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40.186.241)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 ID:2-20025801 安徽省安庆市22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初中语文/期中专区/七年级下册

    安徽省安庆市22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 ID:2-20025787 [精]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期中测试A卷(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中专区/二年级下册

  • ID:2-20025749 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中语文/期中专区/高二下学期

    洛阳市1233170010985500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 二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铜文明,是早期文明的高光图景。公元前四千纪后期,地中海东部的新月沃地率先迈入青铜时代。世界青铜文明主要存在三种形态:以人像为突出特征的东地中海青铜文明、以武器为代表的亚欧草原青铜文明和以容器为核心的中国青铜文明。其他地区的青铜文明基本上属于这三种文明衍生出来的次生型青铜文明。 地中海东部青铜文明对北非、南欧以及伊朗高原等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东地中海青铜文明圈。东地中海青铜器上多见立体装饰,少见精细的平面纹饰,这与锻打技术容易破坏平面纹饰有直接的关系。装饰内容多为人物、动物及生活场景。从时空上看,东地中海青铜文明经历了自新月沃地向北非、南欧以及伊朗高原扩散的过程,体现了东地中海青铜文明与亚欧草原青铜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亚欧草原青铜文明经历了自西向东逐渐发展的过程。公元前三千纪早中期,青铜冶铸技术主要在亚欧草原西部黑海周边地区传播,之后逐渐向东扩散到南西伯利亚—中亚地区。公元前二千纪早中期,亚欧草原中西部青铜文明步入繁荣期,东部青铜文明开始兴起。公元前一千纪早中期,亚欧草原渐次进入铁器时代和游牧时代,草原青铜文明随之绽放出最后的余辉。 公元前三千纪末期,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文明大致以长城、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中原、南方三个亚区。其中,北方地区位于亚欧草原东部的长城沿线及其附近地带,其青铜器以工具、武器、装饰品为主,是亚欧草原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青铜文明以容器为核心,还常见乐器、武器、工具等。南方地区受中原青铜文明影响之后才进入青铜时代,且越向东南和西南方向,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越晚。纵观中国青铜文明200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以容器为核心的特征始终未曾改变。成套的青铜乐器也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此外,中国青铜文明另一个突出特征是青铜器铭文众多,尤其是有很多长铭文的青铜器,这一点与东地中海青铜文明和亚欧草原青铜文明有着明显区别。 三大青铜文明在核心器类等方面的区别较为明显,故而可以称为青铜文明的三种形态。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青铜文明在地域上并非截然可分,在其交错地带,往往兼具两种以上青铜文明的特征。每一种青铜文明内部均有一定数量的其他文明的代表性器类,比如东地中海青铜文明也有一定数量的青铜武器、工具和容器,亚欧草原青铜文明也有一些青铜人像和容器,中国青铜文明也有一定数量的青铜武器、工具和少量人像。此外,因地域辽阔,每一个青铜文明内部都存在一定差异,而且相距越远,差异越大。 三大青铜文明之间互有交流和借鉴,中国与东地中海青铜文明之间尚缺少直接交流的证据,但存在广泛的间接交流,交流的纽带是横亘亚欧大陆北部的草原青铜文明。正是在这一纽带的作用下,形成了青铜文明的世界体系。三大青铜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尤其是长距离的交流,一般会经过长期的贸易、战争、迁徙等一个个短距离的交流共同完成。 (摘编自毕经纬《世界青铜文明的三种形态及其交流》) 材料二: 青铜在青铜时代的中国与欧洲都是十分重要的物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夏商时期的用爵制度和两周时期的用鼎制度与编钟制度。这种等级秩序影响深远,前者以爵位制度的形式进入政治领域,后者则在春秋时期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此外,就考古资料而言,中原青铜器的重心是“祀与戎”,且“祀”在“戎”之前,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祖先,最终的归宿一般是随葬于墓葬之中。南方地区西周之前的青铜器大多是因祭祀自然神灵而埋于山川附近,两周时期逐渐转向祭祀祖先并最终随葬于地下。北方地区的青铜器也主要发现于墓葬,仅有少量出于祭祀遗迹。 欧洲青铜器的铸造与使用主要围绕战争、祭祀、生产和生活,军事氛围较为浓厚。欧洲青铜器祭祀的对象主要是神灵而非祖先,比如南欧的人像大多是神像或是献给神的祭品或是与神有关的人员。北欧的青铜器多出于湖泊、沼泽之中,一般认为是献给神灵的祭品。中欧与西欧的青铜器多出于窖藏和少量高等级墓葬之中,大多与神灵祭祀有关。西欧大西洋沿岸的青铜器则主要出于窖藏或祭祀坑,如英国伦敦的黑弗灵窖藏、苏格兰的皮布尔斯窖藏等,青铜器多为工具和武器,这些窖藏可能是祭祀神灵的遗迹。东欧青铜器多出于墓葬,少量出于窖藏或祭祀坑,神灵祭祀氛围没有欧洲其他地区浓厚。此外,欧洲青铜器的身份标识功能主要是通过随葬青铜器的数量、体量和精美程度来体现的。 总体而言,中国与欧洲青铜文明有一定的共性,比如欧洲大部分地区青铜时代的起始时间与中国接近,两地青铜器均主要出于墓葬和祭祀遗迹,类别上都有武器、工具。此外,中国与欧洲都十分重视祭祀和战争。但是,中国与欧洲青铜文明也存在明显差异。 (摘编自毕经纬、周洵《亚欧大陆两端的青铜文明》)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装饰内容重写实性的东地中海青铜器以锻打技术为主,少精细平面纹饰,多立体装饰。 B.中国青铜文明的北方、中原、南方三个亚区进入青铜文明的早晚不同,突出特征不同。 C.横亘亚欧大陆北部的草原青铜文明,在中国与东地中海青铜文明之间发挥着纽带作用。 D.中国与欧洲青铜器起始时间接近,主要出于墓葬和祭祀遗迹,类别上都有武器、工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北方青铜文明是亚欧草原青铜文明的组成部分,说明我国青铜文明亚区是依行政区划划分的。 B.三大青铜文明交错地带往往存在两类以上青铜文明兼具的特征,因此核心器类方面的区别不明显。 C.不仅青铜文明三种形态之间存在差异,同一青铜文明内部也存在差异,这形成了多彩的青铜文明。 D.青铜器是重要的物资,所以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具有政治的意味,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灵。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阐述三种青铜文明的形成,再分析其异同,最后指出其不同的原因。 B.材料一以主要特征、地理区划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为依据区分三种青铜文明。 C.材料一按照演进时间顺序依次阐述三种青铜文明,最后论及其交流的情况。 D.材料二主要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阐述中国和欧洲青铜文明的明显不同。 4.下列青铜器,最能够体现地中海青铜文明特点的一项是(3分) 5.中国与欧洲青铜文明的明显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秦腔(节选) 贾平凹 第二天的上午,我去了一趟戏楼。戏台上有人爬高上低地还在装灯摆布景,台子下已经很多婆娘们拿着条凳占地方了,吵吵嚷嚷,听不清谁和谁都在说啥。赵宏声猴一样爬梯子往戏楼两边的柱子上贴对联,对联纸褪色,染得他颧骨都是红的。把稳着梯子的是哑巴,还有文成站在远处瞅对联的高低,念道:名场利场,无非戏场,做得出泼天富贵;冷药热药,总是妙药,医不尽遍地炎凉。说:“宏声叔,你这是贺婚喜哩还是给你做广告哩?”赵宏声说:“话多!”屋檐里飞出个蝙蝠,赵宏声一惊,梯子晃动,人没跌下来,襁糊罐里的襁糊淋了哑巴一头。哑巴仍扶着梯子,哇哇地叫,示意我过去帮忙。场北头的麦秸堆下一头猪瞪我,我就向猪走去踢它一脚。没想这呆货是个图舒服的,它就以为我逗它而趴下了。我呸了一口,不再理它。一股风就架着我往麦秸堆上去,又落下来,轻得像飘了一张叶子。 我们清风街是州河边上最出名的老街。这戏楼是老楼,楼上有三个字:秦镜楼。戏楼东挨着的魁星阁,鎏金的圆顶是已经坏了,但翘檐和阁窗还完整。我爹曾说过,就是有这个魁星阁,清风街出了两个大学生。一个是白雪同父异母的大哥,如今在新疆工作。另一个就是夏风。夏风毕业后留在省城,有一笔好写,常有文章在报纸上登着。魁星阁底层是大畅屋,没垒隔墙,门口挂了个文化站的牌子,其实是除了几本如何养貂,如何种花椒和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的小册子外,只有一盒象棋,再就是麻将,时常有人在里边打牌。 这时候,门口有人说话。我一回头,是几个剧团人。清风街之所以同意包场戏,就是冲着几个名角。我本来是不去夏家凑热闹的,上善硬拉着我去。 院子里噼噼啪啪响过鞭炮,上善就主持了宴会。夏家待客虽然没有太多地请人,人还是来了许多。村主任君亭和支书秦安是相跟着来的,秦安先站在院门口念门联:不破坏焉能进步,大冲突才有感情。就锐声说:“是宏声写的吧,写得好!”上善就拥他们在主桌上坐了,开始讲话。上善能讲话,说得很长,意思是夏风是个才子,白雪是个佳人,自古才子配佳人,那是天设地造的。虽然在省城已办了婚礼,但在老家还得招呼老戚旧亲,老规矩还是老规矩!那么,东街的本家,中街的他姨,西街的亲家,南沟来的他舅,西山湾来的同学,还有在座的所有人,先贺咱老校长福喜临门,再祝一对新人白头偕老!都端起酒杯了吧?众人说:早都端起了,你说得太长!上善说:那就干杯,都得喝净!干过了,众人也就坐下来。 席间,有人给夏天智脸上抹红,夏天智说婚结了给我抹啥子红?众人便起哄:今日不耍新郎新娘了,就耍你,你得来个节目!夏天智也不擦脸上的红,喃喃道:我出啥节目呀?就叫喊四婶把他画的那些秦腔脸谱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四婶说:“你咋恁逞能的,拿那些脸谱有啥看的?”夏天智说:“你不懂!”四婶就从柜里搬出一大堆马勺,马勺背上竟都画着秦腔脸谱。众人便围进去瞧稀罕,你拿一个,他拿一个,掖在怀里,别在裤带上,也有拿了要出院门。夏雨急着喊:“哎!哎!”夏天智却说:“谁要爱上的,就拿上!”众人说:“四叔比夏雨舍得!”马勺立时就被抢光了。夏天智脸上放光,说:“热闹,热闹!我再给大伙放段戏!”又从卧屋取了个台式收音机,拧了半会儿,正巧播放着秦腔曲牌。 花坛边的痒痒树下,夏风和赵宏声说话,他们是小学同学,夏风说:“瞧我爹,啥事都让他弄成秦腔会了!”赵宏声笑着说:“四叔就好这个么。也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白雪活该就是给你爹当儿媳的。”夏风说:“我就烦秦腔。”赵宏声说:“你不爱秦腔,那白雪……”夏风说:“我准备调她去省城,就改行呀。” 秦安过来问起夏风:“新生没来?”夏风说:“没见来么。”秦安就给夏天智招手,夏天智端着白铜水烟袋走来,两人叽叽咕咕了一阵,我逮听着他们在商量着晚上给剧团演员披红的事,秦安说:“五条呀,一人还得十斤鸡蛋,一袋苹果,这笔账不好报哇?”夏天智吸了一阵烟,就把白雪叫来。白雪说:“那就只给王老师一个披红吧,她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了,到哪儿演出都披红哩。”秦安说:“这得和君亭研究一下。”就叫了君亭过来,君亭听了,口气很硬地说:“剧团是村上请来的,当然应该负担人家!”秦安低声说:“毕竟是给夏风白雪贺喜来的……”君亭说:“那又咋啦?演戏还不是全村人看,如果没有夏风的婚事,你就是出钱人家肯来?庄稼一季一收的,人才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夏风是清风街的一张名片了! 咱可以宣布,如果以后谁的事弄到像夏风这么大,家里的红白喜事村上就一揽子包了!咱明事明干,用不着偷偷摸摸的。”夏天智说:“这……”秦安说:“君亭说的也是,那咱班子就算决定啦。包场费一千元,红绸被面一条,还有鸡蛋、苹果都让新生那边办,款项从他的承包费里抵就是。”当下,秦安让夏雨去找新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风文笔很好,毕业后留在省城工作,与白雪回村办婚宴,很多人都来贺喜,村里还包了一场戏。 B.夏天智非常喜欢秦腔,还把秦腔脸谱画在一大堆马勺上,席间任由大伙拿走,为此还感到很荣耀。 C.村里请剧团来清风街秦镜楼,是为了听名角唱秦腔,但只有王老师称得上名角,所以只给她披红。 D.节选文段通过戏楼搭戏台、婚宴拿脸谱、商议包场费几个场景写秦腔,表现了当地人对秦腔的喜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一股风就架着我往麦秸堆上去”运用了比拟手法,“像飘了一张叶子”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这股风的强劲、狂暴。 B.赵宏声有一定文化,文中与他有关的两副对联,既表现了秦腔这一传统戏剧的艺术特点,又暗示了他是个医生,也宣传了他的医术。 C.文中语言富有地域色彩,个性化的语言也彰显出不同人物的形象,如上善的能说会道,秦安的随和老练,君亭的直言敢做。 