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37.218.215)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 ID:8-19975290 高考历史开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史料研究和运用类-2024年高考历史题型解法复习课件(共33张PPT)

    高中历史/高考专区/二轮专题

    2024届高考历史开放题 解题技巧和方法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Product display 07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含义 史料是指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考查方式 【史料实证】要求“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解释】要求“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考查学生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处理史料等能力。 设问类型: ①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XXXXX的史料价值  ②如何认识XXXXX史料的价值 ③确证历史事实,说明理由  ④进一步论证历史事实,还可以收集哪些史料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史料类型有哪些?以……史料说明社会……状况。(7分) ……回忆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研究王安石变法时……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6分) ……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2分)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考情分析】 考查频率★★★★★ 2023.福建卷.18;2023.辽宁卷.17;2023.湖南卷.18;2022.北京卷.20;2022.全国乙卷42;2022.海南卷.19;2022.广东卷.17;2021.山东卷.19;2020.北京卷.16;2020.山东卷.18 按史料类型,将……文献史料进行分类……(3分) ……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10分)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11分) 指出……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3分) ……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2分) 阐述……材料对研究……的价值。(从史料类别、内涵和作用等角度作答) ……研究“近代中日文化重构”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考情分析】 (2023·湖南卷,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一步:审清设问 明答题指向 审设问 求答项 限定项 提示项 史料价值、合理推断 古代世界(时空限定) 根据材料三者史料 (答案来源提示 指出、阐释 (答题方式提示) 根据材料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023·湖南卷,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二步:审材料,信息提取 文献史料;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献史料;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 实物史料表明古代高加索地区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 三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023·湖南卷,1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解题流程】 【典题例证】 第三步、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1)史料一和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 史料一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流淌的河,表明在古代社会,葡萄酒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史料二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 史料三表明古代土耳其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 三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葡萄酒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如:(1)材料选自xxx的xxx(史料形式),是第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材料主题),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2)材料选自xxx的xxx(史料形式),是第二手史料,但xx是专业的历史工作者,而且史料建立在对大量一手史料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但xx生活的时代与xxxx发生的时间差不多,对于研究xxxx(材料主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3)材料选自xxx的xxx(史料形式),是第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材料主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受××因素影响,易带有主观色彩,使用时需要仔细甄别,与其它史料多方互相佐证。 史料价值作为材料题答题模式: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史料价值较高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可研究 的问题 总结 升华 (2022广东.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表2 明代财政收入 ——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典题例证】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解题步骤 材料信息 史料类型 史料价值 史料一 引自《明实录》的明朝政府收入数据 史料二 据《醒世姻缘传》等,白银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 史料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主张废除金银的主张 可补充 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官方统计 一手资料、文学作品、文人创作 一手资料、文献资料、学者观点 研究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 当时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和社会影响 学者观点,可用于研究当时人们对白银货币化的看法 地方史志、考古文物、钱庄银票、外国文献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 【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 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07 史料研究和运用类 一、对史料类型的认识 应对技巧:对史料类型要有基本认识,一份史料从不同的标准可以划为不同类别,切忌死记硬套,应根据材料给出的信息和题目具体的要求作出实际判断。 1.按史料价值分类 直接史料/ 一手史料 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如日记、诏令、调查报告、回忆录、新闻报道等 间接史料/ 二手史料 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史料,如后人编撰的史书、仿制品、改造品 通常可信度高 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必备知识】 2.按表现形式分类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文字 史料 (文献史料) 文字史料是指通过文字传达的记录和文献。它可以包括官方文件、文学作品、私人信件、日记和人物回忆录等。(文献史料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如史书、竹简、碑文、论著等。) 文字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分析古文、比较不同史书的记载以及探究作者的意图和动机,历史学家可以从中还原过去的事件和社会情况 实物 史料 以物体形式承载的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等。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口述 史料 口述史料是指通过口头方式传承的史料。这些史料往往记录了个人和群体的记忆、经历和见证,如口述历史、访谈录等。口述史料对于研究日常生活、社会风俗和个体经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图像 史料 图片史料指的是以图像形式保存的史料,包括照片、绘画、地图、印章等。图片史料透过视觉的方式呈现过去的场景和物象,有助于历史学家对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但需要注意,图片史料并非完全客观,也需要结合文献和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 文学作品类的文字史料具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主观情感色彩较浓,其史料价值需要谨慎辨别 3.按形成主体分类 官方史料 官方史料是由政府机构、官员或者组织所产生的史料,通常包括法律、政令、公文、报告和统计数据等。这些官方文件记录了政府决策、行政管理以及各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研究政治、制度和权力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非官方史料 非官方史料是除了官方机构以外的团体或个人所产生的史料。例如,私人日记、家族档案、民间传说和民俗等,这些非官方的史料记录了个体和群体的观念、信仰和日常经验,有助于揭示社会底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 可弥补官修不足,但有主观性 具有权威性,可信度较高;反映统治者的态度、立场 (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 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 (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 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史料价值的分析 二、史料研读的原则 1.坚持唯物史观的总原则。 2.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3.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4.尽量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5.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6.坚持全面的原则,多重史料相互佐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 7.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质疑发现问题 搜集整理史料 提取史料信息 综合运用史料 得出最终结论 辨析史料价值 (2023·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长期以来关于雍正皇帝继位有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他是篡夺皇位,也有人认为他是合法继位。民间流传雍正串通当时掌管京师兵权的隆科多,指使人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把“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于”字,得以篡位。 根据材料,指出研究雍正继位问题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简述运用史料的原则。(8分) 类型:诏书为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民间流传为口述史料。 原则:坚持唯物史观,实事求是;重视史料来源,选取一手史料; 多源互证,孤证不立原则;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典题例证】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特定时代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准和思维方式。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儒学备受尊崇;而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科学与民主,儒学被批判抨击。 如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站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立场等)、知识基础、价值取向、生活经验、主观情绪等。 1.立场不同 2.时代不同、受时代局限 3.占有史料不同 人物经历的复杂性,·史料选取与应用上的差别,新材料的发现与解密等。 4.分析方法和角度不同 5.现实政治的需要 例: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例:《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修撰的政治性。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主要因素 (湖南省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五)).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1 怀集庸调银饼 图2 东市库银饼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怀集庸调银饼”和“东市库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的史料价值。(16分) 审题: 时空定位:唐朝 史料: 图1 怀集庸调银饼 图2 东市库银饼 设问:史料价值 答题思路:史料类型+史料价值+反映的内容 主体:赋税 【牛刀小试】 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1 怀集庸调银饼 租庸调 租庸调 史料解读: 赋税:庸调银拾两:租庸调 时空定位:时间:开元十年(722年) 地点:“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唐 时属于岭南道广州(地方行政制度) 官员:“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管理官员) 工匠:友匠高童(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 史料:实物史料、一手史料 唐朝,地方向朝廷缴纳赋税是以布匹和粮食为主。因为路远、物重、易损失,为便于运输,就将这些东西折合成等价的银饼或银铤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图2 东市库银饼 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著名的两市之一(坊市制) 工匠:郝景(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 史料:实物史料、一手史料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银饼属于出土实物史料(1分) 材料内容 “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 “庸调银”反映了当时实行租庸调制 “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反映了唐朝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 “匠高童”“郝景”反映了银匠高童、郝景铸造银饼 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著名的两市之一 解析: 是研究唐朝金融、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1分) 可用来研究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等问题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坊市制等问题 综上所看,银饼内容丰富,为研究唐朝的金融赋税制度、职官制度、坊市制、历法、手工业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信息提取与史料价值一一对应,每点3分,回答4点即可,其中信息提取1分,史料价值2分,总结归纳12分) 参考答案: 银饼属于出土实物史料,是研究唐朝金融、赋税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 “怀集县”,唐时属于岭南道广州,可用来研究唐朝地方行政制度等问题。