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温州九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本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读《我和我的祖国》歌词(节选),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2.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蓬荜生辉。
B.你要办厂,没有资金没关系,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C.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D.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3.根据语境,将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语义连贯的话,最恰当的顺序是(▲)(3分)
①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②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③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④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⑤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⑥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
A.⑥①⑤③②④ B.④⑥⑤①③② C.⑥⑤①④③② D.④⑥①⑤②③
4.阅读下面的语段,在空缺处补写出相关诗文。(12分)
年少轻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⑴ ▲ ”的豪侠倜傥,谁不曾拥有秦观的“⑵倚东风, ▲ ”的喜悦欢畅;岁月跌宕时,我们也可能有刘长卿“⑶秋草独寻人去后, ▲ ”的惆怅伤感,有许浑“⑷
▲ ,蝉鸣黄叶汉宫秋”的沧桑感慨;时光轮转中,我们读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展望雪后美景“须晴日,⑸ ▲ ,分外妖娆”的高瞻远瞩,领会了杨慎笔下《临江仙》中“⑹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人生哲理和旷达情怀,思索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中“⑺ ▲ ,
▲ ”的隽永哲理,感叹李商隐在《无题》中“⑻ ▲ ,
▲ ”的忠贞爱情,感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⑼ ▲ ,
▲ ”远大抱负。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等传统经典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生命的蜕变。
5.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前人之述备矣( ▲ ) ⑵野芳发而幽香( ▲ )
⑶焉得更有此人( ▲ ) ⑷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 )
6.下面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现代诗歌要注意表现形式、语言、意象、情感和理性美五大方面。读哲理诗,我们要在欣赏诗歌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要挖掘蕴藏在诗歌的理性美。比如,我们读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不仅要体会作者对西风的歌颂之情,更要领悟该句所表现的对爱情的呼唤与期待的深意。
B.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的文章,题目直接就表明了观点,如《敬业与乐业》。
C.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简单地讲就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是核心要素,从很多读者常常被小说的情节曲折跌宕、摇曳多姿弄得茶饭不思,就可以窥见其重要性。
D.改写和扩写、缩写,都是以原作为基础来写作的。改写是常常会用到扩写和缩写的一些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二、阅读(61分)
(一)名著阅读(9分)
7.选读《水浒传》下列章节,完成以下读书任务。(9分)
A.第四回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B.第五回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C.第六回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D.第八回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E.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F.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G.第十六回 吴用智取生辰纲 H.第二十三回 景阳冈武松打虎
I.第二十九回 武松醉打将门神 J.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K.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洼
(1)酒能成事,也可误事 选择上述① ▲ (填写字母即可)情节阅读,可体会因酒成事。(1分)
选择上述② ▲ (填写字母即可)情节阅读,可体会因酒误事。(1分)
(2)被误解的 金圣叹曾说鲁智深“遇酒便吃”,委实是冤枉了鲁智深。事实上,他常常是遇酒不吃;在桃花山,他因为不喜欢李忠、周通的为人,满桌的酒他便没吃;在极度饥饿中,面对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请他也没吃;还有 ③ ▲ ,也是一滴不吃。他固然是好酒,但不贪酒、不酗酒。(2分)
(3)“酒文化”与作家、作品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酒是文人经常吟咏的题材,借酒劝世、傲世、消愁、韬晦,表现名士风流成为永恒主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及名著阅读的积累,尝试探究“酒文化”在文学上的贡献。(可从“酒文化”与作家创作角度阐述,也可从“酒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角度阐述)(5分) ▲ ▲
(2)文学作品阅读。(18分)
红孩子
楸 立