D.本文和作者的散文《秦腔》虽然文体不同,但都通过秦腔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充满了乡土气息。 8.文中第二段为什么要介绍魁星阁?请简要分析。(5分) 9.这篇小说表现了秦腔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喜与悲,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春,二月,亮遣使约吴同时大举。夏,四月,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群臣以为司马懿方与诸葛亮相守未解,车驾可西幸长安。帝曰:“权走,亮胆破,大军足以制之,吾无忧矣。”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馀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是月亮卒于军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 材料二: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诸葛公A夙兴夜寐B罚C二十D已上E皆亲览焉F所啖食G不至H数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诚为可忧”与《礼记·大学之道》“意诚而后心正”两句中的“诚”词义不同。 B.“车驾可西幸长安”与《鸿门宴》“故幸来告良”两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C.“既而拥众西举”与《孔雀东南飞》“莫令事不举”两句中的“举”词义相同。 D.“遗其巾帼”与《苏武传》“置币遗单于”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抵御诸葛亮,他担心诸葛亮从武功出兵,依山而东进。诸葛亮驻扎在五丈原,他并不忧虑。 B.郭淮认为北原战略地位重要,建议先占据,司马懿让他驻防北原,但因营垒还没有筑成,蜀汉大军就到来,郭淮作战失利。 C.诸葛亮遣使约吴国共同伐魏,吴国进军合肥新城。魏帝御驾东征,吴国退兵。魏帝认为,孙权已退走,魏军能战胜诸葛亮。 D.诸葛亮送妇女衣物给司马懿,想激怒他主动出战。司马懿通过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杂事,知道诸葛亮时日无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 (2)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14.《晋书》是如何评价司马懿用兵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酒泉子 潘阆①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潘阆:北宋词人,为人疏狂,曾寄居杭州,观钱塘江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词是作者对观看钱塘江潮景况的回忆,“满”强调人多,“争”突出当地人看江潮的热情。 B.下阕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红旗没有被潮水溅湿,说明弄潮儿正在江边认真观潮。 C.尾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D.词中赞美了身手不凡的弄潮儿与大自然搏斗的无畏精神,表现了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16.本词和柳永《望海潮》中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都描写了钱塘江潮,运用的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与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均以流水为喻,表明时光飞逝。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通过刻画行人小心的动作和惶恐的神情表现出蜀道的艰险。 (3)时值春日,学校组织师生春游,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写含有“东风”的诗句,你可以写“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艾青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① ,因为它是按照诗的艺术规律来抒发作者对乳母大堰河( A )的爱。但其“带有自传性质”也使诗中少用象征性意象,② ,描述性意象是诗人的心灵对现实的直接映照,能突出作者的爱与憎。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描述性意象通过两种方式来使用。其一是接近联想,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③ ,而把它们联想在一起,如“坟墓”“瓦菲”“园地”“灶火”“炭灰”等事物,就是与大堰河生活范围空间接近或与大堰河劳动场景时间接近而联想到。接近联想能客观地展现大堰河真实的生活,表达对大堰河深沉的爱。其二是对比联想,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回忆,联想到与之对立的另一种事物。如诗人描写的大堰河家的( B ),紧接着联想到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让艾青内心波涛起伏。此外,大堰河生前劳作场景与死后惨淡景象、大堰河对乳儿的美梦与生活中的残酷现实均构成对比。对比联想更能凸现大堰河命运的悲惨,表达对不合理社会的诅咒。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A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B怎么不能钓。”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快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就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看牛小孩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使用对表情达意有重要的作用。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为什么不用问号而用句号?请简要分析。(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有四处加点的“如”,与下面例句中“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 A.如“坟墓”“瓦菲”“园地”“灶火”“炭灰”等事物 B.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 C.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 D.三三如一般小孩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这个信息时代,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计算机开始像人那样去思考,而是人类开始像计算机那样程式化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 .(3分)C(A项“说明我国青铜文明亚区是依行政区划划分的”推断不当。B项“因此核心器类方面的区别不明显”说法不当。C项“青铜器是重要的物资,所以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具有了政治的意味”强加因果关系。) 3 . (3分) A(A项“最后指出原因”说法不当。) 4 .(3分)D(根据原文,东地中海青铜文明是以人像为突出特征,D项鱼人像最符合。) 5 .(6分)①身份识别功能不同:中国青铜文明主要通过规范有序的用爵制度、列鼎制度和编钟制度来体现,欧洲主要通过青铜器的数量、体量和精美程度来体现; ②祭祀对象不同:中国主要是祖先,欧洲主要是神灵; ③出土地不同: 中国主要是墓葬,欧洲不同地区出土地不同。 (答出一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 也可酌情给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17分)× 6 .(3分)C(C项“村里请剧团来清风街秦镜楼, 是为了听名角唱秦腔,但只有王老师称得上名角,所以只给她披红”说法不当。) 7 .(3分)B(B项“也宣传了他的医术”理解错误, 第二幅对联“不破坏焉能进步,大冲突才有感情”与医术无关。) 8 .(5分)①突出魁星阁文化象征意义, 它为当地孕育出人才; ②以魁星阁现在的境况,暗示传统文化的衰落;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答出一点2分, 答出两点4分, 三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9 .(6分)①秦腔的喜:村里请剧团来唱戏、戏楼搭戏台和占地方、婚宴上大家拿走夏天智画的秦腔脸谱等,都说明当地人对秦腔的喜爱。 ②秦腔的悲:有文化的夏风烦秦腔,不愿意父亲弄成秦腔会,让白雪改行;村里商议包场费等说明秦腔面临的窘境,给人悲凉之感。 (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 . (3分) B EF(超过三处不给分。) 11 . (3分) C(C项中两个“举”意词义不同, 前一个“行动、 出动” , 后一个“成功” 。 ) 12 . (3分) B(B项“郭淮作战失利”理解错误。) 13 .(8分) (1)诸葛亮认为以前多次出征,都因为运送的军粮供应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 (2)他本来就无心作战,之所以坚持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 (第一句:关键词“以”“数”各1分,句子大意2分,共4分; 第二句: 关键词“所以”“固”各1分, 句子大意2分,共4分。) 注意: 1 .强调直译, 字字落实。 2 .“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 “大意”符合通顺即可, “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14 .(3分) ①缺少斗志, ②诈欲示威, ③胆怯多疑。 ①司马懿用兵不敢与诸葛亮作战, (司马懿不如诸葛亮); ②司马懿用兵易受外在因素影响; ③作为良将,司马懿有不足之处。 (答出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 也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234年春天二月,诸葛亮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 夏天四月,诸葛亮到达郿县,大军驻扎在渭水的南面。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让人忧惧;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 “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它。”议论的人多数都说不必这样,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 断绝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动荡不安,这对国家是不利的。”司马懿便郭淮驻防在北原。营垒还没有筑成,蜀汉大部队已经到来,郭淮迎战,击退了蜀汉军。诸葛亮认为以前多次出征,都因为运送的军粮供应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 扎的 基本保障,虽然耕地的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中间,,但是百姓却十分安定,军队没有发生占用居民东西的现象。五月,吴国君主进驻巢湖口, 向合肥新城进军, 军队号称十万人。秋天七月壬寅日,魏帝曹叡御驾亲自东征。吴国君主开始认为魏帝不能出征, 听到魏国大军到了,就撤军了。群臣以为司马懿正在同诸葛亮相持不解,魏帝可以向西临幸长安。魏帝说: “孙权已经退走,诸葛亮必然破胆, 大军足以制胜, 我没有忧虑了。 ”司马懿已经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 司马懿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 司马懿恼羞成怒, 上表请求出战。魏帝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担任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 “辛毗持符节来到, 贼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 “他本来就无心作战, 之所以坚持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诸葛亮派遣使节到司马懿军中, 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杂事多少,不打听军事情况,使者答道: “诸葛公早起晚睡, 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告诉人说: “诸葛孔明进食少而事务烦,他还能活多久呢! ”诸葛亮病重, 当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 材料二: 后来又率领兵马向西方进军,与诸葛亮相对峙。