“庸调银”反映了当时实行租庸调制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赋税制度等问题。“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反映了唐朝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等问题。“匠高童”“郝景”反映了银匠高童、郝景铸造银饼。可用来研究唐朝冶金铸造技术、手工业劳作制度等问题。东市库,东市是唐朝长安城著名的两市之一。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坊市制等问题。 综上所看,银饼内容丰富,为研究唐朝的金融赋税制度、职官制度、坊市制、历法、手工业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山东省济宁一中2024届高三2月份定时检测)近年来,口述史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它发掘、整理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口述者:杨玉环,1939年出生,居住在沈阳市北陵乡上岗子村,9岁时曾到一户何姓人家做童养媳,解放时回到自己家里。 整理者:姚力。 口述内容: 一过了年,家家户户男的去开会,写牌子、木头桩子,下头放粮、分地。我还记得大家分粮。老张家有钱有粮,但粮食、好东西都拉到城里去了,家里剩下老太太和我二姐。这个二姐是我大姑的女儿,原来也是童养媳,后来上了头(正式结了婚),但她当家的娶了二房,让她住磨坊,挺受气的。来了个八路军小丫头,到了老张家,告诉我们说:“粮食往外拿,往外搬,有啥拿啥。”我二姐却说:“就这些了。”我听了挺生气的,心想:“你怎么还向着他们说话呢?”小八路说:“这是什么粮食?好粮食呢?往外拿。”那年俺们家分了一垧(十亩)地,还分了三亩不好的,在壕沟外的坟圈那里,只能种荞麦,这日子就好了。1949年开春就自己种地了,就不上人家受那个气去了,心里头高兴劲就别说了。 【牛刀小试】 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冬天就走上合作化道路了。开始入社,我二哥入了,我妈也入进去了,那都是自愿的。那时候,有钱人不愿意入,愿意自个干。我愿意入,到工作队登记,人家告诉我:“你不行,才十五岁,不够十六周岁,不到入社年龄。”我就说:“我今年不够,那这冬天能干活吗?你不得明年才干活吗?到了明年春天我不就十六岁了?”就这么给我写上了,不两天,就正式批准了,我就入社参加革命了。先是小组长,领着妇女干活。1957年又选我当妇女队长,管妇女工作,那时开会特别多,有时候是总支,有时候是共青团。晚上开会回来,得走八里路,还穿坟地。我啥思想你们知道吗?就是报恩思想。 ——《老照片》(第57辑)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农村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 审题: 时空定位:新中国成立前后 主题:中国农村变革 设问:史料价值 答题思路:史料内容+史料类型+史料价值 解读材料: 近年来,口述史再次得到快速发展,它发掘、整理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口述者:杨玉环,1939年出生,居住在沈阳市北陵乡上岗子村,9岁时曾到一户何姓人家做童养媳,解放时回到自己家里。 整理者:姚力。 口述内容: 一过了年,家家户户男的去开会,写牌子、木头桩子,下头放粮、分地。我还记得大家分粮。老张家有钱有粮,但粮食、好东西都拉到城里去了,家里剩下老太太和我二姐。这个二姐是我大姑的女儿,原来也是童养媳,后来上了头(正式结了婚),但她当家的娶了二房,让她住磨坊,挺受气的。来了个八路军小丫头,到了老张家,告诉我们说:“粮食往外拿,往外搬,有啥拿啥。”我二姐却说:“就这些了。”我听了挺生气的,心想:“你怎么还向着他们说话呢?” 史料:口述史,属于一手史料 土地改革 人民解放 以小见大,历史的缩影 小八路说:“这是什么粮食?好粮食呢?往外拿。”那年俺们家分了一垧(十亩)地,还分了三亩不好的,在壕沟外的坟圈那里,只能种荞麦,这日子就好了。1949年开春就自己种地了,就不上人家受那个气去了,心里头高兴劲就别说了。 1952年成立初级社,1955年冬天就走上合作化道路了。开始入社,我二哥入了,我妈也入进去了,那都是自愿的。那时候,有钱人不愿意入,愿意自个干。我愿意入,到工作队登记,人家告诉我:“你不行,才十五岁,不够十六周岁,不到入社年龄。”我就说:“我今年不够,那这冬天能干活吗?你不得明年才干活吗?到了明年春天我不就十六岁了?”就这么给我写上了,不两天,就正式批准了,我就入社参加革命了。先是小组长,领着妇女干活。1957年又选我当妇女队长,管妇女工作,那时开会特别多,有时候是总支,有时候是共青团。晚上开会回来,得走八里路,还穿坟地。我啥思想你们知道吗?就是报恩思想。 ——《老照片》(第57辑) 人民解放,社会地位提高 三大改造(农业合作社) 人民思想解放、拥护中国共产党 角度 信息提取(6分) 史料价值(8分)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口述(1分)。 材料内容 放粮、分地、分粮、土改、自己种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初级社、合作化、入社,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情况(2分)。 不上人家受那个气、自愿,反映出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1分)。 开会、挺生气、高兴劲、愿意入、入社参加革命、报恩思想,反映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精神面貌的改变(2分) 解析: 作为建国前后农村变革的亲历者,其口述内容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研究当时农村变革的一手史料(2分)。 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1分)。 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人的解放,人民地位的提高(1分) 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对人民思想的改变,人民对党的忠心拥护(2分)。 口述史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建国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口述者叙述所反映的农村变化是当时中国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2分)。 材料选自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口述,作为建国前后农村变革的亲历者,其口述内容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研究当时农村变革的一手史料。 放粮、分地、分粮、土改、自己种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初级社、合作化、入社,反映了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情况。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不上人家受那个气、自愿,反映出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可用于研究建国前后人的解放,人民地位的提高。 开会、挺生气、高兴劲、愿意入、入社参加革命、报恩思想,反映了人民思想的解放和精神面貌的改变。可用于研究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对人民思想的改变,人民对党的忠心拥护。 口述史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建国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口述者叙述所反映的农村变化是当时中国农村变革的一个缩影。 参考答案: 专项作业?练素能 THANK YOU 感谢观看

  • ID:8-19975287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标要求】 ①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②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不同类型“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发展概况。 难点:理解贸易活动与文化交流的关系; 古代商路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 文化交流 商路畅通 贸易活动 相互促进 时空坐标 汉武帝时期 张骞通西域 海陆丝绸之路开通 “汗血马”、葡萄、佛教等传入;丝绸、养蚕和缫丝技术等西传 海陆丝绸之路 商贸繁盛时期 “海上丝绸 之路发达” 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郑和下西洋达到 “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中亚、西亚饮食服饰影响隋唐社会 汉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明中期后 丝绸之路 走向衰落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目录】 一、丝绸之路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拓展延伸——新时代的”一带一路” 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一、丝绸之路 (一)定义 2.广义: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中国》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1.狭义: ①陆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 ③草原丝绸之路 ④西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特指“陆上丝绸之路” 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因后人发现此路有大量丝绸遗存而命名“丝绸之路”) (二)地位 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材料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后中西交通流畅,贸易大盛。……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品质为后人所传颂。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 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实现;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1.陆上丝绸之路 (1)开通——汉朝 目的: 结果: 有意的外交, 无意的“凿空” 探究思考:如何理解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西域”? “凿空”之意: ①张骞通西域前东西方贸易已有商路,但无固定路线、断断续续、少为人知,此举实为“创举”。 ②张骞通西域前后,丝绸之路的交通、贸易、规模、稳定性和影响力等发生重大变化,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因此,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说法具有一定道理。 材料1:更早的估计则明确,在4000年前,中国的丝绸便传到了欧洲。 ——傅梦孜《对古代丝绸之路源起、演变的再考察》 材料2:案谓西域险,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 ——《史记索隐》 材料3:其后岁馀,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於是西北国始通於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於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史记?大宛列传》 思考:上述材料综合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发展概况 ——根据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内容绘制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陆上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元朝 明清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西汉 隋唐 唐中期 任务:结合材料和教材,自主梳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 渐趋 下降 丝绸 丝织品 再度复兴 (2)发展概况 ——根据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内容绘制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陆上丝绸之路 兴起 鼎盛 再度复兴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元朝 明清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西汉 隋唐 唐中期 渐趋 下降 丝和 丝织品 材料1 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摘编自杨晓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综述》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陆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繁荣)的原因。 陆上丝绸之路鼎盛(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疆域辽阔; ②经济: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思想文化:兼收并蓄,文化繁荣。 ④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思考2:根据材料2并结合教材简析唐中期“陆上丝绸之路”渐趋下降的原因。 材料2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 ——李伯重《丝绸之路的终结真相》 ①盗贼横行,地形复杂; ②运载量少,运输成本高; 教材所学: ③受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 ④经济重心的南移,海路联系日益活跃等。 1.(2023·江苏南通)下图所示文物大量出土于隋唐墓葬中,而在此前和此后的墓葬中却很罕见。这间接说明隋唐时期(  ) A.对外贸易处于顶峰 B.西北边疆战乱频繁 C.丝路贸易较为兴盛 D.榷场互市相当活跃 巩固练习 C 2.下图所示为“和田马钱”,是公元1-3世纪新疆于阗(今和田)制造和发行的钱币。钱呈饼状,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印上的文字和图像。一面中间是一匹马或头骆驼,周围一圈是估卢文字。另一面则是汉文篆字“六铢钱”或“元六铢钱”。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 ) A.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 D.新疆已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B 【详解】从材料中出土的货币样式来看,该货币具有希腊制造工艺及中原特征,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的说法,排除A项;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仅是民间交流,排除C项;D项错在“全面”,排除。故选B项。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2.海上丝绸之路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海上丝绸之路 兴起 繁荣 巅峰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鸦片战争 之后 (1)发展概况 任务1:结合教材P52梳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 西汉 中国沿海-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 宋元 明初 郑和下西洋 瓷器 南海一号沉船复原模型 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宋会要辑稿》 思考:上述史料反映出有关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哪些信息? ①宋元时期人们已能制造巨舟; ②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航海技术发达); ③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海十分频繁。 “陶瓷之路” 材料1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2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元时期,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港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3)经济: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所学) (1)政治:①西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交通;②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③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2)技术:①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拓展探究: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内部: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束缚。 ②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国力的衰退。 ③思想:天朝上国观念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 ④外交: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政策。 外部: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乾隆皇帝 ◎新航路开辟 影响: ①中国:走向保守和封闭,逐渐落后于世界。 ②欧洲:掌握海上贸易主导权,开展殖民扩张与掠夺,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遭到破坏。 1.(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感悟高考 D 解析:宋代手工业发达,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2.(2022·广东高考·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感悟高考 A 解析: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3.(2022·天津高考·10)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C 不符时空,工业革命后。 不符时空,西汉时期开辟。 不符时空,15-18世纪中期。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3.草原丝绸之路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草原丝绸之路 兴起 繁荣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先秦 宋元 明清 民族迁徙 皮毛交易 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欧洲、小亚细亚 (1)发展概况 任务:结合教材P51梳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 漠北草原 咸海 里海 南西伯利亚 小亚细亚 欧洲 ◎匈奴等游牧民族西迁 1.(2023年深圳一模)下列图片所示的有角神兽是我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有学者认为,这种“鸟兽合一”的虚幻动物与先秦文献记载的赢秦飞廉族的风神形象相吻合。这可用于说明 A.秦国崛起的精神动力 B.草原丝路的文化影响 C.不同物种的交流融合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B 巩固练习 虚幻动物不是真实动物, 不符题意,材料反映了不同地域间文化的相似性,并非多元。 空间不符, 一、丝绸之路 (三)概况 4.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任务:结合教材P51梳理西南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 (1)发展概况 茶马互市 关中平原 成都平原 横断山麓 澜沧江、怒江 缅甸、印度 中亚、西亚 (2)作用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西南丝绸之路 兴起 繁荣 衰落 路线 商贸货物 西汉 隋唐 宋明之后 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茶叶、马匹 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计划:从四川到身毒国(古印度),再到大夏国。(“西南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原因:①印度距离蜀地较近;②交通方便又无干扰。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 “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yuān dú,即古印度)。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无寇。” 学思之窗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名称 路线 兴起时间 鼎盛时间 衰落时间 商贸货物 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西汉 隋唐 明清 丝绸 丝织品 海上丝路 中国沿海-东南亚-南亚(印度)-西亚、东非 西汉 宋元、明清(闭关前) 鸦片战争之后 瓷器 草原丝路 东北-漠北-咸海、里海-欧洲、小亚细亚 先秦 宋元 明清 民族迁徙 皮毛交易 西南丝路 (茶马古道) 成都平原-横断山-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西汉 隋唐 宋明之后 茶叶、马匹 总结归纳 任务:根据表格归纳古代商路的特点,并说说从中有何认识。 ①线路多,覆盖面广。 ②起源早,历史悠久。 ③持续时间长,历时千年。 ④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锁国。 ⑤交易内容丰富。 ⑥中国在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综合) 认识:①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②开放、包容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 ③坚持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和理念。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等古代商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 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一)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概况及特点 任务:根据教材P52-53自主梳理中西方在物质、技术及文化交流的概况,并分析其特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中国传到西方 西方传入中国 物质 技术 文化 ①丝绸向西出口;②养蚕和缫丝技术传到东罗马;③漆器及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由中亚向西传;④四大发明经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⑤瓷器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西亚、北非工匠仿制中国瓷器(施釉陶器) ①良种“汗血马”;②饲草苜蓿;③葡萄、西瓜等水果;④胡桃、胡瓜、胡萝卜等蔬菜;⑤棉花传入中国,宋元时期成为重要经济作物;⑥香料、宝石、金银器皿等。 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胡旋舞)在汉唐时广受欢迎。 ①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中国炼丹术 莫高窟佛像雕塑和胡旋舞壁画 特点: ①交流内容丰富,涉及领域较多; ②交流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融合性。 二、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古代商路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 材料1: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2: 身穿丝袍的查士丁尼皇帝及其随从的镶嵌画(创作于547年) 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 出土于福斯塔特遗址(埃及)的北宋越窖青瓷残片 ②促进了欧亚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物种交流; ③推动了欧亚不同民族间的相互认知和文化交融,加强了各国的友好往来; ④丰富了各国的物质文化生活。 思考: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分析古代商路对中西方文明的影响。 影响:①成为东西方(或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谈古论今】结合历史上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谈谈今天的“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三、拓展延伸——新时代的”一带一路” 对中国:①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②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对世界:①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②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课堂小结 丝绸之路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中西方文明交流的概况 古代商路对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 物质技术交流 文化交流 拓展延伸——新时代的”一带一路” 1.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经过改良,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 巩固练习 2.(2021·重庆高考·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B 3.(2015·北京文综·40)(24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1)阅读图12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6分) ②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重要通道; ①线路多(交通路线多),形成交通网; ③开通时间早,持续时间长 ④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 ⑤总体而言,自汉朝之后,陆路丝绸之路并未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 ID:8-19975285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革命。 ——恩格斯《反杜林论》 你知道这两个“革命”的含义吗? 课标要求: 1.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2.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 第10讲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 1.背景: 1)前提: 2)条件: ①资金: ②劳力: ③资源: ④科技: ⑤市场: 煤炭及其他资源丰富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并发展 殖民扩张、圈地运动,积累了原始资本 圈地运动,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 国内、国际市场开阔,亟需技术变革(直因) 手工工场中分工细密,生产专门化,技术发展; 科学发展(牛顿力学);专利与产权保护 1714至1820年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地逐出家园…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和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必不可少的职责。 —— 《全球通史》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钱乘旦《英国通史》 英国圈地运动的影响: ①大批农民成为自由雇用劳动者 ②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国内市场扩大; ③农业转向资本主义化 ④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新贵族形成 ⑤是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之一 1624年英国制定专利法…1662年成立皇家学会…1754年,技艺、制造业及商业奖励会成立。 —《全球通史》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1733年凯伊飞梭 1750年到1800年间,英国就从印度掠夺了1亿到1.5亿英镑金币。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而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商业中心附近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煤炭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本特利《新全球史》 一、工业革命 2.经过: 1)兴起: 标志: 改良型蒸汽机(1785瓦特,纺织) 理由:引发一系列发明创造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哈格里夫斯) 意义:工厂选址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 成就:火车:(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1814 轮船:美国,富尔顿1807 铁路:1825,英国建成第一条铁路 1769水力纺纱机 1785水力织布机 1779骡机 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性的国际发明。——恩格斯 1705纽可门机 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 富尔顿汽船(“克莱蒙特”号) ①英国禁止棉纺织品进口使其价格上涨; ②市场需求量增加; ③新兴手工业受旧传统束缚较少,利于技术革新; 1765珍妮纺纱机 英国第一条铁路 2)标志: 一、工业革命 2.经过: 3)扩展: 4)完成: 行业:由采矿发展到交通、纺织、机器制造等领域 地域:19c初,从英国扩展到欧美 19c中,扩展到俄、日、中 英国:1840年基本完成 标志:机器制造业的兴起 1851年5-10月,英国举办万国博览会,在伦敦海德公园里用钢铁和玻璃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水晶宫” 人类能想出的一切发明,都在这里了。 ——维多利亚女王 制造蒸汽机在当时也是手工劳动,因此每一台蒸汽机的部件都有可能不同。这种情况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而逐渐改变,最终导致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即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钱乘旦:《英国通史》 欧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工业革命 3.特点: 1)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蒸汽时代) 2)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以工匠为主,多为经验积累) 3)成就集中在轻工业(纺织时代) 4)由英国率先兴起然后向外扩展 发明 时间 国别 发明人 飞梭 1733 英国 凯伊 (钟表匠) 珍妮纺纱机 1765 英国 哈格里夫斯 (木匠、纺织工) 水力纺纱机 1769 英国 阿克莱特 (理发师) 骡机 1779 英国 克隆普顿 (纺纱工) 水力织布机 1785 英国 卡特莱特 (牧师) 一、工业革命 4.影响 1)经济: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可以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不同点 工场 工厂 规模 较小 较大 生产方式 手工劳动 机器生产 管理组织 分散生产 集中生产 相同 资本主义性质 16世纪的纺织工场 19世纪的纺织业工厂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阶级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大,还要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工业革命中,“工厂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没有工厂化,工业革命就不会那么彻底。 ——钱乘旦《英国通史》 ③工业开始取代农业,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 ②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①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一、工业革命 4.影响 2)社会: 英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 1792年,英国女权主义者玛丽发表了《女权辩护》,标志着英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开端。1850年,弗朗西丝·玛丽·巴斯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所全日制女子中学;1882年,英国妇女终于获得完全的财产支配权…1928年,《平等选举权代表案》得以通过,这标志着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获得最终胜利。 ——吴攸《近代中英女权主义运动之比较》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父母-子女组合的家庭…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马克思 18世纪早期,英国城市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25%,1801年为33%,而到1851年时,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 ——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征》 英国的人口在1650-1750年间保持在650万左右,1800年增长到1050万,1850年达到2080万。—罗伯特《牛津通识读本:工业革命》 ⑤妇女就业率上升;女权运动兴起;离婚率上升 ①工业城市普遍兴起 ②人口增长,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密切了各地联系,便利了人们生活 ④家庭规模变小,职能变化 从事文员的英国女性 一、工业革命 4.影响 3)阶级: 4)政治: 新生的工业,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 …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衰败选区”终将倒下 不列颠工业象吸血鬼一样,只有靠吮吸人血──并且是吮吸儿童的血──才能生存。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①改变了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中间阶层兴起 ②加剧了社会中的贫富分化,激化阶级、社会矛盾 ①促使工人运动兴起 ②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改革及革命 (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日俄改革) 一、工业革命 4.影响 5)思想: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标志着对外政策由保护关税转向自由贸易。 1852年,英国议会声明,宣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 民族主义 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为追求自己利益自由地做出选择,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亚当·斯密《国富论》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英国通史》 在19世纪,中产阶级成立了众多的学术团体开办讲座,在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⑤浪漫主义文学艺术(19c初)演变为现实主义 ①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流 (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②社会主义思想兴起(马克思主义) 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大众化教育兴起 ④时间意识、平等、竞争意识、节约意识增强 一、工业革命 4.影响 6)环境: 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无穷无尽的长蛇般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里冒出来……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 ——英国作家狄更斯 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煤矿里面的童工 ①加大了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和掠夺,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们健康 一、工业革命 4.影响 7)国际关系: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先是把印度的棉纺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全球通史》 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用它低廉的商品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在19世纪50年代,印度农民不得不用比英国人高29到35倍的价格去购买带有掺着大量沙子的盐,剥削印度农民所得的收入,竟占东印度公司总收入的3/5。——管敬绪《世界近代史》 ④推动国际人口迁移 ①加快了殖民扩张、掠夺的步伐,加大商品输出 ②加强了西欧的优势地位(形成西欧中心的格局) ③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c中) A.标志: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 B.影响: a.推动欧美经济发展,形成欧美主导的世界市场 b.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思想 c.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①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爱国官兵反抗侵略、太平天国运动;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开启外交近代化。 (2)经济:①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②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3)思想:① “天朝上国”的梦幻破灭;文化侵略(传教士), 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农民阶级:洪仁蹲收缕罚

  • ID:8-19975176 史料价值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课件(共28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

    高中历史/高考专区/三轮冲刺

    2024届历史(二轮复习) 史料价值类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史料的含义 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 (一)按史料价值(或学术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直接史料)和第二手史料(转手史料/间接史料)。 二、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或者说可信度、真实性高于二手史料。 (2)第二手史料(转手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反映的是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如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最高。 (二)按史料的表现形式(载体/史料材质)分类 :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 (1)实物史料: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考古中的遗址遗物、碑刻、近代的旧照片等。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其在史料中价值最高。 (2)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包含各种私人及官方的档案记录、史书、书信、日记、调查报告、账簿、传单、地方志、家谱等。该类史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可能会出现错误,需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从而发现、探索历史真相。 (3)口述史料:通过人类口耳相传或当事人口述留下的史料。如神话传说、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该类史料由当事人述说亲身经历、可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但受到当事人的记忆、知识水平、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而言,实物史料的史料价值或者可信度、真实性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按史料的编写主体分类:“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正史一般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纪传体不一定是正史,而正史一定是纪传体。清朝时规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为正史。正史根据著作人的不同,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故对待正史有必要参看如别史、杂史加以认证,否则难免以管窥豹,不得其真。总体而言,正史是最可信的,正史的可信度高于野史。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按史料的编写主体分类:“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所谓“野”,有两层含义:第一,从与在朝人士相对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层人士)所作,未经官方审定,更不是“钦定”的,甚至为官方所禁,不是藏于庙堂官厅,而是流传于“野”。当然,其中某些书也流传到官厅,在流传中经过官方删改;第二,从雅与俗、文与野相对立而言,是未经人工过分雕饰的,是原始的史料,虽然显得粗鄙,但具有原始性、真实性。 常见设问类型 1.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XXXXX的史料价值 2.如何认识XXXXX史料的价值 3.评析XXXXX的史料价值 4 .进一步论真历史史实,还可以收集哪些史料 说明材料一的相关资料对研究民国时期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状况的史料价值。 19. 史料价值:材料一相关资料来源于《广西年鉴》、《贵县县志》等地方志,属于文献史料;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区域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文献史料,一般由地方政府组织编纂,是研究地方史极其重要的史料来源;材料一资料内容涉及广西郁江流域人口、交通、生产设备、市场等相关数据及历史信息,为研究20世纪30~40年代广西蔗糖产业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史料依据。(每点2分,共6分) 二、解题角度 1、XXXXX来源XXX属于XXX史料(史料类型(形态、学术价值) 2、史料反映XXXXX,可用于研究 XXXXX,是研究XXX(价值/地位) 史料地位 句式表达: 具有一定/很高的史料价值 一定程度解释历史事物, 具有较高的史学地位 可信度高/低 高度反映历史真实/更接近历史事实 对研究XXXXX是一个重要的史料补充 史料价值类 答题模式:第一部分:史料来源:史料出处+史料形式+研究领域及价值 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三级递升结构:即分类或分时间等提取材料信息点/关键词(“材料中的A、B、C等信息”),结合所学概括整合(“反映了…”),结合所学拔高提升形成上位语言(“对研究/可用于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总结升华,以小见大。(有些史料存在明显局限的,还需要答史料的局限,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史学价值类 答题模式:理论术语(如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绘画作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等) +宏观分析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出自某某名人的代表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风貌/特征,可以作为历史史料的补充,) +宏观分析史料的局限(文学艺术创作往往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具有一定的虚构性、日记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等) +提出正确应对建议(如应认真甄别、审慎辨析、谨慎考证、与其他史料配合使用) 例题实战运用 17.(2021·八省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薄伽丘的《十日谈》描写的是14世纪中期佛罗伦萨城的10名青年人,在瘟疫隔离期间为了排遣恐惧而讲述了100个故事。许多故事都抨击天主教会和宗教神学,着力揭露他们的虚伪和奸诈。在这些故事中,僧侣们道貌岸然,骨子里却男盗女娼,是十足的伪君子,其根源出自教规的虚伪和反人性。《十日谈》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歌颂爱情, “三言二拍”是明代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三言”中的商人,多数已不是为富不仁之辈,而是一些善良、纯朴、有道德的正面形象。“二拍”中的一些作品则注重描写商人的逐利,更直接地接触到了商业活动的本质。 薄伽丘对教会的批判,表达了城市平民阶层对神权的不满。“三言二拍”中将商人、小贩、工匠等作为小说的主角,成为当时的一种新现象。 ——根据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整理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6分) 答案:史学价值: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的反映(对应理论术语),所以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分析史料的史学价值),同时,文学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往往含有艺术加工的成分(指出不同形式史料的局限,),所以对于文学中的史料信息应辨别真伪,谨慎考证。(提出正确处理方式) 例题实战运用 17.(2021·重庆市八中高考适应性考试(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们反感传统的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繁琐,从风格与题材上刻意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觉得他们生活在英雄时代,觉得他们的当代事件跟希腊和罗马历史事件一样值得画家注目。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作《马拉之死》,刻画了法国革命领袖之一马拉在浴室被一个狂热的青年妇女杀死,成为一个为了事业而死的烈士。从绘画技巧上来说,这幅画作舍弃所有无助于主要效果的枝节细部,力求单纯,画中没有繁杂的色彩,显得质朴。 ——摘编整理自贡布里希《艺术家的故事》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绘画作品的史学价值? 答案:史学价值:绘画作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对应理论术语),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可以作为历史史料的补充(分析史料的史学价值)。(2分)但是,绘画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分析史料局限),对其史学价值应审慎辨析,与其他史料配合使用(提出正确处理方式)。(2分) 三、新课标对史料研读的要求 (一)文献史料研读 依据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认识文献史料的价值,知道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了解搜集和运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三、新课标对史料研读的要求 (二)实物史料研读 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 也需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 三、新课标对史料研读的要求 (三)口述史料研读 知道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神话、传说、史诗等也是口述史料的组成部分;选择有代表性的口述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述史料。所涉及的主要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 三、新课标对史料研读的要求 (四)图像史料研读 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所涉及的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 1、史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正史的可信度高于野史。优秀的史学著作都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或者说较高的史料价值)。 (一)史料的运用 四、史料的运用及原则 2、史料辨伪: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性,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相互印证、验证考核。