⑴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⑵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⑶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⑷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⑸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⑹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⑺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⑻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⑼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⑽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⑾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⑿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⒀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⒁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8. 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9.请仿照示例,填表解说这篇小说部分情节的表达效果。(4分)
情节 表达效果
A.示例:我被锁在木屋里,羡慕窗外孩子们的活动。 ◎以“我”的不自由与窗外孩子相对幸福构成对比,暗示地下工作者工作的艰难与危险,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情怀。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 ⑴ ▲ ▲
C..示例:江边码头,我与妈妈分别。 ◎通过对话和场面描写,具体展示了妈妈被捕、母子分别的经过,突出了当时环境的恐怖,表现了地下工作者坚毅的性格特征和对子女深沉的爱。
B文章结尾以“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⑵ ▲ ▲
10.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父母,也有人说是“我”,甚至说是周伯伯,你的观点呢?请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6分)
11.小说为什么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5分)
(3)非文学作品阅读。(10分)
关于“锦鲤”的主题阅读
“转发这条锦鲤,好运不断,心想事成!”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经常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在这里,“锦鲤”已经不只是一种鱼,更是一种符号——它既可以是锦鲤,也可以是王思聪、杨超越、魏璎珞,或者是最近的“信小呆”。
作为鱼的锦鲤
在网络时代之前,作为鱼的“锦鲤”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已被赋予很多鱼之外的涵义。
在中国的典籍中,不难找到带有神话色彩的相关传说。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鲤鱼驮人升天成仙的传说,将鲤鱼作为仙人的坐骑;东汉的《三秦记》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梁代陶弘景认为,鲤“为诸鱼之长,为食品上味”。可见当时的鲤鱼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至唐代,“锦鲤”二字开始出现在诗中。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黄滔《成名后呈同年》中都出现了“锦鲤”。鲤鱼成为可供欣赏的品种。
需要说明的是,诗句中的“锦鲤”一般认为指“鳞光闪烁的鲤鱼”,并非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锦鲤。
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祖先应是原产于中国的鲤鱼。由于鲤鱼本为黑色,因变异而颜色艳丽、带有花纹的鲤鱼颇为少见,当时人们将这种鲤鱼称为“神鱼”,后来又衍生出“变种鲤”“色鲤”“花鲤鱼”“模样鲤”等说法。
有文章考证,日本人兰木五助1889年培育出现在红白锦鲤的原种。此后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养殖,反复作交配、改良,锦鲤的色彩愈发丰富绚丽,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中国红鲤鱼、金鲤鱼的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锦鲤开始成规模进入中国。
锦鲤的“信仰之跃”
今年2月发表在《新闻研究导刊》中的一篇论文统计,在微博指数页面以“锦鲤”为关键词检索,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的用户占87.62%。
文章将这种被称为“日常迷信”的“在线祈愿行为”看作一种网络时代的文化现象,并认为这呈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当锦鲤成为一种“转运符号”,它开始成为网上的一张张图片。各种冠以“锦鲤”之名的“转运”图片涌现。
此前支付宝抽中的“中国锦鲤”中奖者“信小呆”一夜爆红,两天内狂涨85万微博粉丝。写出“超级锦鲤”文章的公号作者在之前给读者的回复中坦言:“公号变现方式很多,当下80%都是靠广告费。”只要能吸引流量,账号价值就能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市场营销学教授陈歆磊表示,此类转发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病毒式营销”,其特点是速度快、扩散性强、内容有趣或搞怪,“找一个好的切入点,做一个很好的包装,这样大家乐意去分享转发”。
转发“锦鲤”需谨慎
“转发又不要钱,不转白不转”的行为真的没有代价吗?方可成认为,社交媒体时代并非文章好就能传播广,这种文章刷屏的后果就是让公众注意力被绑架,社交媒体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公众号却收割了大批流量,“真正只赚不赔的只有公众号”。
对于“锦鲤崇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解释称,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外控型个体”,他们通常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越是外控型的个体,越是觉得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更加焦虑。“转发锦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
“转发‘锦鲤’除了求好运以外,还有一定的社交属性,是一种紧跟热点的表现。年轻人的目标大多是未来导向,动动手指转发没有成本,而且心理暗示如果对未来有帮助岂不是更好。”张昕认为,转发锦鲤并不会让你真的心想事成,但有可能减少眼前面临的无助和失控感。
