描述。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大小 比较项目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约相当于飞机沿赤道飞行 小时(飞机飞行平均行速度为800千米/时)
3.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太阳 我的表面积约6.1万亿平方千米,约是地球表面积的 倍
月球 我的周长约1万千米,地球周长约是我周长的 倍
4.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活动2:了解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自主学习】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 制作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合作探究二】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2.了解了地球仪的这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
3.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按照下面的步骤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1)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胶布、橡皮泥、毛线、胶水、剪刀等。
(2)如图①所示,在泡沫球的中间贴上毛线,作为 ;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作为 。
(3)把铁丝的一端从一个极点穿至另一个极点,使球体能围绕铁丝旋转;余下的铁丝大致沿球体外侧弯为半圆状,将其余部分卷绕成底座,使球体能放置在桌面,如图②所示。注意极点连线与桌面的夹角大致为 ,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泡沫球略大一点。
(4)在图③a、b两个极点处裹上 ,使球体既可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图③c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 。
4.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北面的叫北极,位于南面的叫南极,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经线,所有的经线、纬线都相互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而所有这些点和线都在真实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出来的。
【学后反思】
【达标训练】
(23-24辽宁鞍山·开学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
A.球体 B.椭圆体 C.圆柱体 D.正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22-23湖南郴州期中)随着卫星拍照等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可以轻松测量地球的半径,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地球的大小与形状。下图示意地球的大小。据此,完成3~4题。
3.现实中地球是一个( )
A.不规则的圆形
B.不规则的球体
C.标准的球体
D.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
4.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体积可达4万立方千米
B.若给地球量体裁衣,需要布料5.1平方千米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赤道地区
D.地球表面任意一点到地心的半径都是6371千米
5.(23-24七年级上·福建龙岩·阶段练习)读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相应的方框内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2)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3)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长度 (相等、不相等),0°经线也叫 ,它与 经组成一条完整的经线圈,且两者经度之和为 。
(4)所有纬线当中 最长,往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变长),度数相等两条纬线长度 (相等、不相等)。
(5)一架飞机从龙岩起飞,一直向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厦门
(6)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A.卫星影像 B.郑和下西洋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海岸观船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不规则的球体 2.麦哲伦船队 地球卫星 3.6371 4万 5.1亿
【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2.72 857 142 857 50
3.11 961 4
4.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学习活动2:了解地球仪
【自主学习】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缩小
2.
【合作探究二】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2.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名称。所以它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3.(2)赤道 极点 (3)66.5 °(4)胶布 (5)不会翻倒
4.地球仪既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会并习惯运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的方法。
【达标训练】
1.A 2.D第1题,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影像,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第2题,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盖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影像,即④③②①。
3.B 4.C 第3题,读图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其大小一般用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和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等来表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4题,地球体积可达10832亿立方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若给地球量体裁衣,需要布料5.1亿平方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赤道地区,赤道周长为4万公里,由于地球自转,在赤道上即使一动不动,一天也走了八万里;读图可知,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5.【答案】(1)见图示
(2)南北 东西
(3)相等 本初子午线 180° 180°
(4)赤道 缩短 相等
(5)B
(6)C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轴是地球旋转的轴;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如图。(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它与180°经线组成一条完整的经线圈,且两者经度之和为180°。(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短,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度数相等两条纬线长度相等。(5)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因此,一架飞机从龙岩起飞,一直向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南极;要想到达赤道、厦门,需要改变方向(6)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影像和海岸观船不是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AD错误;郑和下西洋没有证明地球是球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区域认知:知道地球的形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综合思维: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理实践力:
能够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领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导航】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球形状推测地球形状→ 环球航行→ 影像确证了地球的形状。
3.地球的大小:
【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点拨】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太阳和月球”),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影像”),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 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2.认识地球的大小不仅可以用数字描述还可以通过批较的方法描述。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大小 比较项目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约相当于 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
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约相当于飞机沿赤道飞行 小时(飞机飞行平均行速度为800千米/时)
3.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太阳 我的表面积约6.1万亿平方千米,约是地球表面积的 倍
月球 我的周长约1万千米,地球周长约是我周长的 倍
4.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并用地球的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习活动2:了解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自主学习】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地球 制作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合作探究二】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2.了解了地球仪的这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
3.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按照下面的步骤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1)准备材料:泡沫球、铁丝、胶布、橡皮泥、毛线、胶水、剪刀等。
(2)如图①所示,在泡沫球的中间贴上毛线,作为 ;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作为 。
(3)把铁丝的一端从一个极点穿至另一个极点,使球体能围绕铁丝旋转;余下的铁丝大致沿球体外侧弯为半圆状,将其余部分卷绕成底座,使球体能放置在桌面,如图②所示。注意极点连线与桌面的夹角大致为 ,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泡沫球略大一点。
(4)在图③a、b两个极点处裹上 ,使球体既可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又可以自由转动。
(5)在图③c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地球仪 。
4.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北面的叫北极,位于南面的叫南极,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经线,所有的经线、纬线都相互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而所有这些点和线都在真实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出来的。
【学后反思】
【达标训练】
(23-24辽宁鞍山·开学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
A.球体 B.椭圆体 C.圆柱体 D.正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认识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
(22-23湖南郴州期中)随着卫星拍照等技术的发展,现在人们可以轻松测量地球的半径,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地球的大小与形状。下图示意地球的大小。据此,完成3~4题。
3.现实中地球是一个( )
A.不规则的圆形
B.不规则的球体
C.标准的球体
D.两极稍鼓,赤道略扁的
4.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体积可达4万立方千米
B.若给地球量体裁衣,需要布料5.1平方千米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赤道地区
D.地球表面任意一点到地心的半径都是6371千米
5.(23-24七年级上·福建龙岩·阶段练习)读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相应的方框内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
(2)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3)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长度 (相等、不相等),0°经线也叫 ,它与 经组成一条完整的经线圈,且两者经度之和为 。
(4)所有纬线当中 最长,往南北两极逐渐 ,(缩短、变长),度数相等两条纬线长度 (相等、不相等)。
(5)一架飞机从龙岩起飞,一直向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厦门
(6)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 )
A.卫星影像 B.郑和下西洋 C.麦哲伦环球航行 D.海岸观船
【参考答案】
学习活动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不规则的球体 2.麦哲伦船队 地球卫星 3.6371 4万 5.1亿
【合作探究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2.72 857 142 857 50
3.11 961 4
4.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 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学习活动2:了解地球仪
【自主学习】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缩小
2.
【合作探究二】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2.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名称。所以它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3.(2)赤道 极点 (3)66.5 °(4)胶布 (5)不会翻倒
4.地球仪既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会并习惯运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的方法。
【达标训练】
1.A 2.D第1题,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影像,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第2题,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盖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影像,即④③②①。
3.B 4.C 第3题,读图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其大小一般用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和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等来表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4题,地球体积可达10832亿立方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若给地球量体裁衣,需要布料5.1亿平方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赤道地区,赤道周长为4万公里,由于地球自转,在赤道上即使一动不动,一天也走了八万里;读图可知,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5.【答案】(1)见图示
(2)南北 东西
(3)相等 本初子午线 180° 180°
(4)赤道 缩短 相等
(5)B
(6)C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轴是地球旋转的轴;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如图。(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它与180°经线组成一条完整的经线圈,且两者经度之和为180°。(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短,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度数相等两条纬线长度相等。(5)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因此,一架飞机从龙岩起飞,一直向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南极;要想到达赤道、厦门,需要改变方向(6)人类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影像和海岸观船不是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AD错误;郑和下西洋没有证明地球是球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