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如唯物史观。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 (二)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不同。 (5)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等。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命题点:史料使用与鉴别,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7.(2017·全国Ⅱ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2017新课标全国卷II)《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C 获取史料的方法:(部分) (1)考古发掘 (2)实地调查、问卷 (3)查阅文献、档案 (4)当事人口述、记录 (5)文物、遗物鉴定 (6)古文字研究 (2019·上海高考·22)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19分) 工业时代,人类面临城市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为了探讨这一主题,请根据提示完成如下学习活动。 (1)第一步:在搜集到的下列两幅图片中,选择能够印证城市环境问题者,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5分) 图1:《大霍乱的温床》(1852年) 图2:《红磨坊街的舞会》(1876年) (1)选图片1/《大霍乱的温床》(2分)【答案唯一性】 理由:肮脏/脏乱差/垃圾满地;拥挤不堪/人口拥挤/聚集/到处都是人/窗户上都是人/人口密度过大;瘟疫兹生/疾病流行(3分) 【1个关键词得2分,2—3个关键词得3分;要抠图片中的细节】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大,不得分】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与说明。(6分)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 ②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 ③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年) (2)①是文学作品/小说,(1分)【文艺作品/艺术作品/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不得分】虽然有虚构,但有一定史料价值。(1分)【人物事件是虚构的,不得分】 ②是原始档案/档案/一手史料/官方文件,(1分)有较高史料价值。(1分) ③是(后人的)研究著作/学术作品/间接史料/二手史料/非原始史料,(1分)【后人所编的,不得分】有(一定的)价值/可与其他史料相佐证。(1分)

  • ID:8-19975175 高考历史选择题提分攻略 课件(共31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

    高中历史/高考专区/三轮冲刺

    高考历史选择题 学霸提分攻略 2024年4月18日 研读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更新了教育内容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增强了指导性 时 空 观 念 史 料 实 证 历 史 解 释 家 国 情 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 物 史 观 以材料为依托创设情境命题是历史选择题的最大特点,这也意味着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做好历史题的关键因素。简单的说,做好这三步,选择题可以高枕无忧了。①定时空(审材料,找关键); ②抓主旨 ③析选项。 高考历史选择题学霸攻略 高考历史选择题学霸攻略 选择题解题步骤: 1.关于题干,先要圈画时空,之后找到题眼。 2.审清设问,是原因还是影响或是反映,可以根据题干猜测命题者的立意,积极还是消极。 3.辨析选项,先用排除法,注意常见错误选项(如时空错乱、史实不符、用词不当、逻辑有误等)。 (2020新课标III卷)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84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1992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1993提出 典型例题1 选择题解题方法——时空信息 (2021新课标乙卷)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典型例题2 选择题解题方法——时空信息(注意空间)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图4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选择题解题方法——时空信息(注意空间) (2022新课标乙卷) 出现高频字词 出现转折语气 出现特殊符号 命题人有意为之! 正选的突破口? 错选的干扰点? 从情境材料呈现的细节来看 选择题解题方法——精找题眼 (2017新课标III卷·32)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典型例题1 选择题解题方法——高频词汇 (2021广东卷·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 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 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典型例题2 选择题解题方法——高频词汇 选择题解题方法——标点符号 特别注意选择题中出现的分号、省略号、括号、双引号 (2015?全国Ⅱ卷)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典型例题1(分号) (2016新课标Ⅰ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典型例题2(省略号) (2023·河北卷)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典型例题3(括号) (2018新课标I卷)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典型例题4(专有名词引号) A.转折关系:“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 B.并列关系:“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C.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因此”等。 D.假设关系:“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就”、“要是……就”、“假使……便”、“要是……那么”等。 E.条件关系:“只有……才(就)”、“凡是……都”、“除非……才(否则)”、“无论(不管、任凭)”、“无论……都”、“不管…也(总是)”、“不论……都”、“否则”等。 选择题解题方法——划出连接词 (2013·课标全国Ⅰ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典型例题1(只有···才) (2017新课标II卷)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典型例题2(但) (2021新课标甲卷)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典型例题3(不是/没有···而是) 审清设问 (1)本质类:a → A (同一律) (说明、反映、主旨、正确理解…) 你是谁——题干(现象)与选项(本质)同一 【现象与本质,两面一体,即把材料主旨同义转换】 (2) 因果类:A B (原因、目的/作用) 哪里来(因)——向前联系 哪里去(果)——向后联系 【备考要注意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即前后左右关联、贯通】 (3)变化类:“对比、变化、发展” 历史变化——注意区分选项的变量、常量(变量当道,常量挡道) (2022新课标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选择题解题方法——不能直选,只能排除 (2022新课标甲卷)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选择题解题方法——不能直选,只能排除 (2023年海南卷,1,3分)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选择题解题方法——不能直选,只能排除 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C.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D.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A 选择题解题方法——辨析选项 时空错乱 时空错乱 用词不当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 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 D 选择题解题方法——辨析选项 时空错乱 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 逻辑有误(以偏概全)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选择题解题方法——辨析选项 逻辑有误(因果倒置) 逻辑有误(自相矛盾) 时空错乱 选择题解题方法——辨析选项 (2018·天津高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A 用词不当 逻辑有误(偷换概念) 史实不符 正确选项多具备的词语 量变性词如“带有、具有、具备、有所、蕴含、包含;意识、因素、趋势、趋向、取向、走向、意向、略同、色彩、精神、迹象;逐步、日渐、日益、适度、有限、一定程度等,一般具备正确答案的特征,理性使用。 经济:生产关系、生产力、商品、市场、干预、营销; 政治:民族、国家、阶级、主权; 思想:人文、理性、主流、价值观、内涵、理念、观念; 社会:转型、民生、生态、公平; 综合:传统、近代、体系、体制、格局、结构、模式; 缓和型:调和、妥协、折中、中庸; 错误选项多具备的词语 单字词:皆、均、仅、最、凡、只、都。 双字词:开始、彻底、始终、全面、全部、完全、仅仅、但凡、 凡是、不再、根本、所有、消亡。 三字词:保证了、消除了、摒弃了。 选择题解题方法——选项注意用词不当 (2020新课标Ⅰ卷)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选择题解题方法——辨析选项(用词不当) (2014?全国Ⅰ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选择题解题方法——注意反用词不当

  • ID:8-19975170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1)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 |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30年 | 公元前202年 | 公元前209年 实现统一 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 灭掉东方六国 秦朝灭亡,楚汉战争,西汉建立 巩固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等;整顿社会风俗等; 暴政引发农民起义 一 秦的统一 1.条件 (1)客观方面: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方面: ①秦“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思想,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拓展】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章句》 【拓展】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拓展】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贾谊《过秦论》 (都江堰):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郑国渠)“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 【拓展】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过秦论》 秦朝统一天下背景: 政治基础:诸侯兼并,形成局部统一; 经济基础:生产力提高,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群众基础:人民经受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思想基础: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 主观原因:商鞅变法实力增强;秦王雄才大略 根本原因:秦朝的统一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一 秦的统一 1.条件 (1)客观方面: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方面: ①秦“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思想,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 (1)秦朝建立: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完成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人口达到2000多万, 疆域320万平方公里 [思考]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秦始皇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巩固统一 3.巩固统一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不体现。因为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皇帝的称号体现君权神授吗? 【链接选必一】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构成 三公 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集、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处理具体事务 意义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秦朝中央官制设立的作用: 中央官制的特点: 中央官制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官僚政治; 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③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秦朝中央官制设立的作用:中央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采取朝议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决策的失误 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构成 三公 ①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②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集、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处理具体事务 意义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体制---郡县制 {D7AC3CCA-C797-4891-BE02-D94E43425B78}背景 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 概况 郡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县或道 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县长)、县丞、县尉 官吏任命 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行政: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够送到全国各地。 【拓展】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拓展】郡县制实行的意义: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进步(血缘国家→地缘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特征: a.家国一体,皇帝独尊; b.公卿廷议,皇帝裁断; c.中央集权,垂直管理。 提醒:秦亡在于暴政,与制度创新无关? 【拓展】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 a.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b.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d.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 消极影响: a.君主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b.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c.