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37.161.222)

  • ID:20-19806774 [精]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 地理综合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 ID:20-19785292 [精]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一)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含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期中专区/七年级下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浙江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一)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为浙江省北部新建或改造的部分铁路,图中湖苏沪城际铁路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A.1:560 B.1:350 C.1:56000000 D.1:3500000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A.①③两处的相对高度为400米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比④处坡陡 D.⑤处为该区域最高峰 3.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A.A处开发攀岩项目 B.B处开发漂流体验项目 C.C处修建观景台 D.溪水村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A”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②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③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 ④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海峡和运河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图中表示苏伊士运河的数字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据研究发现,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根据这一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四幅头像中,哪一幅最有可能是北京人(???) A.?? B.?? C.?? D.?? 7.在对原始遗址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器具,还有一些农作物遗存,他们住的房屋类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楼。这个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8.《史记》记载的“神农耕而做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半坡居民制作大量彩陶和黑陶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纺织 9.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10.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列青铜器中于湖南宁乡出土、为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精美的青铜器是(???) A.??三足铜鼎 B.??司母戊鼎 C.??利簋 D.??四羊方尊 11.有学者对东周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占26%,而战国时期增加为55%。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争霸战争非常频繁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12.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A.长城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13.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经》为人类跳出冲突、战争的怪圈,走向和谐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华,《道德经》代表了中国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14.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修建长城 15.如图所示的农民起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B.地点在大泽乡 C.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D.推翻了秦朝统治 16.“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称赞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帝大一统 D.齐桓公鼎盛 17.漠北战役是秦汉时期反击游牧民族袭扰战争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显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B.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1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顿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9.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以上材料说明(???)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 B.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 C.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流繁忙 D.佛教在汉朝经西域传入了中国 20.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刻有文字的甲骨???????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西汉纸本地图 中国汉字的创制 B.文学艺术的发展 C.贸易文化的交流 D.书写材料的变化 21.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2.对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23.以下是我国古代某历史人物年谱表(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中央收归盐铁经营权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B.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君主制度 C.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D.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 24.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25.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读图,回答问题。 ?? (1)根据图一概括我国地势的特点。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4分) (2)写出图二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B、C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请写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4分)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方、北方两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区别?(4分) 27.(13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伦理的失序导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学在官府”禁锢的被打破,士阶层的脱颖而出,促成了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诸子蜂起,学派并作,辩诘于学堂,争鸣于讲室,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设计了各种方案,形成了自由议论的时代风气。 ——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 ?????????????? 图一??????????????? ?????图二 材料三??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 ——徐大同《政治学研究》 材料四??“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被后世誉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摘抄原文,2分) (2)材料二中的图一是何人?(1分)他有什么教育成就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任举一点,1分)请写出他创建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分) (3)阅读材料二,韩非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威不两错”,要求“威势独在于主”,体现了韩非要求君主建立什么政治制度?(4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3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4分) (2)材料二中的两种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分别是哪两种原始居民居住的?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有什么共同点?(4分)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街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1)材料一中的"以有诸侯"源于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为避免“战斗不休”,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6分) (2)阅读材料二,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4分) (3)依据材料三,《汉书》是如何评叙刘彻的?历史上经常把他和谁并称?他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遗留的问题的?(3分) 2023-2024学年浙江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一)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为浙江省北部新建或改造的部分铁路,图中湖苏沪城际铁路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A.1:560 B.1:350 C.1:56000000 D.1:3500000 【答案】D 【详解】湖苏沪城际铁路全长约为140千米,在地图中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该图的比例尺是4厘米: 140千米=4厘米:14000000厘米=1:35000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正确的是(???) A.①③两处的相对高度为400米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比④处坡陡 D.⑤处为该区域最高峰 3.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其中不合理的是(???) A.A处开发攀岩项目 B.B处开发漂流体验项目 C.C处修建观景台 D.溪水村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答案】2.B 3.B 【解析】2.关于图中信息的判读,图中等高距是100米,①③两处的相对高度为300米,A错误;②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地形,B正确;③处等高线较稀疏,比④处坡更缓,C错误;该区域最高峰在C处,D错误。所以选B。 3.为发展经济,溪水村规划了多项旅游开发项目,A处是陡崖地形,适合开发攀岩项目,A选项不符合题意;B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地形,不可能开发漂流体验项目,B选项符合题意;C处是该区域最高点,适合修建观景台,C选项不符合题意;溪水村位于向阳坡,坡度较缓,适合在周边种植果树,发展生态旅游农业,D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A”大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 ②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③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 ④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海峡和运河往往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图中表示苏伊士运河的数字序号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4.B 5.C 【解析】4.读图可知,A是亚洲,亚洲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①③④正确;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②错误;B正确,故选B。 5.读图可知,①是白令海峡,②是巴拿马运河,③是苏伊士运河,④是马六甲海峡,C正确;故选C。 6.据研究发现,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根据这一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四幅头像中,哪一幅最有可能是北京人(???)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题意,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A项正确;BC与北京人描述不符,排除;D是山顶洞人,排除D项。故选A项。 7.在对原始遗址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用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器具,还有一些农作物遗存,他们住的房屋类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楼。这个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干栏式,类似于今天南方的竹楼,D项正确;元谋人时期尚未开始建造房屋,排除A项;北京人居住在山洞内,尚未建筑房屋,排除B项;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排除C项。故选D项。 8.《史记》记载的“神农耕而做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半坡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半坡居民制作大量彩陶和黑陶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纺织 【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神农会耕种和制作陶器可知,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C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半坡居民的生活情况,排除A项;;半坡居民制造彩陶,河姆渡居民制造黑陶,排除B项;题意中未提及河姆渡居民最早使用漆器和纺织,排除D项。故选C项。 9.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 C.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禹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禹死启继,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因此,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炎帝、黄帝是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在涿鹿之战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B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原始社会后期通过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都是通过禅让制产生的,C项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0.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列青铜器中于湖南宁乡出土、为迄今世界上出土最精美的青铜器是(???) A.??三足铜鼎 B.??司母戊鼎 C.??利簋 D.??四羊方尊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北宁乡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四羊方尊是精品。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其中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D项正确;三足铜鼎不是最精美的青铜器,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排除B项;利簋是西周早起的青铜器,排除C项。故选D项。 11.有学者对东周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人进行了研究,发现春秋时期出身微贱的人占26%,而战国时期增加为55%。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B.文化教育得到普及 C.争霸战争非常频繁 D.民族交融得到加强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建立的分封制是社会等级制度,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这一制度逐步瓦解,很多才智之士脱颖而出,在政治上有杰出表现,比如苏秦,A项正确;当时文化教育没有得到普及,排除B项;在政治上活动的人增加,这是因为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争霸战争非常频繁、民族交融得到加强均不能产生这一效果,排除CD项。故选A项。 12.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A.长城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长城不是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排除A项;郑国渠不是李冰修建,排除C项;灵渠是在秦朝时期开通,没有流经成都,排除D项。故选B项。 13.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道德经》为人类跳出冲突、战争的怪圈,走向和谐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华,《道德经》代表了中国哪位哲学家的思想(????)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B 【详解】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B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并不是孔子的著作,排除A项;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著有《庄子》,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排除D项。故选B项。 14.依赖武力实现的政治统一并不能长久,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 A.北击匈奴 B.统一文字 C.南征越族 D.修建长城 【答案】B 【详解】根据“只有文化的统一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护政治统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在文化层面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材料主张一致。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北击匈奴和南征越族都是军事措施,排除AC项;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 15.如图所示的农民起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B.地点在大泽乡 C.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D.推翻了秦朝统治 【答案】D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D符合题意;起义领导人是陈胜吴广,A不符合题意;起义地点是大泽乡,B不符合题意;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6.“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以上材料称赞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帝大一统 D.齐桓公鼎盛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汉兴”“与民休息”“汉言文景,美矣!”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经济凋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7.漠北战役是秦汉时期反击游牧民族袭扰战争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显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B.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漠北战役是秦汉时期反击游牧民族袭扰战争的典型战役,这场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之际,匈奴不断袭扰边民,烧杀抢掠,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西汉政府大规模反击匈奴。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所以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具有正义性,C项正确;显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不符合正义性的题意,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民族融合,排除B项;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不符合正义性的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8.《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威权震切廷”。汉和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然而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自然灾害顿繁发生 C.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是汉和帝时期,先是“窦氏一族操纵朝政”,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窦氏后“宦官又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排除B项;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故选A项。 19.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以上材料说明(???)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 B.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 C.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流繁忙 D.佛教在汉朝经西域传入了中国 【答案】B 【详解】由材料信息“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可知,西汉时,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B项正确;“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外经济交流繁忙,排除C项;材料没有佛教传入中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0.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刻有文字的甲骨???????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西汉纸本地图 中国汉字的创制 B.文学艺术的发展 C.贸易文化的交流 D.书写材料的变化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指的是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居延汉简”指的是将文字书写在竹简上,“马王堆汉墓帛书”则是将文字书写在布帛上,“西汉纸本地图”反映了造纸术的发明,人们开始以纸作为书写材料。由此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书写材料的变化,D项正确;中国汉字起源于陶器上的原始刻画符号,题干未涉及,且题干反映的是书写材料的变化,无法直接反映出中国汉字的创制过程,排除A项;“西汉纸本地图”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从题干所给图片中,无法表明贸易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21.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2.对图所示权力交接情况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 B.乙处传位主要是因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 D.丁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答案】B 【详解】题干中乙处是舜把首领的位子传给禹,禹治水有功,造福百姓,获得人民的爱戴,并且禹德行好,所以按照禅让制的规定,禹继承了舜的首领之位,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丙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是世袭制,不是禅让制,排除A项;丙处反映的是启继承了禹的王位,启是禹的儿子,他利用世袭制继承了王位,不是依照禅让制继承的王位,所以说启继承王位不是因为德行好,,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丙处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天下变为一家一姓的天下,丁处传位形成的是“家天下”,不是“公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23.以下是我国古代某历史人物年谱表(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 即皇帝位 置五经博士 派卫青等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 中央收归盐铁经营权 下令铸造五铢钱 崩,葬于茂陵 A.该年谱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B.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君主制度 C.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D.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人物是西汉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把西汉推向鼎盛时期,如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经济上下令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文化上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军事上派卫青等人北击匈奴,C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该年谱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举措。不是反映秦始皇开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东汉光武帝采取措施稳定社会,排除BD项。故选C项。 24.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西周灭亡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它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B项正确;周王室衰微的原因,是东迁以后,王室辖地大为缩小,且在不断缩减之中,与题干内容“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文化上,百家争鸣”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的过程,题干内容没有具体体现,排除C项;题干内容涉及秦朝的建立,D项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 25.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读图,回答问题。 ?? (1)根据图一概括我国地势的特点。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有什么影响?(4分) (2)写出图二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B、C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请写出B、C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4分)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南方、北方两地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有哪些区别?(4分) 【答案】(1)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4分) (2)A 浙江??杭州??B 秦岭??C淮河(4分) (3)只要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两个方面,写出符合题意即可。如: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小麦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一年两到三熟;北方地区人们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等。