司马懿抑制着自己的军队,根本就没有战斗意志。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马懿,司马懿方才有愤怒之心想作战。当辛毗持节一来, 他顿时又退缩了, 可见司马懿千里请战,是想通过欺诈来显示军威。司马懿深沟高垒关闭军门, 不敢与对方一争高下, 诸葛亮活着时他害怕其实力不敢向前,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又担心消息有假撤军跑了,作为优秀将领,司马懿在这方面有不足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 .(3分)B(B项“正说明弄潮儿正在江边认真观潮”理解错误。应是“说明弄潮儿正搏击风浪、身手不凡”。) 16 .(6分)相同: 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酒泉子》中把潮声比作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望海潮》中把潮水卷起的浪花比作洁白的霜雪。 不同:①《酒泉子》中运用夸张修辞、从听觉角度,描写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突出江潮涌动的排山倒海之势以及涨潮时声势震人的壮观宏伟; ②《望海潮》从视觉角度,表现钱塘江水的澎湃和浩荡。 (6分, 相同点2分; 不同点4分, 答出一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6分)(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示例一: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示例二: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示例三: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示例四: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每空1分。该空有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第(3)小题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I(本题共3小题, 13分) 18 .(2分)A刻骨铭心/念念不忘 B 穷困潦倒/饥寒交迫(写对一个给1分。成语有错别字不给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19 . (6分) ①而是一首抒情诗 ②多用描述性意象 ③因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 (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20 .(5分)《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描述性意象通过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不仅表现了大堰河的生活,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爱与憎。 或:《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描述性意象不仅通过接近联想,还通过对比联想表现大堰河的生活和诗人的爱与憎。 (内容4分,递进关系1分。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1 .(4分)A用句号表明熟人对三三的了解, 知道三三会同意他钓鱼。 B用句号直接表明熟人可以钓鱼,也表现了三三的直率。 (4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22 .(3分) A(例句和A项是表举例; B项表比喻,像; C项表假设,如果; D项表比较,如同。) 四、作文(60分) 23 . 略。

  • ID:2-20025747 2024届高考各地名校模考作文之教考衔接梳理与范例

    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作文写作指导/其他

  • ID:2-20025744 11.2《与妻书》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五单元/11/11.2 *与妻书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而陛下说之,何也 说:说到,提及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赍:给予,送给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意洞手书 B.不可数计 C.瓜分之日可以死 D.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下列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汝其善抚之 A.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B.吾亦望其言是实 C.今则又望其真有 D.汝其勿悲 5.下面的句子都有省略,选出与“必以告妾”省略成分相同的一项(  ) A.不可数计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C.欲呼张良与俱去 D.谁得而族灭也 6.下列句子中,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B.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C.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陈意映收到了革命党人辗转送来的一个小包裹,打开来看,正是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上写下的两封遗书。________。________ ①但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 ②林家还把林觉民哥哥的一个女儿林暖苏过继给陈意映 ③恳请她念在家中尚有一岁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一定要活下去 ④但陈意映一直没有走出失去丈夫的悲伤,林仲新刚刚两岁的时候,陈意映郁郁而终 ⑤看过遗书,陈意映立刻想到了死 ⑥后来,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A.⑤②①③⑥④ B.⑥⑤①②③④ C.⑤①③⑥②④ D.⑥⑤②③①④ 二、文言文阅读 8.根据《与妻书》内容,回答问题。 (1)“又恐汝不察吾衷”中“吾衷”指什么? (2)“司马春衫”的意思是什么? (3)给加点字注音。 ①谓吾忍舍汝而死     ②称心快意     三、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庖丁解牛》中,庖丁解牛三年之后达到的境界是:   。 (2)庖丁解牛遵循“   ”“   ”的规律,由此可知,庖丁解牛遵循事物的规律。 (3)庖丁解牛采取谨慎的态度,遇见难以下刀的地方,就“怵然为戒,   ,   ,   ”。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出现了一个新亮点——“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大会主办方有关负责人说:“在历届分论坛、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这一重头戏,形成了‘1+3’的办会新格局。” 创业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五届以来,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的顶级盛会。每一年,各个国家在这里探讨互联网治理和发展 作为本届大会重要板块和创新板块之一,“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是一个贯穿全年的国际性赛事,而即将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同开启的是大赛的半决赛与总决赛。 11.阅读下面的示例,选择谭嗣同、李白两人,仿写两句话 示例:个性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期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正确。 B.“而陛下说之”中的“说”,喜欢”。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2.【解答】A.膏腴:肥沃。译文:向东占据成皋的险要之地。 B.富利:丰厚的实力。译文: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 C.形容: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译文:正当那个时候我内心的悲痛。 D.所以:古义——表示原因。古今异义! 故选:D。 3.【解答】A.名词作状语; B.名词作状语; C.名词作状语; D.形容词作动词; 故选:D。 4.【解答】例句:语气副词,表示期望语气,一定。 A.人称代词,他们的。 B.人称代词。 C.指示代词,那。 D.语气副词,千万。 故选:D。 5.【解答】例句:省略介词后宾语,应为“以(之)告妾”。 A.省略介词,应为“不可(以)数计”。 B.省略介词,应为“读书(于)轩中”。 C.省略介词后宾语,应为“与(之)俱去”。 D.省略宾语,应为“族灭(之)也”? 故选:C。 6.【解答】A.“司马春衫”出自于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属于用典; B.“谁……乎”为反问句; C.“寸管”代指写字用的毛笔; D.比喻。 故选:C。 7.【解答】本语段是有关革命党人林觉民的。通读语段及供排句可知,与横线前的句子联系最紧密。①③两句相连,应排在⑤后,故⑥应排在①③后,应为尾句。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8.【解答】(1)该句出现的语境是“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大意是我写这封信,不忍写完而想搁笔,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自己的心思,这样就必须舍弃个人的爱情与得失,为了天下苍生又必须舍妻而去的心情。 (2)这句话原文是“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表现了作者对下层百姓遭遇的同情之情。 (3)①“谓吾忍舍汝而死”中“汝”读“rǔ”。 ②“称心快意”中“称”读“chèn”。 答案: (1)为了革命事业又必须舍妻而去的心情。 (2)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末句诗“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3)①rǔ;②chèn 参考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还是人世间一个人,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 我非常爱你,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满街凶狼恶犬?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在哭泣之后,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你不要悲伤! 你还记得吗,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我先死,我内心不忍,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进入大门,经过前厅和后厅,有一个小厅,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我和你并肩携手,什么事不说?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又回忆起六七年前,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我愿随着你远行。十几天前回家,等到跟你面对时,况且因你怀孕了,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天灾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每时每刻,到那个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我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不死,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试问?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我现在为革命死毫无遗恨。依新现已五岁,你可要好好抚育他。你腹中怀着的孩子,女孩一定像你。或许又是个男孩,以父亲的志向为志向,我死了以后还有两个林觉民呢,幸运极了;贫困不要紧。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可是告诉你。我为国牺牲,可是让你担忧。我爱你到了极点。你有幸嫁给了我!我有幸娶到你!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唉,没有写完的心里话,你可以凭此书领会没写完的话,你又不能忘掉我,写到这里太悲痛了,意洞亲笔。 家中各位伯母,有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 三、默写 9.【解答】故答案为: (1)未尝见全牛也(重点字:尝) (2)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重点字:固) (3)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重点字:微)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解答】语段的第一段交代话题2019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出现的一个新亮点,即“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第三段点明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同开启的是大赛的半决赛与总决赛,点出互联网发展的动力。注意字数限制。 故答案为: “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在2019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亮相,这是本届大会的创新之一。 11.【解答】本题要求以谭嗣同、李白两人为仿写对象,结合诗句写出两人的个性,……(谭嗣同。 故答案为: 个性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不顾生死的英勇与豪迈,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