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太尉 御史大夫 丞相 中央官制 县:县令或县长 郡:郡守 郡县制度 管理全国军务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乡: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诸卿 掌管国家的各种具体事务 里:里正 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所属各县 【拓展】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含两层意思: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大权于一身,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探究】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1)政治上:秦灭六国结束了诸侯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3)思想上:战国时期法家集权思想的指导 (4)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 【拓展】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根源(唯物史观)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脆弱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组织生产。 (2)政治根源:新兴地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 (3)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的需要。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和混战人们吸取分封制的教训,渴望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4)思想根源: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推动。 【解读】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抵御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中央集权体制能够凝聚分散的人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必然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拓展】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 ——《孟子·梁惠王章句》 图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西周分封制 ▲最大变化: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划分标准 权力来源 与中央政府 的关系 影响 性质 高分跨栏: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最大变化: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血缘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世袭产生,有封地 皇帝任免,无封地,有俸禄 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国家的统一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周: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世官制、血缘国家 秦:官僚政治、流官制、地缘国家 贵族政治 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基础上,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 官僚政治 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变化(周秦之变):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独裁;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从血缘国家到地缘国家 3.巩固统一 (1)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之臣;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③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秦半两)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意义 (1)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以后的王朝沿用,影响甚远 (2)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 【影响】统一文字有助于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重要影响 直道 驰道 五尺道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封建论》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政论散文。该文以周朝与秦朝为例谈到“制”与“治”的得失。作者认为:周朝之失,“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朝的郡县制,优于周朝分封制,但在治理上,秦则“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朝的暴政治理,导致二世而亡,郡县制度虽适合时代要求,但治理无方,照样不能发挥制度的优越性。 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3)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3)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 1.表现 (1)经济危机: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 ②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 ③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 (2)政治危机:①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②刑法严苛,人民摇手触禁,“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珍贵文献被毁,钳制了士人思想,摧残人才。 2.影响: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拓展】史载秦朝北修长城动用40余万人,开拓岭南戍边动用50余万人,修建骊山皇陵则征发了70余万人。除朝廷直接征役外,地方官府杂役也无不征用民力。据估计,秦朝日常从事当兵服役的劳动者达到壮年男子的三分之一,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 ——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经济:赋税徭役繁重; 法律:严刑峻法; 文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寻求文化认同 【拓展】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农民起义 (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②法律严酷,人民走投无路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兵败。 (3)发展: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秦末农民起义主要爆发于楚地说明了什么? 文化冲突是秦亡的原因之一 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农民起义 (1)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②法律严酷,人民走投无路 (2)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不久兵败。 (3)发展: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秦的速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政,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最终被刘邦击败。 材料:刘邦进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荀悦《汉纪》 (项羽引兵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前230年 前221年 一条主线: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前209年 前207 前206 前202年 秦朝灭亡 一个首创: 两大反秦势力 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项羽、刘邦反秦势力 楚汉战争 击破六国 秦朝 三大制度: 【小结】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建立 建立秦朝 11.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统一形态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控御等“硬件方面”应该是明确有效的,但在“软件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基本要求,甚至还一直存在着两大板块之间无法弥合的对立与仇视。据此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 A.官僚政治符合时代潮流 B.秦朝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C.秦朝的速亡具有必然性 D.秦的统一形态明确有效 B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软件方面’却远远没有达到统一天下的基本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破坏了原来的地方文化,同时秦始皇在统治思想、政策等方面依然对关东吏民采取歧视、防范、威慑、镇压的态度,这会造成原关东六国对秦朝文化认同感的缺失,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秦朝速亡的必然性,排除C项;D项说法只能反映秦朝的统一形态在“硬件方面”的效果,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B项。 ? 12.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D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属帮的中央属性丧失,与郡平级,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地方机构,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D项正确;属帮属性的变化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非中央机构,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秦国的发源地,因此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 13.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并蜀,秦在蜀推行郡、侯并行制,既保留了蜀守一职,又将蜀侯通国封于蜀。这一做法(???) A.降低了蜀人反抗情绪 B.使秦国完全控制蜀地 C.尊重了蜀人文化信仰 D.加速了统一六国进程 A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降低蜀人对秦的反抗情绪,秦对蜀采取了怀柔手段进行统治,“郡、侯并行制”实施后,使秦与蜀人矛盾有所缓和,稳固了秦对蜀的统治,A项正确;“完全控制蜀地”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一做法有利于稳固秦对蜀的统治,与尊重蜀人文化信仰无关,排除C项;此时秦还未开始统一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 14.下表所示为秦代(部分地区)县令、县丞律令行政行为与自主行政行为所占比率的对比情况(单位:件)。据表可知,秦朝(????) A.文书行政运行不畅 B.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建立 C.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D.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 D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郡县制下,地方自主行政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方按律令行政的执行状况,无法说明文书行政运行不畅,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属于地方行政管理,不属于基层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 行政运作内容 总数 律令行政 所占比率 自主行政 所占比率 县令、县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 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周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B.秦汉以前的政府无法掌控地方 C.“封建的统一”是指全国大一统 D.郡县制是“正式统一政府”的基础 D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可知,钱穆认为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体系完整的政府,即官僚系统建立起来,而这一系统建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广,D项正确;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秦代以前通过分封制管理地方,分封制初期具有巩固统治的效果,并非无法掌控地方,排除B项;“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并非大一统,排除C项。故选D项。 ? 16.据如图(秦郡形势图)可推知当时(???) A.南北方人口与经济水平存在差距 B.黄河流域社会动荡及战争频繁 C.南方地区郡县势力逐渐超过北方 D.郡县制的实施引发了新的矛盾 A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朝北方各郡的面积普遍小于南方各郡,这与南方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北方有关,A项正确;秦朝统一期间黄河流域总体稳定,排除B项;当时北方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南方,是政治经济重心所在,排除C项;“新的矛盾”所指不明,仅从郡县设置情况不能得出引发了新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 17.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D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皇帝下达诏令或者大臣问询、议论,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定,这体现了秦朝行政运作趋于规范,D项正确;材料反映行政运作,与户籍管理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秦朝行政运作的规范,未体现官僚体系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