(4分)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三级阶梯地势为背景,涉及地势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秦岭-淮河线及其南北方的地理差异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 【详解】(1)根据图一可知:我国地势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图二A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是浙江省,其行政中心是杭州;由图的位置可知,BC构成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B是秦岭,C是淮河。 (3)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的差异,从而影响到生活生产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饮食差异:北方地区人们喜欢面食,南方人喜欢米饭等;主要作物及熟制: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小麦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一年两到三熟;古代交通方式差异:南方以河运为主,北方以陆路运输为主。 27.(13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伦理的失序导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学在官府”禁锢的被打破,士阶层的脱颖而出,促成了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诸子蜂起,学派并作,辩诘于学堂,争鸣于讲室,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设计了各种方案,形成了自由议论的时代风气。 ——摘引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 ?? ?????????????? 图一??????????????? ?????图二 材料三??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 ——徐大同《政治学研究》 材料四??“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被后世誉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可摘抄原文,2分) (2)材料二中的图一是何人?(1分)他有什么教育成就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任举一点,1分)请写出他创建的学术流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2分) (3)阅读材料二,韩非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威不两错”,要求“威势独在于主”,体现了韩非要求君主建立什么政治制度?(4分) (4)结合材料四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3分) 【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主要问题:治理社会、安定人心。(2分) (2)人物:孔子。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人物及其主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4分) (3)学派:法家;制度:中央集权专制制度。(4分) (4)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3分) 【详解】(1)局面:根据材料“政治结构的转型和社会伦理的失序导致了精神思想界的困惑,‘学在官府’禁锢的被打破,士阶层的脱颖而出,促成了知识分子自由争辩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著述立说,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问题:根据材料“诸子蜂起,学派并作,辩诘于学堂,争鸣于讲室,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设计了各种方案,形成了自由议论的时代风气。”可知,春秋战国诸子学派争论的主要问题有:治理社会、安定人心。 (2)人物:根据图一结合所学可知,此人是我国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育成就: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人物及其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有孟子、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 (3)学派:根据材料“韩非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制度:根据材料“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可知,韩非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4)根据材料四 “老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应该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殊。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奈何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材料二?? (1)材料一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他们主要种植什么农作物?(4分) (2)材料二中的两种房屋是什么样式的?分别是哪两种原始居民居住的?为什么他们的房屋建筑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有什么共同点?(4分) 【答案】(1)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作物;粟。(4分) (2)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干栏式房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不同;自然环境决定的。(4分) (3)共同点: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都转向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4分) 【详解】(1)居民:根据材料中的“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制作彩陶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2)房屋:图一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旱,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因素雨水较多,他们的房屋样式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3)共同点:结合材料和所学,两种原始居民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都转向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能制作陶器;饲养家畜等。 2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 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材料三??《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街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1)材料一中的"以有诸侯"源于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为避免“战斗不休”,秦始皇实行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6分) (2)阅读材料二,汉高祖分封子弟到外地做诸侯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4分) (3)依据材料三,《汉书》是如何评叙刘彻的?历史上经常把他和谁并称?他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遗留的问题的?(3分) 【答案】(1)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6分) (2)目的:让子弟镇守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拱卫天子。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各自为政,不听天子的号令,甚至对抗中央的统治,举兵谋反,威胁皇权。(4分) (3)评叙刘彻是“雄才大略”;把汉武帝和秦始皇并称; 解决: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分) 【详解】(1)制度、制度、措施:据材料一中“秦始皇在咸阳宫......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以有诸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为了避免“战斗不休”秦始皇在地方上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统一全国之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2)目的、后果:根据材料二中‘‘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甚至图谋举兵夺取皇位”的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高祖分封子弟为诸侯王是为了让子弟镇守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拱卫天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各自为政,不听天子的号令,甚至对抗中央的统治,举兵谋反,威胁皇权。 (3)评价、人物、方法:根据材料三中“《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书》 评叙刘彻是“雄才大略”。历史上经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材料二中的内容反映了汉朝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_21?????????è?????(www.21cnjy.com)_

  • ID:20-19785288 [精]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含答案解析)

    初中历史与社会/期中专区/七年级下册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二)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某个地点高出地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 B.把某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称为等高线 C.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 D.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选项对图一、图二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的比例尺比图二的大 B.图二表示的地形是盆地 C.图中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大 D.图中甲—乙的实地距离比丙—丁的实地距离长 3.量得图一中甲—乙的距离为2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A.2千米 B.20千米 C.200千米 D.2000千米 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读航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青岛号"帆船环球航海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两洋 D.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5.对A大洲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大洲上分布着世界最长山脉 B.该大洲北部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C.该大洲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 D.该大洲上分布有美丽的热带草原 6.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7.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8.浦江上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一万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炭化稻米,据此推测当时的金华先民(???)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普遍推广牛耕技术 C.已经开始家禽饲养 D.广泛使用铁制农具 9.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A. B. C. D. 10.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中华文明的产生 B.早期国家的发展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1.某同学在学习夏商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A.他们都以残暴著称 B.他们都是亡国之君 C.他们都轻徭薄赋,勤于政事 D.他们都改革内政,重用人才 12.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废除旧贵族特权 B.鼓励农民耕种 C.承认土地私有 D.统一度量衡 13.春秋时期,楚庄王曾派人去周王室问九鼎的轻重。他的目的是(???) A.解开九鼎重量之谜 B.希望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九鼎 C.希望取代周王的天子地位 D.表示对周王的谦卑和尊重 14.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5.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逐步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1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A. B. C. D. 17.“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不以权谋。”材料认为商鞅变法(????) A.是较彻底的改革 B.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 C.实现了富国强国 D.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18.2021年考古发现,汉代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实行暴政 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 ①沉重的赋税?? ②连年大规模的征调徭役和兵役 ③严苛的法律?? ④残酷的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0.唐朝诗人王珪有诗云: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他诗中咏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汉文帝刘恒 D.汉景帝刘启 2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西汉建立的时间应该出现在图的(????) A.A B.B C.C D.D 22.下面的地图变化最能反映出(????) A.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B.统一是大势所趋 C.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23.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A.延续西周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24.秦统一后的一次廷议中,李斯认为,分封子弟为各地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诸侯之间相互疏远,最终势必会出现如周朝一般列国割据的情况。秦始皇历经艰辛才得以平定天下,同样认为分封诸侯不利于统治。于是在地方管理上,秦始皇采用(???)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国并行制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促进了货币的使用,但是,币制混乱,而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废止六国货币基础上发行了通行全国的货币——半两钱。秦朝此举(???) A.有利于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 B.旨在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C.展示了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 D.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甲、乙地形部位的名称。甲 ,乙 。(2分) (2)甲与丁的相对高度为 米;同一时间甲的气温比丁的气温约低 °C。(2分) (3)丁位于丙的 方向;若丙、丁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 米。(2分) (4)如果你在此山上迷路,该怎样摆脱困境?(4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二中称赞的是远古传说中的哪一位历史人物?根据材料的叙述,此人有哪些贡献?(用原句回答)。(4分) (2)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它体现了远古传说中的哪一制度?(4分) (3)继“轩辕”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哪几位?(2分) (4)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灾害抗争搏斗,那时的治水英雄是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当今为了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把滚滚长江水调到北方来,你知道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作什么吗?(4分) 28.(12分)春秋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时间 秦与六国交战 战争结果 全胜 失败 互有胜负 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即位前(共109年) 65次 58次 3次 4次 (1)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具体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商鞅变法中直接关系到秦与六国交战胜多负少的相应措施。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哪一条?(4分)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甲同学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变法是成功的。”乙同学认为:“商鞅因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惨遭车裂而死,变法失败了。”两人产生了分歧。你赞同谁的说法?请说明理由,据此,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6分) 29.(14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 ???? 图4 (1)图1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这是由谁主持的哪项工程?(2分) (2)图2说明哪一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图3中的人物改进了造纸术,他是谁?造纸术的发明有何历史意义?(6分) (3)图4所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2分)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02 七年级 历史与社会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某个地点高出地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 B.把某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称为等高线 C.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 D.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答案】A 【解析】海拔是指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称为绝对高度,A错误;把某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条线称为等高线,B正确;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势起伏状况,C正确;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D正确;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下列选项对图一、图二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的比例尺比图二的大 B.图二表示的地形是盆地 C.图中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大 D.图中甲—乙的实地距离比丙—丁的实地距离长 3.量得图一中甲—乙的距离为2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A.2千米 B.20千米 C.200千米 D.2000千米 【答案】2.D 3.B 【解析】2.从图上看出,图一的比例尺比图二小,故A不符合题意。从图上看出,①图应表示山顶地形,故B不符合题意。从图上看出,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故C不符合题意。从图上看出,甲、乙间的实地距离应大于丙、丁间的实地距离,故D符合题意。故选D。 3.根据图一所示数字式比例尺1: 1000000得知,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千米,量得甲--乙的直线距离约为2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约为20千米。排除ACD,故选B。 【点睛】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数字式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分子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则越大。 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读航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青岛号"帆船环球航海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两洋 D.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5.对A大洲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大洲上分布着世界最长山脉 B.该大洲北部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C.该大洲东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 D.该大洲上分布有美丽的热带草原 【答案】4.B 5.D 【解析】4.由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可知,“青岛号”帆船从青岛出发,向东经太平洋,过南美洲南端进入大西洋,然后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所以帆船环球航海先后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B项正确;“青岛号”帆船从青岛出发,首先向东经过太平洋,排除A项;“青岛号”帆船从青岛出发,向东经太平洋,过南美洲南端进入大西洋,最后经过印度洋,但没有经过北冰洋,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5.由所学知识及图示信息可知,A大洲是非洲,在非洲东部的东非高原上有美丽的热带草原,D项正确;世界最长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岸,排除A项;非洲北部的人种主要是白色人种,排除B项;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排除C项。故选D项。 6.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华文化浩如烟海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7.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共同印证了该地(???) A.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C.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万多年前金华浦江上山的一粒稻米,连同和它一起出土的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植水稻,制作陶器,材料反映了该地原始农业兴起的相关信息,B项正确;"稻米""彩陶"反映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被称之青铜器时代,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8.浦江上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一万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炭化稻米,据此推测当时的金华先民(???)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普遍推广牛耕技术 C.已经开始家禽饲养 D.广泛使用铁制农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浦江上山文化遗址距今约一万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炭化稻米”可得出当的金华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项正确;春秋时期普遍推广牛耕技术,排除B项;已经开始家禽饲养是畜牧业,与材料农业不符,排除C项;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铁制农具,排除D项。故选A项。 9.下列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禅让”传说中,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禹成为奴隶制国家国王。所以禹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B项正确;尧是部落联盟首领,但不是奴隶制国家国王,排除A项;黄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不是奴隶制国家国王,排除C项;炎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不是奴隶制国家国王,排除D项。故选B项。 10.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中华文明的产生 B.早期国家的发展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末期江南的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重耳就是晋文公,这就是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成语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役有关,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的特点,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产生、早期国家的发展都是在春秋战国之前,排除AB项;材料中提到的成语典故都与战争相关,不能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1.某同学在学习夏商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A.他们都以残暴著称 B.他们都是亡国之君 C.他们都轻徭薄赋,勤于政事 D.他们都改革内政,重用人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归为一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百姓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周厉王统治时期,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所以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都以残暴统治著称,都属于暴君,A项正确;夏桀、商纣是亡国之君,而周厉王不是亡国之君,排除B项;轻徭薄赋,勤于政事、改革内政,重用人才属于明君的政绩,不属于材料所给的三位暴君,排除CD项。故选A项。 12.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废除旧贵族特权 B.鼓励农民耕种 C.承认土地私有 D.统一度量衡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可知是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军功,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宗室贵族的反对,A项正确;商鞅变法鼓励农民耕种、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但不是使“宗室贵戚多怨”的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春秋时期,楚庄王曾派人去周王室问九鼎的轻重。他的目的是(???) A.解开九鼎重量之谜 B.希望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九鼎 C.希望取代周王的天子地位 D.表示对周王的谦卑和尊重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我国古代,鼎具有特色的含义,象征着统治者对国家的统治,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本质目的是他作为霸主想取代周天子,C项正确;解开九鼎重量之谜,希望收藏具有特殊意义的九鼎都太表面化了,排除AB两项;楚庄王问鼎中原表现的是对周王室的不尊重,排除D项。故选C项。 14.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应该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年代尺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D项正确;大禹建立夏朝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07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5.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逐步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答案】C 【解析】根据“诸侯国一百多个、只剩下十几个”和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由争霸战争演变为兼并战争,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正在逐步走向统一,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大,是战争特点,不是发展趋势,排除A项;人民遭受灾难是战争带来的影响,不是发展趋势,排除B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6.