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专题二 世界地理 2025年中考地理专题复习练(课标版).doc 展开
专题二 世界地理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示意地球的昼与夜。在图上标注了模拟算出的某年1月1日我国四地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北京时间。读图完成1~3题。
1.最早迎来该年第一缕阳光的是( )
A.抚远 B.北京 C.台州 D.海马滩
2.以下与1月1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3.1月1日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
A.极昼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昼夜平分
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通过种植中国培育的杂交水稻,基本摆脱了饥饿。读马达加斯加略图(图1)和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完成4~7题。
4.马达加斯加( )
A.位于西半球 B.位于南半球
C.大部分在南温带 D.东临大西洋
5.下列有关甲、乙两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C.甲地冬冷夏热
D.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
6.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7.为解决非洲粮食问题,从马达加斯加摆脱饥饿的措施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A.走科技兴农之路 B.增加农业人口
C.扩大耕地面积 D.大量进口粮食
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据此完成8~9题。
8.下面是世界部分国家承诺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统计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美国 西班牙 加拿大 南非 中国
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年) 77 77 77 49 43 43 42 42 30
A.表中多数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为40~50年
B.表中欧洲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普遍较长
C.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最长
D.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远远短于其他各国
9.以下行为不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的是( )
2024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读“一带一路”沿线局部地区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图中三大半岛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回归线穿过
B.旱涝灾害频发
C.以黄色人种为主
D.都是人口稀疏地区
11.下列关于中南半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
C.河流由南向北注入海洋
D.人口集中分布在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是发达的工业化岛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很大。下图示意日本2024年进出口贸易额的货物结构。据此完成12~13题。
12.据材料可知,日本( )
A.进口中工业原料多于工业制成品
B.出口中工业原料多于工业制成品
C.工业制成品进口和出口量都最多
D.金属矿产和能源种类多、储量大
13.日本主要工业区大多临近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 )
A.气候适宜 B.地形平坦
C.海运便利 D.人口密集
印度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量很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生产经常歉收,过去粮食需大量进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积极推行“绿色革命”,通过培育良种、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读印度人口增长图和热带季风气候资料图,完成14~16题。
14.印度的人口特点是( )
A.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较快
B.人口总量少,人口增长较快
C.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较慢
D.人口总量少,人口增长较慢
15.造成印度农业生产经常歉收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
A.寒潮 B.海啸 C.滑坡 D.旱涝
16.印度推行“绿色革命”的过程中,为克服季风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培育抗旱品种
②兴修水利
③引进国外劳动力
④推广农业机械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日本和澳大利亚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17.下列地理特征中,属于两国共有的是( )
A.四面临海
B.以山地、丘陵为主
C.以大陆性气候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
18.下列关于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均是岛国
②均是发达国家
③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④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于2024年4月6日返回上海。读南极地区图,完成19~20题。
19.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20.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还有(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叙利亚外长12年来首次访问沙特,也门和平进程出现积极进展……在中国等国际积极力量的推动下,中东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
——节选自202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撒哈拉以南非洲及中东局部地区图。
(1)Ⅰ、Ⅱ、Ⅲ图图幅相同,比例尺最大的是________(填罗马数字)。(2分)
(2)中东石油资源丰富,将石油输往海南三亚的路线可设计为: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A______海—印度洋—________海峡—南海—海南三亚。(4分)
(3)伊朗是中东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位于图Ⅲ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填序号)处。(2分)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具有“热”“黑”“高”“富”的特点,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特点,结合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原因。(4分)
22.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示意俄罗斯概况和巴西概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根据俄罗斯纬度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的描述,仿写巴西的纬度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4分)