  • ID:2-20025743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填空题 1.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    、懦弱的    、精明的    、孤僻的    ,取“   ”之意。 二、多选题 (多选)2.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红楼梦》第六十六回,“情小妹痴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的情小妹是尤三姐,冷二郎是柳湘莲。 B.贾宝玉佩戴的玉叫通灵宝玉,薛宝钗佩戴的是金锁,史湘云佩戴的是金麒麟。 C.最具叛逆性格的丫鬟是睛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俏丫鬟抱屈夭风流”“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最卑躬屈膝的丫鬟是花袭人。 D.在《红楼梦》里,大观园成立了一个诗社——怡红社,其成员有稻香老农(李纨)、潇湘妃子(黛玉)、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蕉下客(探春)、菱洲(迎春)、藕榭(惜春)。 E.《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比如第五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三、文言文阅读 3.(一)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方引凤、李二人去了。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单我有,我说没趣,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泣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满面泪光,不是黛玉,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仍就倒下,叹了口气,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听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出后院而去。凤姐从前头已进来了,问宝玉:“可好些了?想什么吃,薛姨妈又来了。一时贾母又打发了人来。 (选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有删改) (1)对《西江月》二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C.“愚顽怕读文章”指宝玉只知在内帏中厮混,厌恶读书,包括“四书”、《西厢记》《牡丹亭》等都怕读 D.“那管世人诽谤”则更是对他叛逆性格的赞扬,也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2)黛玉回答自己读书之事前后说法矛盾。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了贾母的话,黛玉自觉失言,因而小心更正。 B.反映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状态。 C.反映了黛玉的机敏、多虑和自尊。 D.对贾母之言近乎实情,对宝玉之言只是谦虚。 (3)宝玉挨打,众人齐来探视,唯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这是为什么?显示出黛玉怎样的心理? 四、语言表达 4.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红楼梦》第二十回:湘云在见到宝玉和黛玉后,叫道“爱哥哥,林姐姐”,连个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忙用话岔开。湘云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湘云忙回身跑了。 在此之后,脂砚斋评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今见“咬舌”二字加以湘云,是何大法手眼,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 “美人陋处”是脂砚斋提出的。所谓真正的美人,并非是完美无缺、十全十美的,反而是有一点小瑕疵,但这也不妨碍其“真美”。这也是西方美学所推崇的一种“缺陷美”。 请结合《红楼梦》中一位女性人物的刻画,谈谈《红楼梦》中“美人陋处”的艺术效果。 5.《红楼梦》中有些人物形象的姓名借助谐音特点表示了作者的某些暗示,试举例两例说明。 6.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五、解答题 7.“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 8.占花名儿是行酒令的一种,即把签放在签筒里,每根签上画一种花草,并附有饮酒规则。作者在写宝玉夜宴时提议要“占花名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节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9.“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吟诗的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 六、名著导读 10.你认为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几个叙事者?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11.下列判词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请指出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 (1)富贵有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2)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3)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七、语言文字应用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红楼梦》里有林黛玉进贾府一节,林黛玉面临邢夫人“苦留”吃晚饭时,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林黛玉首先感谢舅母“赐饭”,又找出见二舅舅这个理由,使邢夫人听了很是舒服,主动取消了饭局 联系现实,针对黛玉谢绝应酬的方式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1)表现对谢绝艺术的理解:(2)表达准确、鲜明、生动;(3) 13.某校决定策划《红楼梦》阅读文化节,以下是宣传海报中的一张表格,请根据项目名称和项目任务提示示例 项目名称 项目任务提示 ①    模仿小说某人物的口吻,就小说某一事件发朋友圈,显示人物关系。 明星琅琊榜 ②    精美主题签 ③    ④    选择典型章节,通过文字和戏曲、电影对读,欣赏《红楼梦》的艺术性。 青春诗歌会 ⑤    研究瞭望台 学习文献综述写法,立足文本,选择研究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 1.【解答】四春只需记住“原应叹息”四字即可谐音答出;长姐元春生于正月初一;迎春外号“二木头”;探春是“玫瑰花儿”,整顿大观园;惜春一心向佛,性情孤僻的四小姐。 答案: 元春、迎春、惜春。 二、多选题 2.【解答】(1)D.“成立了一个诗社——怡红社”说法错误,贾探春最初创立海棠社,然后又由林黛玉创立桃花社,不是怡红社。 E.“第五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说法错误、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 故选:DE。 三、文言文阅读 3.【解答】(1)C.《西厢记》《牡丹亭》不在其列,他只是厌恶用作敲门砖求取功名利禄的四书五经,追求美好爱情的书。 (2)C.没扣住“矛盾”一词。 (3)宝玉挨打,众人齐来探视,而且是悄悄进来的原因,满面泪光”“这里宝玉昏昏默默,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宝玉半梦半醒,避开大批探望者;已哭了大半天。黛玉探伤:无声之泣。神态:悲戚,满面泪光!”。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送去的是一颗真心,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谨小慎微。 答案: (1)C; (2)D; (3)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心理:①对宝玉关爱之深切,小心谨慎。 四、语言表达 4.【解答】首先结合题目理解“美人陋处”的“随”,指的是这些女性人物并非是完美无缺,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随处”可以是缺点、瑕疵等不美的地方,指出其具体的随处,尽量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的特点,就要抓住其性格方面敏感多疑来写,就要抓住她心狠手辣的一面来写,一是人无完人,才能贴近生活,正是这些随处,更富有独特的魅力。 答案: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因为有血有肉有其“陋处”而真实自然,立体丰满、缺陷。如写林黛玉,敏感多疑、言语尖酸刻薄是其性格气质之陋,精明能干之外、心狠手袜的性格之陋。 5.【解答】《红楼梦》中姓名借助谐音的地方很多,列举部分如下: 贾雨村——假语存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贾宝玉——假宝玉 甄宝玉——真宝玉 薛宝钗——削宝拆 坠儿——罪儿 霍启——祸起 秦可卿——情可轻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千红一窟——千红一哭 万艳同杯——万艳同悲 答案: 小说一开始就出现的“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含有“将真事隐去”;宁荣二府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6.【解答】本题要求结合原著去分析“冷月葬诗魂”中的人物身世和命运,首先明确这是黛玉的诗,结合原著可以得知,寄人篱下,再结合诗句中的“冷月”分析,即凄冷,黛玉在贾府内心凄冷孤苦,葬的是黛玉的诗魂,内心寂寞,香消玉殒。 故答案为: 身世:“冷月”寂寞而凄冷,象征着黛玉内心孤苦,在原著中,寄身贾府、凄凉,意味着林黛玉最终香消玉殒。 五、解答题 7.【解答】语言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更加深刻;或者使说理更加有说服力等等,应该是描写任务语言的意思,可以使描写的人物更加生动,也对人物的刻画起到很大的作用,抓住“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这一特定的语句,难见之悲,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答案: “见不得人的去处”是宫中。这段话是加封为凤藻宫尚书贤德妃的元春在元宵节归家省亲时说的,一手搀贾母,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管呜咽对泣,千言万语。)重逢之喜。 8.