“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文字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A项正确;B项与金文相关,不是我国最早文字,排除B项;C项与行书相关,不是我国最早文字,排除C项;D项与小篆相关,不是我国最早文字,排除D项。故选A项。 17.“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不以权谋。”材料认为商鞅变法(????) A.是较彻底的改革 B.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 C.实现了富国强国 D.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不以权谋”可知,商鞅变法有利于秦国社会风气的转变,D项正确;AB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2021年考古发现,汉代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实行暴政 【答案】A 【解析】根据“汉代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可知,材料现象说明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A项正确;汉文帝勤于政事,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帝勤俭治国,没有体现善于用人,排除C项;汉文帝时期没有实行暴政,排除D项。故选A项。 秦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 ①沉重的赋税?? ②连年大规模的征调徭役和兵役 ③严苛的法律?? ④残酷的刑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暴政表现在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等多方面,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唐朝诗人王珪有诗云: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他诗中咏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汉文帝刘恒 D.汉景帝刘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可知,这首诗描述了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汉朝的史实,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B项正确;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与材料“汉祖起丰沛”“西灭无道秦”不符,排除A项;“西灭无道秦”指的是推翻秦朝统治,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不是汉文帝、汉景帝,排除CD项。故选B项。 2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西汉建立的时间应该出现在图的(????)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按照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世纪,公元前年份的数值越大,距离现在越远,反之公元前年份的数值越小,距离现在越近,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下面的地图变化最能反映出(????) A.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B.统一是大势所趋 C.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答案】B 【解析】依据地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战争不断,秦朝时期灭六国,统一全国,反映了统一是大势所趋,B项正确;ACD项在地图变化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3.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A.延续西周制度 B.增强地方势力 C.恢复社会经济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秦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即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秦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取代了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排除B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秦统一后的一次廷议中,李斯认为,分封子弟为各地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诸侯之间相互疏远,最终势必会出现如周朝一般列国割据的情况。秦始皇历经艰辛才得以平定天下,同样认为分封诸侯不利于统治。于是在地方管理上,秦始皇采用(???) A.皇帝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B 【解析】材料“分封子弟为各地诸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诸侯之间相互疏远,最终势必会出现如周朝一般列国割据的情况。”反映出分封制的弊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B项正确;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A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创始于秦朝,为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九卿,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而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排除D项。故选B项。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促进了货币的使用,但是,币制混乱,而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废止六国货币基础上发行了通行全国的货币——半两钱。秦朝此举(???) A.有利于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 B.旨在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C.展示了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 D.为秦朝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经济活动的增加促进了货币的使用,但是,币制混乱,而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朝统一全国后,在废止六国货币基础上发行了通行全国的货币—半两钱,这有利于国内各地区经济联系,从而从经济上巩固了统一,A项正确;废止六国货币,发行半两钱,并无法直接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也无法展示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排除BC项;秦朝废止六国货币,发行半两钱,是在秦朝完成统一之后实行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写出甲、乙地形部位的名称。甲 ,乙 。(2分) (2)甲与丁的相对高度为 米;同一时间甲的气温比丁的气温约低 °C。(2分) (3)丁位于丙的 方向;若丙、丁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 米。(2分) (4)如果你在此山上迷路,该怎样摆脱困境?(4分) 【答案】(1) 山顶 陡崖(2分) (2) 600 3.6(2分) (3) 东南 2000(2分) (4)沿山坳方向行走找到小溪,沿小溪的流向走,小溪由山地流向平原,河流沿岸地区往往有人类居住容易摆脱困境。(4分) 【分析】本大题以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相对高度、方向、比例尺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析】(1)读图分析,甲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是山顶;乙地等高线重叠,是陡崖。 (2)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甲地海拔是700米,乙地海拔是100米,两地相对高度是600米;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同一时间甲的气温比丁的气温约低3.6°C。 (3)图中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丁位于丙的东南方向;地图上的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可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中比例尺是1:100000,若丙、丁两地图上距离约2厘米,两地实际距离是2000米。 (4)读图分析,小溪流出山谷后一般会汇入河流,在河流沿岸,多地形平坦,工农业发达,有人类分布。如果在此山上迷路,可以沿山坳方向行走找到小溪,沿小溪的流向走,小溪由山地流向平原,河流沿岸地区往往有人类居住容易摆脱困境。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二中称赞的是远古传说中的哪一位历史人物?根据材料的叙述,此人有哪些贡献?(用原句回答)。(4分) (2)材料三描述的是哪一时期?它体现了远古传说中的哪一制度?(4分) (3)继“轩辕”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哪几位?(2分) (4)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灾害抗争搏斗,那时的治水英雄是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当今为了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把滚滚长江水调到北方来,你知道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称作什么吗?(4分) 【答案】(1)人物:黄帝;(2分) 贡献: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2分) (2)时期:尧舜禹时期; (2分) 制度:禅让制。(2分) (3)首领:尧舜禹。(2分) (4)英雄:大禹;(2分) 工程:南水北调。(2分) 【解析】(1)人物:根据材料“毛泽东《祭黄帝陵文》”可知历史人物是黄帝; 贡献:根据材料“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可知黄帝的贡献是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2)时期: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这一时期是尧舜禹时期;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尧舜禹时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是禅让制; (3)首领:根据所学知识,继“轩辕”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 (4)英雄:根据所学知识,远古时代的治水英雄是大禹,他通过疏导方式治理了黄河水患; 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当今为了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把滚滚长江水调到北方来的工程是南水北调。 28.(12分)春秋战国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时间 秦与六国交战 战争结果 全胜 失败 互有胜负 商鞅变法到秦王嬴政即位前(共109年) 65次 58次 3次 4次 (1)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具体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在商鞅变法中直接关系到秦与六国交战胜多负少的相应措施。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哪一条?(4分)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甲同学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变法是成功的。”乙同学认为:“商鞅因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惨遭车裂而死,变法失败了。”两人产生了分歧。你赞同谁的说法?请说明理由,据此,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6分) 【答案】(1)铁犁牛耕(2分) (2)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 体现性质:废井田 开阡陌(2分) (3)我同意甲同学的看法。因为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确立了封建制度,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所以说,变法是成功的。商鞅结果虽被处死,但这只是个人的悲剧,变法成功与否不在于个人命运,而在于对社会的影响。(4分) 认识: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要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2分) 【解析】(1)进步: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个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最早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之后学会了磨光技术,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夏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工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使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2)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的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体现性质: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在经济上最能反映性质的是“废井田 开阡陌”,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土地所有制,为发展封建经济打开了局面。 (3)观点:根据图中甲同学对商鞅的评价,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确立封建制度,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根据图中张芳的对商鞅的评价,可知商鞅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结果被处死。但这是个人的悲剧,变法成功与否不在个人命运,而在对社会的影响。所以说乙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认识: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改革必然会遇到重重阻碍,必须要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29.(14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 ???? 图4 (1)图1是一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修建于2000多年前。它经受住了汶川地震的考验,至今一直造福于人民。这是由谁主持的哪项工程?(2分) (2)图2说明哪一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图3中的人物改进了造纸术,他是谁?造纸术的发明有何历史意义?(6分) (3)图4所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2分) 【答案】(1)人物:李冰(2分) (2)时间:西汉时期(1分) 人物:蔡伦(2分) 意义:对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对世界,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3分) (3)张仲景(2分);代表作:《伤寒杂病论》(2分) (4)如何做: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要以开放的胸怀接受不同的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2分) 【解析】(1)人物:根据材料一图1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时间:根据材料一图2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幅图片是考古学家在天水发现的纸本地图,时间为西汉时期。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但是并没有普及。人物:根据材料一图3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图中的人物是改良的造纸术的蔡伦。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纸张的普及和使用,造纸术的发明,使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而造纸术对于世界也有影响。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代表作:根据材料二图4及所学知识可看出,图中的人物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尊为“医圣”,他的代表作是《伤寒杂病论》。 (4)如何做: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如今的世界发展潮流,作为新时代我们首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在潮流中积极应对变化,不要默守陈规,要以开放的胸怀接受不同的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将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_21?????????è?????(www.21cnjy.com)_

  • ID:20-19772434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历史专题一 古代世界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课件(36张PPT)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考点1 古代亚非文明 一、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2.古埃及文明历程 (1)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2)统一与扩张: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 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与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 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衰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3.政治统治 (1)法老是最高统治者: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法老”的无限权力。法老集军、政、 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2)王权衰落: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 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4.科学文化成就 (1)古埃及的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突出。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 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二、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位置:“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程 (1)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后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3)古巴比伦王国 ①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 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②统治: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③《汉谟拉比法典》 a.地位: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内容: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 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 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 妻儿送去抵债。同时,法典中还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c.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 远流长。 三、古代印度 1.位置:印度河流域。 2.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历程 (1)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并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2)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 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 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种姓制度 (1)内容: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为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 权力;第三等级为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为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 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主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此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贱民。 (2)实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3)特点:世代相袭,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4.佛教 (1)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3)内容: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从中亚→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朝 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拓展延伸????古代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 1.大河流域一般气候适宜,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 2.河流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考点2 古代欧洲文明 一、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城邦 地理范围 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地理环境 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早期文明 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特点 “小国寡民” 居民 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2.雅典的民主政治 (1)高峰: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2)表现: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 有参政的机会。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这些主席团由各 地抽签产生,主席团主席也经抽签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以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 (3)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 任何政治权利。 3.亚历山大帝国 东征 过程 公元前334年开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帝国,后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并进入埃及;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进入两河流域,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 东征 结果 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东征 影响 (1)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 (2)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3)亚历山大在帝国境内建造了几十座新城,这些城市后来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 (1)地理环境:位于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岛,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山地众 多,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有利于畜牧业、种植业发展。 (2)罗马城邦: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3)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4)法律与制度 ①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掌握国家统治的决策权,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 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罗马设立了平民自己选出的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③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 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5)扩张: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在扩张过程中,大量 被征服地区的人被掠为奴隶,奴隶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主要生产者。 (6)衰落: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2.罗马帝国 (1)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2)扩张: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 “内湖”。 (3)衰亡: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375年,日耳曼人侵入罗马帝国。4世纪 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三、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神话 希腊神话影响广泛,其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 文学 《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人物雕塑 奥林匹亚神庙中的宙斯像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建筑艺术 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神庙四周以廊柱环绕,柱身有粗有细,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罗马的代表性建筑有大竞技场、引水道工程、凯旋门和万神庙 哲学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组成的 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他终生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法学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广泛论证,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历法 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编制新的历法,称“儒略历”,其后来成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公历的基础 考点3 封建时代的欧洲与亚洲 一、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兴起。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 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 (1)建立: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 (2)举措: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 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 3.封君与封臣 (1)确立: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 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 (2)发展: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3)忠诚与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不 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4)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查理曼帝国 (1)形成: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被称为“查理曼帝国”。 (2)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 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二、西欧庄园 1.庄园概况 (1)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庄园,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 洲各地。 (2)性质: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3)庄园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自营地 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 份地 自营地以外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 共用地 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等,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 (4)庄园土地 2.庄园法庭: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 (1)依据:习惯法或村法。 (2)主持人:领主或他的管家。 (3)概况: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惩罚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 领主所有。 (4)作用: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其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 特权。 三、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城市的兴起 (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①兴起:从10世纪起,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②斗争:城市居民为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方式反抗封建领主的压迫。 ③自由和自治 a.自由:13世纪,许多城市成为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 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b.自治: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c.获得形式: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特许状”。 d.局限性:但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 (2)城市居民的身份 ①基本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一般从农民转变而来。 ②农奴身份变化:农奴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即可获得市民的身份,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城市 的发展。 ③手工业者和商人: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 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④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 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2.大学的兴起 (1)兴起:12世纪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办学形式: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取得 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 (3)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4)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要求。 四、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查士丁尼法典》 (1)背景:527年查士丁尼任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 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 (2)过程:529年,法典编纂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 互相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3)《罗马民法大全》 ①内容: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4部法律文献。 ②影响:《罗马民法大全》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还对财产、买卖、债 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 (2)贡献: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 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 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五、古代日本 1.大化改新 (1)背景: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2)大化改新 时间 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 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作用 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幕府统治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庄园建立,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 (2)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 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逐渐形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 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3)幕府统治:12世纪晚期,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 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4)武士道形成:武士集团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六、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创立 (1)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建国: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 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统一: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其统治地位被半岛各部落承认,阿拉伯半岛基本 统一。 2.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 国。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3.阿拉伯文化 繁荣 原因 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他延揽翻译人才,把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创造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内容 数学 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学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作用 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易混易错????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但并非阿拉伯人创造了阿拉伯数 字,他们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从而形成阿拉伯数字。

  • ID:20-19772432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历史专题三 20世纪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课件(61张PPT)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考点1 两次世界大战及大战期间的世界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 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2.成立: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 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3.后果: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3.过程 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条战线 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主要进程 (1)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激战,该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2)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中国、巴西等也加入协约国一方;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退出一战 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 (2)地点:巴黎凡尔赛宫。 (3)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4)实质: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5)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2.《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 (1)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19世纪两国战争中法国战败割让给德国)归还法国,萨尔 煤矿归法国开采。 (2)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 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人数。 (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体系: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 成凡尔赛体系。 4.国际联盟: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 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实际上是英、法 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5.华盛顿会议 背景 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力图遏制其扩张。三国开展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时间 1921—1922年 目的 调整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主导国 美国 条约 199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6.《九国公约》 (1)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 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被称为“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2)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 三、列宁与十月革命 1.背景 (1)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没有满足 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继续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2)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 (3)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2.经过: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亲自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3.结果: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 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4.巩固政权 (1)对内: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将大工业、铁 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了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 农民耕种;粉碎了国内的反革命叛乱。 (2)对外: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外国 的武装干涉。 5.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 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逐渐平息,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当时苏俄的国情 时间 1921年 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开始: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五年计划: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 的工业国。 4.评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 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 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背景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特点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措施 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问题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 模式的形成。 3.表现: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 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影响 (1)积极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消极影响: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 一战后,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领导人 甘地 过程 第一阶段: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第二阶段:1930年,发起“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 意义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 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他们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 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 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 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 1910年,墨西哥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所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宪法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目的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 开始时间 1934年 人物 卡德纳斯 内容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影响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罗斯福新政及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罗斯福新政 1.经济大危机 (1)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 (3)时间:1929—1933年。 (4)范围:首先从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5)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市价格突然暴跌。 (6)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 (7)影响 ①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减少;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2)目的: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 (3)特点: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 (4)主要内容 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全国劳工关系法》。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 “以工代赈”投资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 (5)结果: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6)作用: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 远影响。 (7)局限性: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 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政权建立:一战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 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对外扩张: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 战争策源地形成。 (2)侵略扩张: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 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 源地形成。 (2)对外侵略: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 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直接原因: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3)间接原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 (4)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的祸根,对德国和日本的压制,引发两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主要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 初期阶段 1940年4月,德国进攻丹麦、挪威;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1940年5月,德军突入法国北部,法国被打败;德军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英国军民坚持战斗 规模 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最大 规模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战争形势转折 (1)走向联合 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②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 言》。以后又有21个国家在宣言上签字。 ③《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 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战争转折:1942年7月,德国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 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3)意大利投降: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 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4.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①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②召开: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③内容: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 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的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 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 件必须实施。 (3)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4)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 易混易错???? 1945年5月德国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 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 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拓展延伸????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启示 1.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与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2.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 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 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考点2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一、两极格局形成 1.冷战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 与竞争状态。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3)发展 ①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②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 本形成。 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4)形成: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不佳,后转向政 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也 随之加剧。 2.东欧剧变 (1)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一些改 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③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2)表现: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时间:1991年年底。 (2)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三、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 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 不幸牺牲。 (2)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 争,占领伊拉克。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 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 多极化方向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 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 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各国的努力: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 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3)中国的努力 ①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③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 类共有价值,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加强同发展 中国家团结合作,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 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④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解决人 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 络建立起来,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2.妇女地位的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 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197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3.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化学污染破坏臭氧层;淡水资 源面临短缺危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 (2)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教育、就业、住 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拓展延伸???? 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各国应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 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 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 洁美丽的世界。 重难突破????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1.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多极化有利于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及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3 联合国 一、联合国 1.概况: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 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其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2.首要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3.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 二、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考点4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经济全球化 1.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 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加强。 2.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明显。19 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重难突破???? 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积极影响 (1)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迅猛增长。 (2)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无论身居何处,人们都可以方便地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 2.消极影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将发展中国家置于不利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使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二、世界贸易组织 1.概况:1995年1月1日成立,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主要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3.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1)正式加入时间:2001年。 (2)意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波折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经济失控风 险加剧,地区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引起世界性经济动荡。这些问题阻碍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需 要各国共同面对和解决。