【示例】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50°N~70°N,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仿写:巴西大部分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俄罗斯和巴西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将下列农作物分别填在相应国家的横线上。(只填写序号)(4分)
①咖啡 ②甜菜 ③甘蔗 ④春小麦
俄罗斯:________________;
巴西:_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和巴西矿产资源丰富,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都很发达。说明这些工业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4分)
(4)通常,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较多,但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人口和城市稀少。从气候角度,分析两大平原人口和城市稀少的原因。(4分)
2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以芬兰为例,探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下面两图分别是芬兰人口、城市分布示意图和芬兰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12分)
(1)芬兰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有的同学认为与地形有关,有的同学则认为与纬度位置有关。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说明你支持该观点的理由。(2分)
(2)芬兰燕麦种植北界东段向南偏移,这可能与________(自然因素)有关。(2分)
(3)芬兰的森林覆盖率大部分地区在________%以上,其森林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芬兰的铁路线分布特点是( )
(双项选择。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分)
A.大致呈网格状分布
B.大致呈环形分布
C.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5)影响芬兰铁路分布的因素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关,你认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一点即可)(2分)
(6)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芬兰形成了一些其他认识,不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2分)
A.湖光山色风景优美
B.极光夜空绚丽多彩
C.阳光沙滩椰林海岸
D.森林氧吧生态良好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D 6.C 7.A 8.C 9.C
10.A 11.C 12.C 13.C 14.A 15.D 16.A
17.A 18.B 19.B 20.D
21.(1)Ⅲ
(2)阿拉伯 马六甲
(3)④
(4)(特点与原因对应且正确得4分;意近可得分)
黑:以黑色人种为主(或“黑种人的故乡”等,答“黑非洲”不得分);
热:热带面积广大(或大部分位于热带等);
高:高原大陆(或地形以高原为主等);
富:资源丰富。
22.(1)处于5°N~35°S,主要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北低南高
(2)②④ ①③
(3)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工业主要接近其原料产地分布。
(4)西西伯利亚平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纬度较高,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漫长而严寒,气温年较差大,不适宜人类居住;亚马孙平原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23.(1)与纬度位置有关。北部纬度高,气候严寒,不适合居住;南部纬度低,气候较温和,适宜居住。
(2)地形
(3)50 沿海地区航运便利,便于木材或工业品出口
(4)AC
(5)与城市、人口分布有关。
(6)C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图示意地球的昼与夜。在图上标注了模拟算出的某年1月1日我国四地迎来第一缕阳光的北京时间。读图完成1~3题。
1.最早迎来该年第一缕阳光的是( )
A.抚远 B.北京 C.台州 D.海马滩
2.以下与1月1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3.1月1日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
A.极昼 B.昼长夜短
C.昼短夜长 D.昼夜平分
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通过种植中国培育的杂交水稻,基本摆脱了饥饿。读马达加斯加略图(图1)和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完成4~7题。
4.马达加斯加( )
A.位于西半球 B.位于南半球
C.大部分在南温带 D.东临大西洋
5.下列有关甲、乙两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B.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
C.甲地冬冷夏热
D.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
6.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7.为解决非洲粮食问题,从马达加斯加摆脱饥饿的措施中,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A.走科技兴农之路 B.增加农业人口
C.扩大耕地面积 D.大量进口粮食
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据此完成8~9题。
8.下面是世界部分国家承诺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统计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士 美国 西班牙 加拿大 南非 中国
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年) 77 77 77 49 43 43 42 42 30
A.表中多数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为40~50年
B.表中欧洲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间隔普遍较长
C.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最长
D.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间隔远远短于其他各国
9.以下行为不利于早日实现碳中和的是( )
2024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读“一带一路”沿线局部地区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关于图中三大半岛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回归线穿过
B.旱涝灾害频发
C.以黄色人种为主
D.都是人口稀疏地区
11.下列关于中南半岛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
C.河流由南向北注入海洋
D.人口集中分布在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是发达的工业化岛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很大。下图示意日本2024年进出口贸易额的货物结构。据此完成12~13题。
12.据材料可知,日本( )
A.进口中工业原料多于工业制成品
B.出口中工业原料多于工业制成品
C.工业制成品进口和出口量都最多
D.金属矿产和能源种类多、储量大
13.日本主要工业区大多临近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 )
A.气候适宜 B.地形平坦
C.海运便利 D.人口密集