【解答】首先,在宝玉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拿骰子抢红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这符合袭人所说的“斯文”和“不文”,所以宝玉否定麝月的提议,相比于“拿骰子抢红”,又有诗句,所以这表现了宝玉的情趣高雅,当宝玉刚说完“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从中可见麝月的率真可爱。在宝玉提议“占花名儿”后。”可见晴雯对宝玉的性情爱好是非常了解的,体现了晴雯的聪慧可人。 答案: ①宝玉否定麝月的“拿骰子咱们抢红罢”,提议“占花名儿”。②宝玉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虽然宝玉否定麝月的提议。③宝玉提议“占花名儿”,早已想弄这个,聪慧可人。 9.【解答】本题共有两问。创作《葬花吟》的背景。那日晚饭后她去怡红院探视宝玉,这小丫头性子一上来就是不开门,此时宝玉和宝钗正在院内。敏感的黛玉联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黛玉由满地的落花,触景伤情。从诗句上理解,结合“质本洁来还洁去、洁净的品格、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性格,对前途命运的忧虑。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吟诗的是林黛玉。《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强于污淖陷渠沟”体现了那种不屈不挠、不愿受辱被污;“尔今死去依收葬!”以落花为喻。 六、名著导读 10.【解答】在第一回中,首先以“作者自云”开头,类似以说书人的身份来介绍这本书的来历:接着设置了石头这虚拟的叙述者,石头实际上是“作者”的代言人,主要以贾宝玉的口吻进行叙述。之后又引出一位“空空道人”,似乎这位“空空道人”是叙事者 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他与小说的关系变得若即若离,使小说增添了扑朔迷离。 答案: 《红楼梦》第一回的叙事者有:首先以“作者自云”开头,接着设置了石头,从而引出口含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最后又以说书人的身份展示本书是经历曹雪芹的辛勤付出写成的,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1.【解答】(1)“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三百里,指的就是她家?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从小没得过温暖,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 (2)“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指女子出嫁,光耀家门,是说贾家自元春入宫。结果如何呢。第九十五回。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死在立春后一日,便是兔年开始,实则死在兔年。 (3)“凡鸟偏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从凤字拆出来得,对她百依百顺;“二令”解为“冷”;“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答案: 史湘云 贾元春 七、语言文字应用 12.【解答】参考示例: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学会拒绝,不能简单地说“不去”“不做”,转移话题,拒绝也可以藏在赞美后,她既达到了拒绝吃饭的目的,可谓皆大欢喜,说话办事亦可化为艺术,懂得交通方能心想事成。 13.【解答】本第一空,项目任务提示是“模仿小说某人物的口吻,显示人物关系”,因为要“模仿小说某人物的口吻”,那第一空的项目名称可以为“红楼朋友圈”,项目任务提示是“《红楼梦》主题有多元性,据此设计套书签”,而且书签的主题是《红楼梦》的一个主题。第四空,因此,比如观看电影、戏曲等,因此任务提示可以写“选择典型章节、电影对读。第五空,《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因此项目任务应该有文体间的转换、歌词或把自己跟“青春”有关的阅读感受写成诗歌填上曲谱 一场歌会,以加深对《红楼梦》主题的理解。 答案: ①红楼朋友圈 ②确定角度,如“金陵十二钗”“红楼四春”等。 ③《红楼梦》主题有多元性,确定一个主题。 ④媒体大观园 ⑤改编回目、歌词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成诗歌填上曲谱。

  • ID:2-20025742 14.1《 促织》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六单元/14/14.1 促织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4课 促织》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3分)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居为奇货    居:囤积、储存 B.科敛丁口 科敛:分类、收集 C.宰严限追比 追比:旧时地方官限期交税、交差等,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 D.蹑迹披求 披:拨开 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折藏之,归以示成  以促织富,装马扬扬 B.近抚之,气息惙然  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C.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 昂其直,居为奇货 D.而心目耳力俱穷 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3.(3分)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昂其直,居为奇货 B.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D.冀日进宰 4.(3分)选出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句子(  ) A.两股间脓血流离 B.填塞门户 C.成不敢敛户口 D.儿涕而去 5.(3分)下列语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得佳者笼养之 B.旬余,杖至百 C.自名“蟹壳青” D.而高其直 6.(3分)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B.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7.(3分)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即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B.丁口,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男子称口。 C.学使,即“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凡府、州、县的生员等,每年都要参加岁考。 D.抚军,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总管一省的民政和军政。“巡抚”这一官名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8.(3分)对课文的《促织》最后一段“异史氏曰”的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揭示了黎民百姓悲剧命运的根源,寄讽谏之旨。 B.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C.作者借古讽今,揭露了统治者骄奢涅逸,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D.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形象面深刻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感。 二、填空题 9.给下列字加拼音。 东曦(    ) 掭(    )以尖草 俾(    )人 万椽(    ) 邑庠(    ) 10.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手裁举 “   ”同“   ”,    (2)虫跃去尺有咫 “   ”通“   ”,    (3)翼日进宰 “   ”同“   ”,    11.区别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过 ①过故人庄    ②裘马过世家焉    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④则智明行无过矣    ⑤过秦论    ⑥一日,大母过余曰    ⑦求,无乃汝是过与    1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义。 (1)户口 古义:    今义:    (2)童子 古义:    今义:    (3)涕 古义:    今义:    13.名词活用作动词。 (1)自名“蟹壳青”:    (2)细疏其能:    (3)故天子一跬步:    (4)裘马过世家焉:    14.指出下列句子句式。 (1)焚拜如前人:    (2)非字而画:    (3)归以示成:    (4)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5.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创于汉武帝,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宣德”。    (判断对错) (2)抚军,官名,明清两代巡抚的别称   (判断对错) (3)童子,指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如《师说》“彼童子之师   (判断对错) 三、文言文阅读 16.(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丁前溪 蒲松龄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问主人何业,财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何遂索偿乎?”丁叹赞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 数年无耗。他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伻招诸博徒,使杨坐而乞头,终夜得百金,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若去后菽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最异者,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B.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C.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D.申言/始忆之/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如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刍”: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如现代汉语常用的刍秣、反刍等都是这个意思。 C.“菽粟”:豆类作物的统称,泛指粮食。如“菽水”,泛指粗茶淡饭 D.“异史氏”:即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其著作《聊斋志异》中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前溪家中富有,他钦慕郭解的为人,喜好交游,丁前溪不愿意做官,逃离了家乡。 B.安丘一民舍的女主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施恩不图报的人,她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 C.荒灾发生后,杨家处境非常困顿,于是杨某前往诸城投奔丁前溪,丁前溪非常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并暗中派人帮助杨某的家人。 D.蒲松龄认为,喜欢饮酒赌博,性情豪放的人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是正常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 ②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丁前溪豪爽、重义气? 四、解答题 17.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18.成名好不容易捉到了一只蟋蟀,心中稍感宽慰,文章又让他九岁的儿子出现,在哪里? 五、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则溪之纸,鏊子烧热,面糊摊开,蒸汽弥散,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刚出锅的煎饼又脆又香,就慢慢回软变韧。”这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对煎饼制作工艺的介绍。 