  • ID:8-19975160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件(共13张PPT)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课程标准】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发展的阶段表现,认识全球贸易网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利用图文史料证实瓷器、茶、服饰、钟表等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解释其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是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服务、科技交易的场所。它是由各个贸易参加国或地区的市场,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市场综合所组成。 概念解读 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 全球贸易网: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 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指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的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民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自主学习:梳理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阶段 时期 背景 表现 区域贸易 15世纪以前 初步形成 15世纪末-18世纪上半期 最终形成 18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曲折发展 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初 突飞猛进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各地联系不紧密 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 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亚欧大陆之间,贸易路线不稳定 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形成明确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 曲折: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和冷战;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市场经济 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迅速增加;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思考:根据表格信息,思考:影响全球贸易网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及资本的扩张性; ②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 ④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 ⑤跨国公司的推动;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⑦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⑧国际局势的变化(如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材料一、15世纪后,西欧诸国先后开辟出新航路,在给欧洲带来财富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穿行在新航路上的商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搭起了沟通地区间思想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摘编自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材料二、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买卖双方的接触、洽谈、协商、协议,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一部编版高中历史选必修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全球贸易网形成的影响 2.思考问题: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商品在全球的流动 世界各文化的交流 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中俄万里茶道 19世纪英国贵族用中国瓷器喝茶的生活场景 日本茶道 荷兰的茶室 保罗·波烈(1879—1944)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袍式外套,将其称为”孔子服” 窑火烧出的中国名片 清朝内务府造办处做的更钟 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特点 问题探究:结合上述图片资料分析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影响? 材料: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一一摘自习近平《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 材料: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等。沿着古丝绸之路,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 一一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 材料: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一一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问题探究:在文化交流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做好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借鉴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发展中华文化服务。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积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材料: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合作,推动加强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议题探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都是为了让更多国家和人民获得发展机遇和实惠。 一一习近平《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讲话》 材料: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一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分组讨论:依据材料结合本课知识,探究新时代应该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交流与贸易合作,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古代: 近代以来: 陆上丝路 草原丝路 西南丝路 海上丝路 (瓷路) 丝绸之路 中西文化交流 物质(陶瓷、服饰) 技术(四大发明) 文化(宗教、乐舞)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 全球贸易网 文化交流国际化 瓷器 茶文化 服饰 钟表 文化产业 区域贸易 世界贸易 扩 展 商品凝聚民族文化,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扩 大 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课堂小结 1.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A.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2.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B A 训练提升

  • ID:8-19975100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生产力 劳动力 劳动工具 劳动对象 18世纪中-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 资产阶级VS无产阶级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和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变革 思 想 武 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深入发展 18C60S—19C中期 19C中后期—20C初 课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阿克莱特 (1732-1792) 理发师、调酒师和失意者 1769年 发明水力纺纱机 1771年 创办水力纺纱厂 1787年 获英国爵士殊荣 “近代工厂之父” 一、何谓“工业革命”? 手工 机器 工厂 工场 雄厚的资本 充足的劳动力 原料 技术知识 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条件 制度保障 思考: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要素和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工业革命为何英国是先驱? 18世纪英国殖民地示意图 市场驱动 资本驱动 原料供应 劳动力 英国手工工场 英国皇家学会 科技中心 技术改进 技术进步 三角贸易示意图 二、“工业革命”为何发生? 羊毛需求激增 驱动 养羊 农民 驱赶 失去 牧场 供给 圈地运动 劳动力 资本 英国圈地运动(羊吃人的运动) 国内市场 二、“工业革命”为何发生?5 圈地运动给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要素? 思考:依据时空轴和史料,简析工业革命为何英国是先驱? 政局稳定 制度保障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文艺复兴 1400 1300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一工 英:制度保障 美:尚未独立 法:专制独裁 德:四分五裂 中:封建专制 日:幕府统治 俄:沙皇专制 近代科学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萌芽 鼓励产品出口 保护专利和私有财产,私闯民宅,偷盗牲畜会被处死;组织罢工会被流放澳洲。 二、“工业革命”为何发生? 小结: 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一枝独秀) 殖民扩张 三角贸易 手工工场 煤炭资源 圈地运动 皇家学会 君主 立宪制 缺乏制度保障 二、“工业革命”为何发生? 1861俄国 农奴制改革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0 意大利统一 1868日本明治维新 1783美国独立 1789法国 大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多国同时发生(遍地开花) 小结: 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的扩展 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成功 二、“工业革命”为何发生? 19C中期 工业革命完成 标志: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纺织 纺纱 织布 飞梭 珍妮纺纱机 (细而易断) 水力纺纱机 (粗而结实) 骡机 (细而结实) 水力织布 机 (地理限制) 瓦特改良蒸汽机 (蒸汽时代) 动力 交通运输 第一艘汽船 美国人富尔敦 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 机器 制造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s—19世纪40年代) 三、“工业革命”如何发生?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 手工工场 工厂 组织形式 手工工场→工厂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三、“工业革命”如何发生? (1)电的广泛开发和应用: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 1870年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三、“工业革命”如何发生? (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 内燃机 奔驰1号三轮汽车于1886年1月29日获汽车制造专利,这一天被公认为汽车的诞生日,车速最快为15km/h。 1903飞机问世 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三、“工业革命”如何发生? (3)化学工业的兴起 石油开采业 化学工业 诺贝尔 (4)旧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 (5)通讯技术的进步:(电话、无线电报) 思考2:依据表格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一览表》 发生地:英国先驱且主导→ 欧美多国并发,美德最突出 能源:煤炭→石油 产业:轻工业为主 → 重工业为主 动力: 蒸汽机 → 电力,内燃机 发明者:工匠→科学家 技术来源:工匠的实践经验(科技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学思之窗); 1.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A 5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维多利亚女王 1851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希望的春季,这是悲伤的冬日。 这是什么时代? 思考:阅读材料及课文内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产方面的深远影响? 垄断组织 工厂 1.生产力的大发展: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手工工场→工厂 垄断组织 四、“工业革命”怎么样? 材料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在厂房、设备、技术要求和产品结构的复杂性等方面,都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过去的独家企业无法满足的,而且一般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集中资金的合股公司迅速增加起来,超大型企业垄断组织也就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垄断组织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思考:垄断组织形成原因,表现 材料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历史纲要下14课P84 垄断组织操纵下美国国会 对内: (1)经济:提高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巨大发展 (2)政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组织的利益代表者 对外 (1)殖民扩张:加紧对外侵略扩张,重新瓜分世界,矛盾加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组织的影响 阶级矛盾激化 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工人阶级壮大 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统治者派兵镇压(绘画) 1836-1848英国工人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 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工业革命 工业资产阶级壮大 要求政治权利 议会改革 思考:阅读材料及课文内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阶级结构方面的深远影响? 3.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产业结构 城市化迅速 人口布局 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文化教育 英国就业人口比重 1841年 1877年 时间观念 英国大本钟 环境污染 烟囱林立 思考:阅读材料及课文内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方面的深远影响? 4.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女性解放、地位提高 急聘:两名熟练工,钟表匠即可,或者其他熟悉齿轮的人,还需要一名熟悉锻造和打磨的铁匠,两名熟悉制轮的木匠,以及住在附近的职工。一经录用,将会有很好的收入。同时也会雇佣妇女和小孩,待遇从优。 克隆福德棉纺织厂 1771年12月10日 (1)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思考:阅读材料及课文内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2)世界市场:19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5.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拓展世界市场 殖民扩张与掠夺 初步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 雏形:走向会合的世界 新航路开辟 思考6:阅读材料及课文内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列强瓜分中国的丑态 英国在非洲的野心 (3)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小结: 积极性: 1.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3.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 4.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5.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局限性:62页 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 1.