“营销的本质都是为了满足需求。”陈歆磊认为,消费者要想防范此类虚假营销,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抱着占便宜的心理,“某些‘锦鲤’营销已涉嫌欺诈,其成功的核心就是把握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态,本质上和电信诈骗并没有区别。”陈歆磊指出,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速度太快,一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滞后或空白,消费者需注意保护自身权益,而工商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健康。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1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锦鲤”在我国的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唐代,唐诗中就曾出现“锦鲤”二字,后来经日本人精心培育,才开始大规模养殖。
B.“中国锦鲤”图片经支付宝中奖者“信小果”转发后,一夜爆红,成为了一种“转运符号”成了某些人借“在线祈愿”以赚钱的工具。
C.网上出现一张张以“锦鲤”之名的“转运”图片,是“病毒式营销”者借助网民的迷信心理,以外来文化取代本土文化的恶意行为。
D.转发“锦鲤”,看似没有造成个人损失,但刷屏的后果是让公众的注意力被绑架,使其他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13.文中引述了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鲤鱼的传说,其用意是什么?(3分)
14.“锦鲤”图片在网上被频频转发,异常火爆,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回答。(4分)
(4)古诗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6分)
15.两首诗黄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 ▲ 、 ▲ 、 ▲ 。(3分)
16.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3分)
★阅读下面与范仲淹有关的文段,回答问题。(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丙】夷简①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丁】延州②诸砦③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戊】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④一匹,嫁娶丧葬,
皆有赡给。聚族人仅⑤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⑥,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延州:地名。③砦,同“寨”。④缣:细绢。??? ⑤仅:将近。?? ⑥令:善,美好。
17.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或异二者之为( ▲ ) ⑵以赡族人( ▲ )
⑶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 ) ⑷既贵( ▲ )
18.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划2处,2分)
以 母 在 时 方 贫 其 后 虽 贵 非 宾 客 不 重 肉。
19.选出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3分)
A.于夷简无憾也 尤厚于族人 B.不以物喜 以养群从之贫者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其必曰“……” D.或异二者之为 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⑴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5分)
三、作文(60分)
22.一模过后,初三的学生们开始思考中考报志愿的事情了,可是初三(2)班的李毅同学和他的父母却因为这件事情都很苦恼。因为一模成绩不太好,他想报一个中专技校类的学校,可父母却执意要他报考普通高中。现在请你帮助李毅或他的父母写一段话说服对方。(10分)
要求:⑴语言得体,理由充分,语句连贯通顺。 ⑵字数150-2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行走在雅俗之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50分)
【材料一】【志趣】[名]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志向和兴趣。(《现代汉语词典》)
【材料二】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央视2019《开学第一课》推出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四大民族精神,有力地回击“娘炮、拜金、谄媚”等低俗甚至丑恶社会现象,对此你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可以叙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wō(▲)
niǎoniǎo(▲)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zhé(▲)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贴着你的心窝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bó(▲)和我诉说 永远给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山 中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王勃 【唐】贾至①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温州九年级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1.(4分,每字1分)袅袅(只要求写一个字) 辙 搏 涡
2.(3分)C 3.(3分)B
4.(12分,每空1分,错、漏、加一字均不得分)
⑴直挂云帆济沧海 ⑵豪兴徜徉 ⑶寒林空见日斜时
⑷鸟下绿芜秦苑夕 ⑸红妆素裹 ⑹一壶浊酒喜相逢
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4分)⑴详尽 ⑵开放 ⑶还 ⑷脸红
6.(3分)D
7.(9分)
⑴(2分)①EGHI ②AFJK
⑵(2分)
示例一:在暗中尾随保护林冲的途中。
示例二:在华州,急于救史进的他,面对着朱武等人杀牛宰马和美酒
(只要符合语境也可给分)
⑶角度一:
“酒文化”与作家创作角度:作家对酒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何处有酒,何处有诗文。
①酒是文人灵感的诱发剂,能拨动灵感,亢奋精神,敏捷思维。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都与酒脱不了干系,因酒而兴致勃发,才思横溢,酒酣墨畅。
②酒能使人脱离世俗的困扰,写出真情的诗文,酒的强烈刺激作用,能焕发人们隐蔽在内心的本真之性,此所谓“酒后吐真言”“嗜酒见天真”。李白“斗酒诗百篇”,欧阳修“把酒临风”始有《醉翁亭记》,苏轼也是手端酒杯,才敢说“高处不胜寒”。