山东煎饼以沂蒙煎饼为代表,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地瓜面都可以烙成煎饼,但凡蔬食,都可以卷到煎饼里食用,可谓“兼容并包,其实那小米是被加工成煎饼的,因为只有煎饼便于携带,无需再支灶生火。 过去煎饼主要靠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制作效率更高的机器煎饼也更多地被端上了现代人的餐桌。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借助“煎饼”这一载体,完成写作。 (1)作为沂蒙学子,在城市就读大学后写给家人的信; (2)学校“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主题演讲稿; (3)新闻报道《中国儿童:自信求新是优长,包容坚韧是短板》的读后感; (4)国庆节前夕,写给某位曾经在沂蒙大地战斗过的老兵的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8分)翻译下列句子。 (1)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2)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3)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4)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B.科敛:摊派、征收。 故选:B。 2.【解答】A.介词,因为。 B.助词,这样。 C.介词,当作。 D.两个“而”都是连词,可译为“可是”。 故选:D。 3.【解答】A.“直”通“值”。 B.无通假,没有一次不胜的。 C.“裁”通“才”。 D.“翼”通“翌”,次日。 故选:B。 4.【解答】A.“股”古义为大腿 B.古今同义 C.“户口”古义为百姓 D.“涕”古义为流泪 故选:B。 5.【解答】A.笼,名词作状语。 B.杖,名词活用作动词。 C.名,名词活用作动词。 D.直,价值。 故选:D。 6.【解答】A.省略句,省略代词“之”,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 B.省略句,半夜(其)复苏。译文:非常高兴的把它放在床上。 C.省略句,省略代词“之”,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D.被动句。译文: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 故选:D。 7.【解答】B.“未满十八岁男子”错,应是“未满十六岁男子”。 故选:B。 8.【解答】“借古讽今”说法错误,小说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悲极复喜,并不是借古讽今手法。 故选C。 二、填空题 9.【解答】故答案为: xī;tiàn;chuán 10.【解答】(1)手裁举。意思是:手刚举起来,刚刚。 (2)虫跃去尺有咫。意思是: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再。 (3)翼日进宰。意思是:第二天。翼:同“翌”。 答案: (1)裁 才 (2)有 又 (3)翼 翌 11.【解答】①过故人庄。意思是:拜访老朋友的村庄。过。 ②裘马过世家焉。意思是:所穿的皮衣和驾车的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人家啊。过。 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意思是:雷霆突然震响。经过。 ④则智明行无过矣。意思是: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过、错误。 ⑤过秦论。意思是: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过。 ⑥一日,大母过余曰。意思是:一天。过,探望。 ⑦求,无乃汝是过与。意思是:冉有。过,指责。 答案: ①拜访 ②超过 ③经过 ④过错、错误 ⑤指出……过失 ⑤探望、看望 ⑦指责 12.【解答】答案: (1)老百姓 住户和人口,例如旧时称某一地有若干户;户籍 (2)少年,不到20岁的人 男孩子,泛指儿童 (3)眼泪 鼻涕 13.【解答】(1)自名“蟹壳青”,意思是自己取名叫它“蟹壳青”;名。 (2)细疏其能,意思是仔细地分条陈述了它的本领;疏。 (3)故天子一跬步,意思是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跬、一步。 (4)裘马过世家焉,意思是穿的皮衣和驾的马车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穿着皮衣。 答案: (1)命名。 (2)陈述。 (3)走半步、一步。 (4)穿着皮衣,骑着马。 14.【解答】(1)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如前人焚拜”。 (2)判断句,“非”表判断。 (3)省略句,应为“归以(之)示成”。 (4)固定句式,“得无……耶”译为“莫非……吗”? 答案: (1)介宾短语后置句 (2)判断句 (3)省略句 (4)固定句式 15.【解答】(1)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错误。 (2)正确。 (3)《师说》这一句中的“童子”指“未成年的男子”。错误。 故答案为: (1)×。 (2)√。 (3)×。 三、文言文阅读 16.【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申言”意思是“再三说起”,故不能在“言”后停顿,排除AD,介词“于”的宾语是“温室”;“设筵”的目的是“相款”,中间不可停顿.故选B。(丁前溪)连鞋也来不及提上就跑出欢迎,见他衣服破烂,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休息),恩惠礼节超出一般。 (2)C.“'菽粟':豆类作物的统称”有误。泛指粮食。 (3)B.“重情”“施恩不图报”错,文中写女主人尽家中所有招待丁前溪,竟扯下房顶的茅草来做饲料,但未提到“情”,杨困甚。妻漫劝诣丁,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杨某)听从了妻子的话”。 (4)①“何业”,以什么为业,作状语;“升斗”、口粮。译文: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只是每天靠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生活用品。 ②“烦虑”,烦恼操心,安排,希望,放宽心,盘缠,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我帮您解决盘缠。” (5)据原文“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暇幸见顾'”可知,他不忘恩情;据原文“申言始忆之,揖客入,居之温室,宠礼异常,为制冠服”可知,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置办酒席款待杨某、鞋帽;据原文“自若去后,堆积满屋。又婢十指,丁前溪提前为杨家送去满屋的布匹和粮食。 答案: (1)B (2)C (3)B (4)①丁前溪问他家主人以什么为业,(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 ②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我帮您解决盘缠。” (5)①在旅馆避雨时,得杨妻的资助,邀请主人去他家,鞋都来不及穿跑出来迎接,置办酒席款待杨某、鞋帽;③提前为杨家送去满屋的布匹和粮食。 参考译文: 丁前溪,家中富有囤有很多钱谷、豪爽重义的人。御史行台察访他(让他出来做官)。到安丘时遇到大雨。雨到中午还没停止,给他提供了丰厚的食物,(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伺候得非常周到,年轻人说:“我家主人姓杨。主人喜好交游,家中只有他家娘子在,希望你能见谅?(年轻人说)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第二天雨仍然下个不停。到晚上铡草喂马时,看起来极杂乱。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这是)刚刚娘子拆掉屋上的茅草(来喂养您的马匹)啊,以为他的意图是想得到他的钱财,丁前溪)付钱,(丁)硬要给钱让年轻人拿进去,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我们并非以此(开旅馆)为业来谋取生活,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怎么能索要报酬呢。(临别)嘱托年轻人说:“我是诸城的丁某,应该告诉他。” (之后)几年没有消息。(几年后)正遇上灾荒饥年,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杨氏听从了她妻子的话,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杨氏)再三说起(以前的事)后(丁)才记起来,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鞋子露着脚后跟,又置办酒宴款待他。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里里外外都很保暖,可是心里顾念着妻子。停留了几天。杨氏内心非常急迫,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我本来很高兴?”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丁)令仆人招来一些博徒,一夜就得到百金。回家见到妻子,一个小婢女在旁边侍候,妻子说:“从您离开后,堆满了一屋子。又送来一婢女。”杨氏感动不已,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博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唯独杨氏的妻子吗,难道还称得上人吗,也不忘记的。” 四、解答题 17.【解答】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助纣为虐”。 答案: 不多余。文章结尾是作者假托之名。 18.【解答】成名根据巫婆画的画上所指地址而捉到了一只很大的蟋蟀,本想拿着去县里交差,偷偷打开盆子来看,他抓到时(蟋蟀)的腿已掉了,一会儿就死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跳井自杀了,还魂化为蟋蟀,但勇敢善斗,都是因为这只蟋蟀。 答案: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顿生波澜。有,勇敢善斗等。 五、作文 19.【解答】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的身上就承载着悠久的文化意蕴,远有蒲松龄的赞美之语,要想把这价值传承下去,让“小众”变成“大众”。 现实生活中类似“煎饼”的传统文化很多,才能走得更远,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一个都不可少。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美,慢慢成形,空气中浸润着朴素的甜香;当砚台上的墨被研开,我不得不被其儒雅的气息所沉醉,一个个汉字从笔下跳跃而出,我不得不被优雅的字体所震撼,我不得不被捏糖的趣味所吸引,一个逼真的物体慢慢出现在眼前,在纸上终究是诉说不完的,回味无穷。 诚然,但现代科技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其生产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网络为我们传达信息提供方便的服务;君不见原来只能通过手工制造的食品现如今都可以在机器上实现量产;君不见3D打印技术在几分钟内就可以打造了一个精致又实用的物件……如今发达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两者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为我们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其生产速率就会怠慢下来,就体现不出煎饼独特的气息,既保留传统工艺。 传统文化就像一只小船。只拥有一只小船,小船将无法向前方航行,没有小船。只有拥有船和桨。 让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船,向前出发!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六、语言文字应用 20.【解答】(1)“觇视”,窥视,仿佛。译文: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那只蟋蟀仿佛还在。 (2)“而”,连词;“辄”,就,尚,还。译文:他高兴地动手捉它,跳得非常快。 (3)“惴惴”,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称意,观看,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 (4)“仙”,成仙;“信”。译文:一个人升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答案: (1)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窥视时。 (2)他高兴地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 (3)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 (4)一个人升天,连他的鸡犬也成仙!