  • ID:20-19772431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三部分世界历史专题二 资本主义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课件(62张PPT)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 考点1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背景 (1)垦殖运动: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开展垦殖运动,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新开发地区的主 人,新开发的地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 (2)庄园制度的衰落和瓦解: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也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 品的支配权。 (3)土地集中: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表现 (1)租地农场建立 ①建立过程: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 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②特点:富裕农民逐渐把土地集中起来;生产组织方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农产品推向市场。 ③典型:英国的租地农场。 (2)手工工场出现 ①建立过程: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生产,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13 世纪,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 展。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生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 场。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 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②特点:由分散转向集中;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组织形式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分工合作,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影响: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 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促进了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富裕 农民 背景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 表现 1.经济上:富裕农民、骑士等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 2.政治上:控制乡村行政事务 影响 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市民 阶层 构成 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 权利 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影响 富商巨贾投资乡村,置办田产,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他们与贵族联姻或成为官员,抬高自己的身份,政治权利也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 力量 三、文艺复兴运动 1.产生原因 (1)根本原因:14世纪中叶,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直接原因: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 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2.兴起国家:意大利。 3.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4.实质: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5.方式: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 有创新。 6.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 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人物 国籍 代表作 评价 但丁 意 大 利 《神曲》 文艺复兴的先驱,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达·芬奇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文学巨匠 拓展延伸???? 1.对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理解 (1)“新”是中世纪晚期西欧最大的特点,当时的西欧社会冲破了封建牢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 逐步发展。 (2)租地农场主成为农民的实际剥削者。土地所有者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他们仅有与租地农场主签 订契约的权利,只能得到有限的货币。 2.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表达思想的原因 (1)当时封建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压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成果为依据。 (3)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力与封建神学正面交锋。 考点2 探寻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掠夺 一、探寻新航路 1.原因 (1)根本原因:随着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发展,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新生 资产阶级渴求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2)社会原因 ①来自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等在欧洲市场极受欢迎。 ②马可·波罗对东方国家的描述,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无限想象和向往,欧洲社会出现了关注东方 的热潮。 ③传统商路受阻: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所有重要商道,要求商人缴纳高额 关税,使得从东方运往欧洲的商品价格更加昂贵。 2.条件 (1)随着欧洲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相信地球是圆的。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经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 (3)欧洲造船技术提升,船的规模变得更大,速度更快,操纵更加灵便。 (4)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3.过程与影响 (1)过程 航海家 时间 资助国 航行成就 迪亚士 1487—1488年 葡萄牙 到达非洲的好望角 哥伦布 1492年 西班牙 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 达·伽马 1497—1498年 葡萄牙 到达印度西海岸 麦哲伦 (船队) 1519— 1522年 西班牙 麦哲伦成为第一位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 (2)积极影响(意义) ①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 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消极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亚非拉等地区开始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 重的灾难。 ?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二、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夺 (1)背景:中世纪晚期,西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需要拓展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原料;新航路开辟。 (2)表现 殖民国家 殖民范围 殖民方式 葡萄牙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建立殖民据点与商站,控制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海上通道;进行劫掠式贸易 西班牙 美洲 凭借“无敌舰队”,建立殖民大帝国;武力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开发种植园,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进行黑奴贸易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英国的手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开始 开拓海外市场。英国位于海上贸易航道的要冲,只有打破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才能向海外发展。 (2)1588年,英国海军以少胜多,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开始在海外扩张殖 民地。 (3)17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建立大种植园;从事以贩卖非洲黑奴为中心的“三角 贸易”。 ? (4)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 3.荷、法、英殖民争霸 (1)荷兰:进入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加入殖民掠夺者行列。在亚洲入侵爪哇岛,夺 取马六甲和锡兰,一度强占了中国的台湾;在非洲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在北美洲建立了新尼德兰 殖民地。 (2)法国:17世纪下半叶,法国加入殖民争霸的行列,先后在北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了法属殖民地。 (3)英国:16、17世纪,英国成立了多个贸易公司,如东陆公司、非洲公司和东印度公司。这些贸易 公司成为英国进行殖民贸易的先锋队。1607年,伦敦公司获英国国王的批准,组织一支殖民队登上 了北美洲海岸,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 (4)争霸方式:17世纪下半叶起,英国与荷兰、法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5)结果: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最终战胜了荷兰和法国,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 不落帝国”。 4.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 (1)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2)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延伸????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的开辟 时间 1405—1433年 15—16世纪 目的 “示中国富强” 开辟市场,掠夺财富 规模 船队大,人数多 船队小,人数少 性质 与各国友好往来的义举 殖民扩张活动 成就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发现了美洲,并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影响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互相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考点3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概况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势力不断增强。 ③思想基础: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 “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发生政变,废黜詹姆士二世,迎请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入主英国,史 称“光荣革命”。 (3)特点: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 (2)过程 (4)影响 ①国内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 展开辟了道路。 ②国际意义: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 1689年 颁布机构 英国议会 目的 限制国王权力 内容 议会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等;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对英国的 影响 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二、美国的独立 1.原因:1765年以后,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颁布了一系列新税法,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 间的矛盾。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2.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4.建国 (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 而独立。 (2)《独立宣言》 内容 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意义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评价 《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事实上,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5.转折: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 6.结束: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 国独立。 7.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8.1787年美国宪法 (1)内容: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2)意义: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 重要影响。 (3)局限: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政治权利。 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1.法国大革命 (1)背景 ①根本原因:法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统治危机: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社会矛盾尖锐;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 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③理论准备: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掀起了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 专制,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④国际因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导火线: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第三等级要求增加自身政治权 利,提出制宪要求,国王一面作出让步,一面企图以武力控制局面。 (3)过程 ①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②发展 a.颁布《人权宣言》: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 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b.制定宪法: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c.建国: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d.处死国王: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③高潮: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救国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 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2.启蒙运动 性质 启蒙运动是一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 主要内容 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范围 以法国为中心,传播至欧洲其他国家 代表人物 伏尔泰 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 提倡分权制衡的政治模式 卢梭 主张最大限度地让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影响 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3.拿破仑帝国 (1)法典: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犯等原则。 (2)称帝:1804年,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3)扩张:拿破仑多次打败反法联盟的军队。拿破仑大军几乎横扫欧洲大陆,在废除各地封建特权 的同时,也对当地人民进行压榨和掠夺。 (4)灭亡: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拓展延伸???? 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开始 1640年议会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颁布文件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建立政体 君主立宪制(英国首创) 共和制(美国首创) 共和制 推翻统治 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英国殖民统治 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领导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民族解放的独立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考点4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一、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背景 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3)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5)过程: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 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 2.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 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爆发:1857年。 (3)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4)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俄国的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内容 (1)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2)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 和才能提拔人才。 (3)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生活方式: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4.影响: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 事强国。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 的障碍。 三、美国内战 1.背景:美国独立后,南方与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2.导火线:1860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不久,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 “南部同盟”。 3.经过 (1)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北方军队一再失利,人民群众要 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2)1862年9月,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 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3)1865年,内战以北方的胜利告终。 4.意义: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 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19世纪中期,日本推行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天皇大权旁落,实际权 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民族危机:外国势力的入侵,激化了日本国内矛盾,幕府的统治摇摇欲坠。 2.时间:1868年开始。 3.人物:明治天皇。 4.内容 政治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 生活 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意义 (1)积极: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 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 张的道路。 易混易错????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内容: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4)影响: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不同点: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仅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最终失败,中国仍面临严重 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中,日本中下级武士推动改革获得成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渐 强大起来。 考点5 两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 1.原因 (1)政治前提:英国较早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扫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直接原因:英国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对棉纺品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 的发明。 (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开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这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 3.标志及发展 (1)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蒸汽机。蒸汽机的普遍使用,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美国人富尔顿首先制造出了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 (3)1825年,英国人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此后,人们开始大规模建设铁路,这进一步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4)以蒸汽为动力的工厂建立起来,用机器进行生产的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工厂的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很多新的生产方法被创造出来,工厂的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工厂制 度的出现反映了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4.完成:从18世纪后期开始,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已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5.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陆续完成工业革命的 西方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代表人物、公司及成就 (1)美国人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他于1879年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2)德国人本茨于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 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3)美国的莱特兄弟于1903年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4.电的应用 (1)理论基础: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应用: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 ①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②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 5.内燃机 (1)发明:1876 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 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2)意义 ①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交通运输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 ②带动了相关新兴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③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6.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 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过渡。 (3)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归纳???? 1.工业革命的利弊及启示 (1)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2)弊:使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解决的 重大问题。 (3)启示: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工业革命的演进历程 ? 考点6????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 1.相识: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他们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 2.成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共产党宣言》 1.出版:1848年。 2.内容 (1)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 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 取代。 (2)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 (3)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 无产阶级革命。 3.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 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三、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1.第一国际: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 国际”。 2.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 3月28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 ID:20-19772430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课件(78张PPT)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新政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召开。 (2)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3)内容 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 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确定国旗与代国歌;决定建立人民英 雄纪念碑。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正式确立。 2.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经过: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 一合法政府。随后,盛大的阅兵式开始。阅兵结束后,举行了盛大的群众游行。 (3)意义 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 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 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 2.