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C.工业化开始启动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A 2.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A C 3.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表》(单位: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当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A.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B.英国经济始终停滞不前 C.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15C 16C 17C 19C 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 资本主义萌芽 圈地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海禁 18C 康乾盛世 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农业文明 开眼看世界 清军入关 工业文明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 工场手工业时期 (14C-18C) 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我们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更好应对各自和共同的发展挑战。 ——习近平2018年11月7日致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 本课小结: 小结 影响世界的 工业革命 第一次 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条件 成就 条件 成就 生产力 生产组织 社会阶级 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 世界联系 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有何影响? 1.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政治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上:“设厂自救”“实业救国”,出现民族工业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上:救亡图存运动高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知识探究 作业: 1、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事实)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 ID:8-19975098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导入一 《三月十四日》 他在生命将尽时宣称:“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2 导入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十一课 课标: 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 生产关系的变革 两大阶级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生产力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工人阶级 处境恶化 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 1.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显现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目前,私有财产是贫困的唯一根源,由于贫困而在全世界引起各种无法计算的罪行和灾难。它在原则上是那样不合乎正义,如同它在实践上不合乎理性一样。 在合理组织起来的社会里,私有财产将不再存在。 —圣西门:《新道德世界书》 圣西门 欧 文 傅立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5 因为都反对私有财产所以是社会主义者 局限性 新和谐公社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欧文为何会主导建设“新和谐公社”?结果如何? 2.为何会失败? 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依靠的现实力量:剥削阶级 途径: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思想基础 批判继承三大理论(如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 “卢德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 “做工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 争取政治权利, 通过政治变革改变经济地位 捣毁机器, 以改善劳动条件、维护权益 自发运动 自觉运动 3.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在德意志工人协会上作报告》 4.实践基础 马、恩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1847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加入“正义者同盟”,并决定按他们的主张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请阅读教材P66正文内容找出关于马恩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史实?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 弊端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基础:批判继承三大理论(如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恩深入工人群众,总结 工人运动的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1.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1)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2)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3)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4)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一 、科学社会主义 2.请阅读教材P66第二段梳理《共产党宣言》内容 3.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指明目标 明确力量 提出方式 表明依据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 暴力革命 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二、剩余价值学说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恩格斯 三、 唯物史观 阅读教材69页问题探究谈谈你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1)第一国际(1864年)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影响 1.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起义(1871 年) 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激化社会矛盾 1.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革命措施: 马克思说过 (公社)“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可能是”。 那么为什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呢?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①工人发动的 ②革命措施代表工人的利益(学思之窗) (2)巴黎公社起义(1871 年) 结果:失败 公社的领导人不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 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 意义:(经验(革命措施)和教训(失败的启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启示 ①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③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影响日益扩大 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5 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经久不衰?该理论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 意义:思想、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邓小平 19C初—1848年:空想到科学 19C40S—19C70S:理论到实践 19C70S—20C:理想到现实 20C初—20C50S:一国到多国 20C50S至今: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总结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国际工人运动 1848《共产党宣言》 1917十月革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等

  • ID:8-19975098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导入一 《三月十四日》 他在生命将尽时宣称:“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 马克思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2 导入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十一课 课标: 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工业革命 生产关系的变革 两大阶级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生产力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工人阶级 处境恶化 工人运动兴起与发展 1.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显现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目前,私有财产是贫困的唯一根源,由于贫困而在全世界引起各种无法计算的罪行和灾难。它在原则上是那样不合乎正义,如同它在实践上不合乎理性一样。 在合理组织起来的社会里,私有财产将不再存在。 —圣西门:《新道德世界书》 圣西门 欧 文 傅立叶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5 因为都反对私有财产所以是社会主义者 局限性 新和谐公社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欧文为何会主导建设“新和谐公社”?结果如何? 2.为何会失败? 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依靠的现实力量:剥削阶级 途径: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思想基础 批判继承三大理论(如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三大工人运动 “卢德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1834) “做工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 争取政治权利, 通过政治变革改变经济地位 捣毁机器, 以改善劳动条件、维护权益 自发运动 自觉运动 3.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在德意志工人协会上作报告》 4.实践基础 马、恩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1847年初,马克思、恩格斯加入“正义者同盟”,并决定按他们的主张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请阅读教材P66正文内容找出关于马恩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史实?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 弊端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 理论基础:批判继承三大理论(如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基础:马、恩深入工人群众,总结 工人运动的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1.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1)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2)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3)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4)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一 、科学社会主义 2.请阅读教材P66第二段梳理《共产党宣言》内容 3.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指明目标 明确力量 提出方式 表明依据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无产阶级 暴力革命 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二、剩余价值学说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恩格斯 三、 唯物史观 阅读教材69页问题探究谈谈你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1)第一国际(1864年)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影响 1.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巴黎公社起义(1871 年) 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激化社会矛盾 1.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革命措施: 马克思说过 (公社)“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可能是”。 那么为什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呢?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 ①工人发动的 ②革命措施代表工人的利益(学思之窗) (2)巴黎公社起义(1871 年) 结果:失败 公社的领导人不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这个派别,有的是那个派别,完全以工人阶级的本性,爱国的热情搞这么一个起义。 在一个农民的国度中无产阶级革命的独唱,就会变成哀歌。 意义:(经验(革命措施)和教训(失败的启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启示 ①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 ③必须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 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影响日益扩大 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5 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经久不衰?该理论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 意义:思想、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政党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邓小平 19C初—1848年:空想到科学 19C40S—19C70S:理论到实践 19C70S—20C:理想到现实 20C初—20C50S:一国到多国 20C50S至今: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 【总结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国际工人运动 1848《共产党宣言》 1917十月革命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