  • ID:2-20025740 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 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 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 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2.下列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B.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C.裂缺霹雳,丘峦崩摧 D.熊咆龙吟殷岩泉 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C.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D.但/寒烟衰草/凝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冬,自公安到达岳阳后,登岳阳楼有感而作。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 。 , 。 , , 。 ①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 ②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湖景色交融成一体 ③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 ④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⑤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 ⑥历来为人称道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⑥⑤①③②④ D.⑥①②③④⑤ 二、诗歌阅读 5.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这首词是词人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期间所作。黄鸡:即“黄鸡催晓”,语自白居易《醉酒》:黄鸡催晓丑时鸣 (1)上片写“潇潇暮雨”有什么作用? (2)结合全诗赏析下片“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登雨花台 [清]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剪伐到园陵[注]!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注]园陵:钟山的朱元璋墓。 (1)从题材上看,本诗是一首    ,其中,颔联的    字凝练而深刻地写出故国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 (2)这首诗先抒情,后写景。请简析其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开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赋诗 颔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秋 风 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抒情手法是    ,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三、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   ,   ”。 (2)《登岳阳楼》一诗中,表现诗人到处流浪、没有朋友,只有孤舟相伴的诗句是“   ,   ”。 (3)《登岳阳楼》一诗中,写诗人在岳阳楼上远眺,想到兵荒马乱的情况   ,   ”。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杜甫为描写主体,在横线上补写两句话 读王维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可以品味到诗画一体,蓝田日暖玉生烟”,可以体味到朦胧隐晦;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2024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C.“老病”。译文:年老多病。 故选:C。 2.【解答】例句“东南”“日夜”,名词作状语,日日夜夜; A.“上”,登上; B.“半壁”“空中”,在半壁上; C.“霹雳”,轰鸣; D.“殷”,震动。 故选:B。 3.【解答】A.朗读停顿正确; B.朗读停顿正确; C.正确停顿是:叹/门外楼头,因为“门外楼头”是动词“叹”的宾语,所以应在“叹”后断句; D.朗读停顿正确。 故选:C。 4.【解答】通读供排句可知,本段讲述的是杜甫的胸襟情怀与所写的景物之间的联系; ⑥与横线前的句子关系紧密,是对《登岳阳楼》一诗意境方面的总体评价;排除AB; 由⑤中的“固然”与①中的“但”可知,这两句应连在一起;排除D; ③②④三句相连,构成完整的语意,应放在①后; 故选:C。 二、诗歌阅读 5.【解答】(1)“潇潇暮雨子规啼”,傍晚下起了小雨,联系上文,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2)“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感叹时光流逝。黄鸡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黄鸡催晓丑时鸣,故用以喻指时光流逝,此处化用乐天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不要哀叹年华易逝,不可消极悲观,也要热爱生活,要老当益壮,焕发出青春的光彩、旷达乐观的性格。 答案: (1)创设了一种凄厉、伤感的氛围。 (2)巧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化用乐天诗作者反其意而用之,“谁道人生无再少!”,表达出对生活,在贬谪生活中,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旷达乐观的性格。 译文: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下起了小雨。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赏析: 词作的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短”即当然就是不长。“浸”即泡在水里,山下小溪水潺湲,有的还泡在溪水中。”也就是说,仿佛经过清泉冲刷,异常洁净,描绘了沙路干净。第三句写道:“萧萧暮雨子规啼,在用来描写风雨声,噎噎暝蛩啼草根。传说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声音凄切。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这里,是在表现季节——春天,傍晚细雨潇潇。词人在上片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清新的风景画、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片是抒发感慨。在词作中,表达一定的思想、概念化的,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词人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意思是说?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流,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人生观点,感发出新意,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通过“流水的西流”做了形象的回答,词人最后总结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唱”即怨叹,不要再怨叹人老迟暮的话了,词人反用白居易的诗句。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中说:“罢胡琴,玲珑再拜歌初毕?听唱黄鸡与白日,白日催年酉前没,镜里朱颜看已失?使君歌了汝更歌,也就是说人在黄鸡的叫声。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人生也会返老还童,词人即景生感、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艺术上,首先上片写景,通过对自然明丽,融入哲理。其次,增强了词作的含蓄性和深沉性。 6.【解答】(1)从标题“登雨花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登临诗,中间四句“谁使山河全破碎!牛羊践履多新草、昔盛今衰的感伤。颔联一个“全”字写出了无一可幸免,程度之深。 (2)诗歌先抒情,颔联抒发的是看到山河破碎。后几句写景,还写到大片青草被牛羊践踏,进一步为上片的抒情提供了依据,自己欲哭无泪、悲风也与人同悲,伤感之情更加浓烈。 答案: (1)登临怀古诗,“全”。 (2)诗歌先抒情,表现了诗人看到满目疮痍的故都后,突出诗人抒发情感的迫不及待,园陵被剪伐,为上文诗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悲风”“江声”等景物也沾染上了人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译文: 四十年来,脚穿麻鞋。满目破碎?一腔悲愤!牛羊践踏,车马驰骋。暮色苍茫,悲风猎猎。 赏析: 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诸景诸色。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举目四望。开头两句不禁点明了诗人的布衣身份。魏禧在明亡之后。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他拒绝应试,仍甘心老于茅屋,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在山河破碎,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金瓯破碎,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以图恢复,大兴土木,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四处疮痍。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前呼后拥。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在异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不顾国家生死危亡,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斯人独憔悴”之意。“多新草”与“半旧卿”,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不觉暮色已经降临,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息,观海则情溢于海”、泣鬼神”的程度。 7.【解答】首先应明确“引”“衔”两个字是诗眼。①解释字句的含义,伸;“衔”含着。颔联的意思是: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②指出二字运用的手法并加以分析,形象地写出了大雁,能带走诗人忧愁,颔联运用对仗,“雁引愁心去”写雁儿懂得人情,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对仗,“引”“衔”二字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③指出表达情感,李白流放夜郎,回到江陵,写下这首诗,与友人共享欢乐的情景。 答案: “引”“衔”两个字是诗眼。“引”拉,伸,用嘴叼,在天上传杯饮酒,形象地写出了大雁。表现了诗人获得自由后。④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看见大雁南飞引走我忧愁之心。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登岳阳楼游赏玩乐的情景,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前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一,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五。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此诗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开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自然浑成。这首五律诗,境界阔大。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五七律之中。《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情深而词显,要其旨趣所归,特于《风》《骚》为近焉。 8.【解答】全诗都是写景。秋风突然而至。秋风吹动了庭中的树木。这首诗表面写景,在写自我的遭遇。展现的是羁旅愁思和思归之心的急迫。 答案: 借景抒情;孤独和思乡/羁旅和思归 白话译文: 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诗歌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因秋风起。诗的内容,楚客心悠哉”,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摇曳生姿、下笔飘忽的问句、忽然而至的特征,这一问,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当然,既无影无迹,它从何处来,本是无可究诘的,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归思方悠哉,高斋闻雁来,以情会景,后写“闻雁”,这样写,如果“倒转说”。但是,不能执一而论、鸿雁南来,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空际运笔,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再集中到独在异乡,由远而近。“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木叶萧萧、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才画龙点睛。这里,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作为“孤客”,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如照说,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他对时序。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却必须说“不可闻”、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内容相似,一用直笔。对照之下。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萧萧木叶、来到耳边了。 三、默写 9.【解答】故答案为: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重点字:孤) (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重点字:戎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解答】仿写的内容是对李白、杜甫两位诗人写作风格的理解,……(诗人诗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写作风格)。 故答案为: 读李白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可以体会到豪迈飘逸,凭轩涕泗流”以感受到沉郁顿挫。