经过: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 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三、巩固新政权 1.抗美援朝战争 (1)时间: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 (2)参战原因(背景) ①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 侵入台湾海峡。 ②美军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③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经过: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 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 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5)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 (6)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7)战斗英雄和精神 ①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②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 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8)胜利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 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 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2.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至1952年底。 (2)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广 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概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 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 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 改造自己。 (4)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5)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 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 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考点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 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4)成就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方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5)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 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4)成就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 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方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5)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①时间:1954年9月。 ②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 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③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①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②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作用: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三大改造 (1)改造方式: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2)成果及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 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二、艰辛探索 1.中共八大 (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2)主要内容: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 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 观的经济规律。 3.调整 (1)措施: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 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4.“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 “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1966—1976年。 (3)动乱: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4)斗争: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周恩来和许多干部坚 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损失。 (5)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 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6)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 大的损失。 三、建设成就 1.成就 (1)工业方面 ①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 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②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也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 代工业。 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3)重大科技成就 ①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③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④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4)其他方面: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 2.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 考点3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推进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两个凡 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 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 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 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二、拨乱反正 1.背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2.内容:“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 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完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推广 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深化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 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结构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经营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 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影响: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了企业、职工的 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对外开放 1.开始: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 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考点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 1.开始提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2)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 (3)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 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 开放。 2.充实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 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确立: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5.意义: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重要会议 1.中共十六大 (1)时间:2002年。 (2)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内容为中国 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 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2.中共十七大 (1)时间:2007年。 (2)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 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集中体现。 3.中共十八大 (1)时间:2012年。 (2)内容 ①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 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③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4.中共十九大 (1)时间:2017年。 (2)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5.中共二十大 (1)时间:2022年。 (2)内容: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中国梦 提出 2012年11月,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基本内涵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奋斗 目标 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四个全面” (1)出发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 (2)含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演化: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阶段成就 改革 开放 以来 表现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作用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进入 新时代 保障 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表现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114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生产量、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已经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2.影响: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我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 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考点5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民族大团结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依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 布实施。 (4)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成立。 ②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 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 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 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6)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 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 2.共同繁荣发展 (1)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 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 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 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 和出版工作。 (4)政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 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背景: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 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方针政策: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 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 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 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 本方针。 3.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4.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 5.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 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6.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前期 ①方针:“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②表现: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关于建立 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逐步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澳游。 ③影响:强化了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经贸人文纽带,实现了两地互利共赢。 (2)新时代 做法 影响 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 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 法》 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 阶段 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 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香港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航运、 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澳门经济发展水 平居全球前列,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香 港、澳门呈现与内地优势互补、合作共 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走向缓和: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央人民政府 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 (3)打破坚冰: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 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九二共识”: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 协会。1992年,两会就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 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2.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1)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强调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 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的坚定决心。 (3)胡锦涛会见连战: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胡锦涛会见连战 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 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重大进展: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 “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3.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重要会晤: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 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威胁: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 (3)态度及措施   中共十八大后,党和政府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人民解放军多次在台湾周 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 能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 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白皮书强调,我们愿继续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 争取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 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我们坚持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定支持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共 同把握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 考点6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一、国防建设 1.陆军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 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2.海军的建设 (1)组建 ①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②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发展 ①1970年,我国研制出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 年装备我国海军。 ②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④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空军的建设 (1)建立: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 机3 000多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2)发展 ①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 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 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4.导弹部队的发展 (1)历史:中国开始发展导弹核武器是在20世纪50年代,1966年,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 弹核武器试验。 (2)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3)地位: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4)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5)组成: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 (6)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 5.新时代强军之路 (1)政治建军: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 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2)五大战区:201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 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 (3)五大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 部队。 (4)新格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 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6.发展趋势: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 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7.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二、外交成就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 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 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在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 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 ①时间:1955年。 ②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③方针: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外交事业的发展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 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中美建交 ①原因 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 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 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过程: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3)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全方位外交 ①策略 a.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 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 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b.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 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 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②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③表现: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 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 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④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 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考点7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1)含义: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成就 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 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成功原因 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②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 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4)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1)开始: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 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 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3.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2)成就 ①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他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荣获多项国 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袁隆平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并于2019年 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3)意义 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 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 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4.青蒿素 (1)背景: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 (2)概况: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 下,于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3)作用: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 献。屠呦呦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文化成就 1.改革开放前 (1)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概况: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 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累累硕果。 (3)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2.改革开放后 (1)概况: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 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 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电影《大决战》;大型舞 剧《丝路花雨》;等。 三、社会生活变迁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衣: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 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2)食:饮食结构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解决温饱问题)→ 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 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 益深入人心。 (3)住: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消费: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2.