③饮酒可以忘忧消愁。忧愁是诗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加以人生遭际不顺,他们的忧愁自然比常人更多、更深。
④“酒文化”能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小说中也有很多关于酒文化的记载,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吴用智取生辰、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醉打镇关西、宋江解酒题反诗;《西游记》中孙悟空痛饮蟠桃宴;《镜花缘》中武则天醉酒逞淫威;《红楼梦》中更是处处流溢看酒的芬芳,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全都有所涉及。
角度二:
“酒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角度: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如果说武松没有喝醉酒,可能就会很理智地听从小的建议,没上景阳闪去打死那只吊晴大虫;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②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景阳网三碗不过闪,但武松喝了十五碗,突出了武松酒量大、カ大无穷和武艺高强。也有助于人物形象复杂性的刻画,能时是英雄,时是无赖,人物的多面性因酒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有助于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宣泄。
④有助于环境描写,增强诗意,自然而然引出下文,起到烘托作用。
8.(3分)①暗示了“我”爸妈的工作,②为下文写不停地换地方,爸妈被捕我被迫转移到延安等情节作铺垫。同时,③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点1分,有其他说法,只要能从主旨、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角度去阐述也算对。)
9.(4分,每小题2分)
⑴通过幻觉(心理)描写,暗示父母是地下工作者,经常在夜里发电报,间接表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与危险。
⑵文章以这个典型细节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10.评分说明:分层赋分,请改卷老师采点赋分(即意思到了就可给分,不必强调语言表述的一致性。)
第一层次(5-6分),能综合全文内容,有重点,有层次地解说,概括归纳出文章的主旨。
示例:
我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革命者群像(2分),小说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敢于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情怀(1分);从以“我”为代表的红孩子的角度,表现他们的艰辛,赞扬他们的坚韧顽强(1分);从以“周伯伯”为代表的革命者的角度,表现组织对烈士遗孤的关心呵护(1分)。小说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揭示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和温暖,歌颂了革命者的人格魅力。(1分)
第二层次(3-4分),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紧扣重点人物,概括归纳出文章的核心意蕴。
示例:
我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父母(1分),小说通过“我”的视角(1分),从以父母为代表的革命先烈(地下工作者)的角度,讴歌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敢于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情怀(1分),揭示了革命事业的艰难,歌颂了革命者的人格魅力(1分)。
第三层次(1-2分)只抓住文章的部分内容,片面地解说,对主旨的理解比较肤浅。
示例:
我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我”,小说通过描写“我”成长过程的孤独、奔波和最后有了理想的归宿,说明了成长为“红孩子”的不易与艰难。
或:我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周伯伯,小说的结尾写“我”得到了理想的归宿,揭示了一个人的成长,必须依赖组织的规律。
第四层次(0-1分)读不懂文章,理解肤浅,语无伦次。
示例:(略)
11.(5分)情节设计:以革命者的孩子来介绍革命活动,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1分),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1分)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1分)
形象塑造:可以真实地表现红孩子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坚韧顽强的形象特点,并从孩子的视角去表现地下工作者爱孩子但更爱事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2分)
12.(3分)D
13.(3分)意思在说明在网时代之前,作为鱼的“锦鲤”在真实的历史中就已经被赋予很多鱼之外的涵义。
14.(4分)
①策划手段高明,运用“锦鲤”图片,切入点和包装都好,大家乐意去分享和转发;
②“锦鲤”图片成了“转运符号”,切合年径人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他们対未来不确定性或未知的恐惧感;
③转发“锦鲤”图片没有成本(免费),契合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
④转发“锦鲤”图片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可以让年轻人减少眼前的无助和失控感。
15.(3分)高山、落叶、秋风
16.(3分)相逢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17.(4分)⑴表现 ⑵供给,供养 ⑶怨恨 ⑷已经
18.(2分)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19.(3分)A
20.(4分)
⑴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关键词“微”“归”,倒装句式,语句顺畅)
⑵范仲淹死后超过四十年,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都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止。
(关键词“逾”“至今”“奉”“法”,句意顺畅。)
21.(5分)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为了边境安宁,主动请缨,抵御外敌等;这些都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体现。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