  • ID:2-20025739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 /16.2 *六国论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披坚执锐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加之以师旅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_____ 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②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被历史淘汰。 ③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 ④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二、文言文阅读 7.(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可慨也夫!” (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子女则随父姓。 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有不忍言者。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以绿云、烟雾进行比喻,间接地写出美人众多的句子是“   ”“   ”。 四、语言文字应用 9.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大家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更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2024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当与秦相较”中的“当”,如果”,或许还不可以轻易判定。 故选:D。 2.【解答】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一天天,一月月;象鸟张开翅膀一样,象用布包一样; 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游泳;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持完整; 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的,多的,武器; 故选:B。 3.【解答】A.介词,把。 B.介词,因为。 C.连词,表目的,来。 D.介词,凭借。 故选:C。 4.【解答】A.故事,前例。 B.再,古义:两次,又一次。 C.存亡:生存和死亡。古今词义相同。 D.不行;今义:表否定。 故选:C。 5.【解答】A.状语后置,译文:六国与秦都是诸侯。 B.被动句,译文:有这样的形势。 C.被动句,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D.被动句,译文: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故选:A。 6.【解答】该段文字重在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①是唯一的总结句,所以排除AD两项,所以应该放在后面。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7.【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是故”解释为“因此”,但很明显其后不能断句?没有表述;“其恶未极”与“其恶未盈”是对称结构,排除D。这段话翻译为:因此秦国不太强盛,不称帝,秦王没有恶贯满盈。这一切,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2)D.“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表述有误,岂其使六七君者”可知!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 (3)A.分析有误,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 (4)①“日”,名词作状语;“炽”;“迄”,到,(被)残害,战祸一天天地严重,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 ②“忽微”,细微的事情,困扰,被;“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句子翻译为: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哪里仅仅是宠溺伶人才如此呢? 答案: (1)C (2)D (3)A (4)①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 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勇有谋的人(人的智谋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楚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据我来观察历史,不能只是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山东诸侯六国中,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弱肉强食,战争连续不断。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么六国当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当苏秦刚出来(游说)时,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也会像张仪那样,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洹水之盟,齐国。张仪的辩说,但看他说的话,还有争夺钱财的、反复无常的策略,不是很错,相互崇尚欺诈和威胁,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威胁六国,尚且俯首听命(于秦),你竟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且成功了。唉!从春秋以来;到战国,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它一定不这样啊,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都是天意。后人的评论,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岂止是保存下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而他们都不采纳。 三、默写 8.【解答】故答案为: (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重点字:粟) (2)绿云扰扰 烟斜雾横(重点字:扰) 四、语言文字应用 9.【解答】(1)“抛砖引玉”用于先发言者自谦,形容同学们发言应改为“精彩的发言”。 (2)“给予高度评价”不合班长的身份,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3)“学习成绩差”太直露,伤人自尊。 (4)“殷切期望”是师长对学生有深厚的期望,用于班长,应改为“希望”。 (5)“目前的”与“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目前的”。 故答案为: ①“抛砖引玉”改为“精彩的发言”; 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 大理想”; 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 ⑤“目前的”删去。 故答案为: (1)“抛砖引玉”改为“踊跃发言”; (2)“欣慰”改为“感动”; (3)“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暂时不太理想”; (4)“殷切期望”改为“希望”; (5)“目前的当务之急”改为“当务之急”。

  • ID:2-20025739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 /16.2 *六国论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2024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向:以前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当……时候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披坚执锐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3.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加之以师旅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_____ 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②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被历史淘汰。 ③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 ④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二、文言文阅读 7.(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六国论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复。”所以状衰世之人情,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可慨也夫!” (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中未加标点部分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子女则随父姓。 B.“山东”指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C.“昆弟”中“昆”指哥哥,或胞兄。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D.“君”有多种解释: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指品行好的人;古代的封号,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有不忍言者。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三、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2)《阿房宫赋》中以绿云、烟雾进行比喻,间接地写出美人众多的句子是“   ”“   ”。 四、语言文字应用 9.下面是某班班长的班会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班风,大家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更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发奋努力,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六国论》2024年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当与秦相较”中的“当”,如果”,或许还不可以轻易判定。 故选:D。 2.【解答】①⑤⑥⑩名词活用为状语:一天天,一月月;象鸟张开翅膀一样,象用布包一样; 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游泳;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持完整; ④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的,多的,武器; 故选:B。 3.【解答】A.介词,把。 B.介词,因为。 C.连词,表目的,来。 D.介词,凭借。 故选:C。 4.【解答】A.故事,前例。 B.再,古义:两次,又一次。 C.存亡:生存和死亡。古今词义相同。 D.不行;今义:表否定。 故选:C。 5.【解答】A.状语后置,译文:六国与秦都是诸侯。 B.被动句,译文:有这样的形势。 C.被动句,译文: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 D.被动句,译文: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故选:A。 6.【解答】该段文字重在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其中①是唯一的总结句,所以排除AD两项,所以应该放在后面。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7.【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是故”解释为“因此”,但很明显其后不能断句?没有表述;“其恶未极”与“其恶未盈”是对称结构,排除D。这段话翻译为:因此秦国不太强盛,不称帝,秦王没有恶贯满盈。这一切,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2)D.“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表述有误,岂其使六七君者”可知!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 (3)A.分析有误,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 (4)①“日”,名词作状语;“炽”;“迄”,到,(被)残害,战祸一天天地严重,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 ②“忽微”,细微的事情,困扰,被;“所溺”,所溺爱的事物。句子翻译为: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哪里仅仅是宠溺伶人才如此呢? 答案: (1)C (2)D (3)A (4)①从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地严重,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 ②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勇有谋的人(人的智谋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楚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据我来观察历史,不能只是把历史罪过归于秦国,山东诸侯六国中,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弱肉强食,战争连续不断。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那么六国当中的任何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当苏秦刚出来(游说)时,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也会像张仪那样,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洹水之盟,齐国。张仪的辩说,但看他说的话,还有争夺钱财的、反复无常的策略,不是很错,相互崇尚欺诈和威胁,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威胁六国,尚且俯首听命(于秦),你竟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且成功了。唉!从春秋以来;到战国,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它一定不这样啊,秦王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那么他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也就不会迅速灭亡,都是天意。后人的评论,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岂止是保存下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而他们都不采纳。 三、默写 8.【解答】故答案为: (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重点字:粟) (2)绿云扰扰 烟斜雾横(重点字:扰) 四、语言文字应用 9.【解答】(1)“抛砖引玉”用于先发言者自谦,形容同学们发言应改为“精彩的发言”。 (2)“给予高度评价”不合班长的身份,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3)“学习成绩差”太直露,伤人自尊。 (4)“殷切期望”是师长对学生有深厚的期望,用于班长,应改为“希望”。 (5)“目前的”与“当务之急”重复,应删去“目前的”。 故答案为: ①“抛砖引玉”改为“精彩的发言”; 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 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 大理想”; 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 ⑤“目前的”删去。 故答案为: (1)“抛砖引玉”改为“踊跃发言”; (2)“欣慰”改为“感动”; (3)“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暂时不太理想”; (4)“殷切期望”改为“希望”; (5)“目前的当务之急”改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