交通和通信不断发展 (1)交通: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业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铁路、公 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人们的出行方 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通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 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 ID:20-19772429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我们生活的世界专题四 中国的地形、地势与河流湖泊 课件(44张PPT)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必备知识 考点1 地形和地势 一、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 山脉走向 山脉 东西走向 北列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山脉 中列 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巴颜喀拉山脉 南列 南岭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东北—西南走 向山脉 西列 贺兰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南北走向); 大兴安岭 —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 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唐古拉山脉 2.主要地形区 地形类型多样——在我国,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的地形均有分布,且同一种地形景观差异也很大。 如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存在显著的景观差异。 ? (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适合种植耐寒的青稞 内蒙古高原 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是牧民的“天堂” 黄土高原 地表覆盖厚厚的黄土,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人们开凿了梯田种植农作物 云贵高原 地表崎岖不平,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如石林)广布,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光 (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中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准噶尔盆地 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相较西北其他地区盆地降水多 四川盆地 土壤肥沃,其中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柴达木盆地 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有“聚宝盆”之称 (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黑土广布,低地多沼泽 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 游平原 河湖众多,“鱼米之乡”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知识拓展???? 地形与地形区(单元)的区别 地形: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 地形区(单元):指具体地形单元,如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等,要写出具体名称。 3.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 ?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通常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 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4.地形及其分布对我国的影响 (1)地形复杂多样产生的影响 造就了多样的自然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条件。 如东部地区多平原和盆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和丘陵适宜发展林业;有的高原地区适宜发展畜 牧业等。 (2)山区面积广大产生的影响 ①优势: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在发展林业、采矿业、水电 业、旅游业等方面有优势。 ②劣势: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土层薄,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方法技巧????   中考地形特征类题目,多以区域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为载体来考查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特征的描述,以及地形对气候、河流的影响等。方法如下: 角度一 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特征描述? 角度三 根据等高线图描述地形特征的思路为: ? 角度二 根据区域图描述地形特征的思路为: 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 ? 中国沿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 1.地势三级阶梯概况 划分 第一级阶梯 界线 第二级阶梯 界线 第三级阶梯 海拔 4 000米以上 ? 1 000~2 000米 ? 500米以下 地形类型 高原、盆地 高原、盆地 平原、丘陵 主要地形区 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屋脊) 盆地 柴达木盆地 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盆地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平原 东北平原(最大)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 东南丘陵 2.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1)对河流:使许多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地势起伏较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2)对地形:因平原多为河流冲积而成,故我国平原多分布在东部地区。 (3)对交通:东流的大河沟通了海陆交通,便于沿海和内陆之间的联系。 (4)对气候:有利于夏季风将海上湿润空气带到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 (5)对人口分布:使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呈东密西疏的特点。 考点2 河流和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 1.概况: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主要原因是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 2.内流河与外流河 内流河 外流河 概念 最终未能流入海洋的河流被称为内流河; 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被称为外流河; 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 分布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的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总水量的5% 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总水量的95% 例子 (1)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等流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3.河流的水文特征 (1)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流量、流速、汛期与枯水期、结冰期、含沙量等。 ①外流河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内流河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②对于外流河来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河流水位高,流量大,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流 量小,形成枯水期。对于内流河来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部分河 流冬季断流,属季节性河流。 ③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普遍有结冰现象;春季冰雪消融,气温回升,也会有短暂的汛期。 特点 河流 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珠江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黄河 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黑龙江 我国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鄱阳湖 (2)我国重要的河流与湖泊 注:位于外流区的湖泊称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位于内流区的湖泊称为内流湖,内流湖大多数是咸水湖。 方法技巧????   分析河流与其他地理要素(地形地势、气候等)的关系——示意图 ? 二、长江、黄河的概况 长江 黄河 源头 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青海、青藏高原) 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青藏高原) 长度 全长6 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河 全长5 400多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入海 东海(上海) 渤海(山东) 分界 上游与中游:湖北宜昌; 中游与下游:江西湖口 上游与中游:内蒙古河口; 中游与下游:河南桃花峪 主要 支流 上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中游:湘江、汉江、赣江 上游:湟水、洮河;中游:渭河、汾河 三、长江 ? 1.主要流经地区 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 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中心、直辖市 省级行政中心:武汉(湖北)、南京(江苏);直辖市:重庆、上海 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2.各河段水文特征 上 游 起止点 源头—宜昌(湖北) 水文特征 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主要景观 长江发源地——各拉丹冬峰;著名峡谷——虎跳峡(云南);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四川);三峡大坝(湖北,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中 游 起止点 宜昌(湖北)—湖口(江西) 水文特征 河道弯曲,湖泊众多(洞庭湖、鄱阳湖) 主要景观 武汉港(湖北) 下 游 起止点 湖口(江西)—入海口(注入东海) 水文特征 江阔水深,水流缓慢,航运便利 主要景观 长江三角洲(著名的“鱼米之乡”) 3.开发与治理 开发利用情况 ①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有“黄金水道”之称。它给我们带来航运、发电、灌溉等诸多便利; ②长江干流下游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宾以下可以四季通航; ③三峡工程缓解了华中、华东及川东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提升了长江的防洪、航运功能 问题及危害 雨季中下游地区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问题产生的原因 自然:季风的不稳定性;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支流多,干流水量大;中游河道弯曲;很多地方地势低平;等等。人为:人类乱砍滥伐,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不 合理地占用河道、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 ①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禁止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工程 ②中游:退耕还林还湖,截弯取直,分洪蓄洪 ③下游:疏通河道,加固江防大堤。防洪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四、黄河 ? 1.主要流经地区 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 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中心、直辖市 省级行政中心:兰州(甘肃)、银川(宁夏)、郑州(河南)、济南(山东) 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2.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上 游 起止点 源头—河口 水文特征 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主要景观 黄河第一坝——龙羊峡大坝(青海); 塞上江南——宁夏平原(宁夏) 中 游 起止点 河口(内蒙古)—桃花峪(河南) 水文特征 含沙量大(世界最大) 主要景观 壶口瀑布(山西) 下 游 起止点 桃花峪(河南)—入海口(注入渤海) 水文特征 “地上河”(悬河) 主要景观 河南开封附近的“地上河” 3.开发与治理 开发利用情况 黄河流域降水不足,而农业生产离不开灌溉,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的人民就书写了引黄灌溉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加强了对黄河水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问题及危害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下游形成“地上河” 问题产生的 原因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稀少,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时,流速减缓,泥沙大量淤积,使下游成为“地上河”; 人为:人类过度开发,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 措施 ①上游:兴修水利,加强生态建设,合理放牧; ②中游: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 ③下游: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引黄淤灌 易混易错???? 长江与黄河的学习方法——比较法 1.长江干流主要特点及其自然原因: 主要特点 自然原因 自西向东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江阔水深 长江流域面积大且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终年不冻 大部分干流流经地区1月均温在0 ℃以上 宜宾以下四季通航,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大动脉(“黄金水道”) 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1月均温0 ℃以上,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地势平坦,水流缓慢,航运条件优越等 2.与黄河相比,长江流域面积大、支流和湖泊数量多、径流量大的主要原因:长江大部分流域处在 降水丰富的南方地区,而黄河大部分流域处在降水较少的北方地区。 3.长江、黄河水电站分布的共同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分布的共同特点:水电站大多分布在 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或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2)形成的主要原因:河流经过阶梯交界处,落差 大,水能资源丰富。 五、钱塘江与钱江潮 1.钱塘江 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杭州段称 为钱塘江。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 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河长约588千米,流域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 部和浙江省,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2.钱江潮 被誉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观,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 叭口的特殊地形造成的特大涌潮。

  • ID:20-19772428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二)课件(70张PPT)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 考点6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五四运动 1.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 举行示威游行。 3.扩大: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 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4.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 签字。 5.评价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 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特点: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 极参与的广泛性。 (3)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 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 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 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拓展延伸????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传播 ①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 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②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 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 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参会人员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 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拓展延伸???? 1.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1)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共“二大” 时间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 内容 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 1923年2月 经过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结果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启示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 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 称“黄埔军校”。在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 争作了准备。 ?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3)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继承其遗志,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 民革命军。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势力。 (4)经过:北伐军一路向两湖进攻,一路取闽浙,另一路直趋江西。在湖北的贺胜桥等地,国民革命军 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而后北伐军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歼灭了孙传芳的主 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 败了。 (2)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 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拓展延伸???? 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 “分共”,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 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这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考点7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与红军长征 一、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 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 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因城里 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 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背景:秋收起义受挫。 (2)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 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军。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5.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发展: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 员会主席。 二、红军长征 1.背景:1933年秋,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 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遵义。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周恩 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3)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 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遵义会议会址 4.长征胜利进军 (1)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 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 入甘肃。 (2)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3)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 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拓展延伸???? 认识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 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 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考点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2)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 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并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 八事变”。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3)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3.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 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西安事变 (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停止 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西北结束了与红军的敌对局面。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 抗日,均遭到拒绝。 (2)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3)时间:1936年12月12日。 (4)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至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2)经过: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 驻军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 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结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2.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以国 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淞沪会战 (1)时间:1937年8月。 (2)经过: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 陷,淞沪会战结束。 (3)影响: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13日。 (2)日军罪行: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 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 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拓展延伸???? 区分抗战时期几个标志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7年七七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 战役 时间 1938年3月 抗日将领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意义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 会战 时间 1938年6月开始 影响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 长沙会战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 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概况 1941年12月,日本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 战役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概况 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评价正 面战场 的抗战 抗战 前期 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本侵略,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官兵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抗战 后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也使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企图夺取太原。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一带伏击 日军,歼灭日军1 000多人。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 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毛泽东《论持久战》 ①背景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 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②观点 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 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③意义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①建立 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 击了大量日军。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②发展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 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 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 运动。 ③地位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④作用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4)百团大战 ①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②经过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通过破坏敌人 的交通线,摧毁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向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 ③意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 信心。 (5)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 方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深入敌占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②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 了中流砥柱作用。 ③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全民族坚持抗战 1.背景 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 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表现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1)国民党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2)共产党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3)人民群众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或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 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3.结果 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五、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月至6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1.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六、抗日战争胜利 1.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 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 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4)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性质)。它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2)国际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 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认识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 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考点9 人民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1)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10日。 (2)代表:以蒋介石、毛泽东为首的国共两党代表。 (3)目的 ①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 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4)内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 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 (3)目的:根据重庆谈判的协议,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4)内容: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 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3.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联系:重庆谈判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重庆谈判的延续和扩大。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全面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 面内战。 2.战略防御(自卫反击) (1)时间:1946年6月至1947年夏。 (2)战略战术 ①战略藐视: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②战术重视: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 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3)战况 ①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等 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 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 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一部在临江、通化地区连 续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四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另一部三次越过松花江,向南岸出击,配合临江地区 的作战,此即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这一战消灭国民党军队数万人,扭转了战局。 3.战略进攻 (1)时间:1947年夏至1948年9月。 (2)开始标志: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 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背景: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 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3)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0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先占辽宁锦州,后攻占长春、沈 阳,解放东北全境。 (4)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 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以北的广大地区。 (5)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野战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威逼北 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 放。至此,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其残余势力 退往台湾。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开始时间:1947年。 3.内容 (1)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 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 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 七届 二中 全会 时间 1949年3月 地点 河北西柏坡 目的 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主要 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 2.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 ID:20-19772428 2024年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历史专题四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二)课件(70张PPT)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专区/二轮专题

    精准对应浙江考情 ? 考点6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五四运动 1.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 举行示威游行。 3.扩大: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 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4.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 签字。 5.评价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 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特点: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 极参与的广泛性。 (3)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 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 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 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拓展延伸????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传播 ①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 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②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 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 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2)中共“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 地点 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参会人员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 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②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拓展延伸???? 1.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新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意义 (1)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共“二大” 时间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 内容 重申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时间 1923年2月 经过 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结果 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启示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 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2)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 称“黄埔军校”。在短时期里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 争作了准备。 ?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3)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继承其遗志,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 民革命军。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势力。 (4)经过:北伐军一路向两湖进攻,一路取闽浙,另一路直趋江西。在湖北的贺胜桥等地,国民革命军 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而后北伐军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歼灭了孙传芳的主 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 败了。 (2)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 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拓展延伸???? 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另立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 “分共”,消除了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 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这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考点7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与红军长征 一、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1.南昌起义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 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 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因城里 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 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背景:秋收起义受挫。 (2)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 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 军。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5.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2)古田会议: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3)发展: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 员会主席。 二、红军长征 1.背景:1933年秋,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 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遵义。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周恩 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3)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 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遵义会议会址 4.长征胜利进军 (1)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 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进 入甘肃。 (2)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3)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 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拓展延伸???? 认识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 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 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考点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2)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 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进攻并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 八事变”。接着,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3)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3.华北危机和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 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西安事变 (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停止 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在西北结束了与红军的敌对局面。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 抗日,均遭到拒绝。 (2)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3)时间:1936年12月12日。 (4)经过: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 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至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晚。 (2)经过: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 驻军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 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结果: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2.第二次国共合作: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 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国共合作宣言发表后,以国 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淞沪会战 (1)时间:1937年8月。 (2)经过: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1月,上海失 陷,淞沪会战结束。 (3)影响: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13日。 (2)日军罪行: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 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 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拓展延伸???? 区分抗战时期几个标志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 1937年七七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 战役 时间 1938年3月 抗日将领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意义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武汉 会战 时间 1938年6月开始 影响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 长沙会战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 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概况 1941年12月,日本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豫湘桂 战役 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概况 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评价正 面战场 的抗战 抗战 前期 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本侵略,给予敌人重大杀伤,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官兵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抗战 后期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溃败,也使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严重危机 2.敌后战场的抗战 (1)平型关大捷: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企图夺取太原。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一带伏击 日军,歼灭日军1 000多人。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 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毛泽东《论持久战》 ①背景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 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②观点 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 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③意义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①建立 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 击了大量日军。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②发展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 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 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 运动。 ③地位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④作用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4)百团大战 ①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②经过 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通过破坏敌人 的交通线,摧毁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向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 ③意义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 信心。 (5)评价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 方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深入敌占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②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 了中流砥柱作用。 ③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全民族坚持抗战 1.背景 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遂改变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 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表现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1)国民党 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2)共产党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3)人民群众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不分昼夜,加班生产, 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或回国参战;文艺界成立各种抗战协会, 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3.结果 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五、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月至6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1.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 2.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 4.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六、抗日战争胜利 1.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 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 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4)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性质)。它促进了中华 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2)国际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 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认识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 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考点9 人民解放战争 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1.重庆谈判 (1)时间:1945年8月至10月10日。 (2)代表:以蒋介石、毛泽东为首的国共两党代表。 (3)目的 ①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 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②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4)内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①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 的新中国。 ②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 (2)代表: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 (3)目的:根据重庆谈判的协议,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4)内容: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 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3.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联系:重庆谈判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重庆谈判的延续和扩大。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全面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 面内战。 2.战略防御(自卫反击) (1)时间:1946年6月至1947年夏。 (2)战略战术 ①战略藐视: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 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②战术重视: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 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3)战况 ①粉碎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②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等 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 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 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③“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一部在临江、通化地区连 续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四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另一部三次越过松花江,向南岸出击,配合临江地区 的作战,此即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这一战消灭国民党军队数万人,扭转了战局。 3.战略进攻 (1)时间:1947年夏至1948年9月。 (2)开始标志: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 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背景: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 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3)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0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先占辽宁锦州,后攻占长春、沈 阳,解放东北全境。 (4)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 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以北的广大地区。 (5)平津战役: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东北野战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威逼北 平。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 放。至此,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其残余势力 退往台湾。 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开始时间:1947年。 3.内容 (1)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 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 生产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中共 七届 二中 全会 时间 1949年3月 地点 河北西柏坡 目的 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主要 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 2.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3.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