印度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量很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农业生产经常歉收,过去粮食需大量进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积极推行“绿色革命”,通过培育良种、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读印度人口增长图和热带季风气候资料图,完成14~16题。
14.印度的人口特点是( )
A.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较快
B.人口总量少,人口增长较快
C.人口总量大,人口增长较慢
D.人口总量少,人口增长较慢
15.造成印度农业生产经常歉收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 )
A.寒潮 B.海啸 C.滑坡 D.旱涝
16.印度推行“绿色革命”的过程中,为克服季风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培育抗旱品种
②兴修水利
③引进国外劳动力
④推广农业机械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日本和澳大利亚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7~18题。
17.下列地理特征中,属于两国共有的是( )
A.四面临海
B.以山地、丘陵为主
C.以大陆性气候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
18.下列关于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均是岛国
②均是发达国家
③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④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于2024年4月6日返回上海。读南极地区图,完成19~20题。
19.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20.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还有(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叙利亚外长12年来首次访问沙特,也门和平进程出现积极进展……在中国等国际积极力量的推动下,中东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
——节选自202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撒哈拉以南非洲及中东局部地区图。
(1)Ⅰ、Ⅱ、Ⅲ图图幅相同,比例尺最大的是________(填罗马数字)。(2分)
(2)中东石油资源丰富,将石油输往海南三亚的路线可设计为: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A______海—印度洋—________海峡—南海—海南三亚。(4分)
(3)伊朗是中东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位于图Ⅲ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填序号)处。(2分)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具有“热”“黑”“高”“富”的特点,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特点,结合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原因。(4分)
22.比较法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示意俄罗斯概况和巴西概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根据俄罗斯纬度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的描述,仿写巴西的纬度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4分)
【示例】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50°N~70°N,主要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仿写:巴西大部分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环境的差异导致俄罗斯和巴西的主要农作物不同。将下列农作物分别填在相应国家的横线上。(只填写序号)(4分)
①咖啡 ②甜菜 ③甘蔗 ④春小麦
俄罗斯:________________;
巴西:__________________。
(3)俄罗斯和巴西矿产资源丰富,钢铁工业、机械工业都很发达。说明这些工业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4分)
(4)通常,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较多,但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亚马孙平原人口和城市稀少。从气候角度,分析两大平原人口和城市稀少的原因。(4分)
2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以芬兰为例,探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下面两图分别是芬兰人口、城市分布示意图和芬兰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12分)
(1)芬兰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有的同学认为与地形有关,有的同学则认为与纬度位置有关。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说明你支持该观点的理由。(2分)
(2)芬兰燕麦种植北界东段向南偏移,这可能与________(自然因素)有关。(2分)
(3)芬兰的森林覆盖率大部分地区在________%以上,其森林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芬兰的铁路线分布特点是( )
(双项选择。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分)
A.大致呈网格状分布
B.大致呈环形分布
C.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
D.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5)影响芬兰铁路分布的因素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关,你认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一点即可)(2分)
(6)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对芬兰形成了一些其他认识,不正确的是( )(单项选择)(2分)
A.湖光山色风景优美
B.极光夜空绚丽多彩
C.阳光沙滩椰林海岸
D.森林氧吧生态良好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D 6.C 7.A 8.C 9.C
10.A 11.C 12.C 13.C 14.A 15.D 16.A
17.A 18.B 19.B 20.D
21.(1)Ⅲ
(2)阿拉伯 马六甲
(3)④
(4)(特点与原因对应且正确得4分;意近可得分)
黑:以黑色人种为主(或“黑种人的故乡”等,答“黑非洲”不得分);
热:热带面积广大(或大部分位于热带等);
高:高原大陆(或地形以高原为主等);
富:资源丰富。
22.(1)处于5°N~35°S,主要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北低南高
(2)②④ ①③
(3)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工业主要接近其原料产地分布。
(4)西西伯利亚平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纬度较高,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漫长而严寒,气温年较差大,不适宜人类居住;亚马孙平原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23.(1)与纬度位置有关。北部纬度高,气候严寒,不适合居住;南部纬度低,气候较温和,适宜居住。
(2)地形
(3)50 沿海地区航运便利,便于木材或工业品出口
(4)AC
(5)与城市、人口分布有关。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