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文言词语和句式优质课一等奖

日期:2015-12-24 17:24 阅读:
1课时

文言词语和句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运用方法练习巩固,提升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

作为高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对文言文高考知识点也已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对于文言文各类知识点的系统总结还缺乏到位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可帮助学生系统总结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推断方法。

3重点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我们再看看高考题型,其中考到实词的题是第一题和翻译题。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活动2【活动】【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想看”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试看”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活动3【讲授】总结实词推断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尸”与身体关;

 纟”与丝织品、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例题分析:

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

4、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5、用“  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

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通假推断法

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张良出,要项伯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三、结构观察法
想想看: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通五经,贯六艺
4.追亡逐北
试试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

练习:判断下列句中红字解释的正误: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04山东、河北)
“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四、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想想看:
1、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踢
2、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 解“坚硬的盔甲,“锐” 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试试看:
1、拜住袖其疏入谏。(06重庆)
   “袖其疏”是动宾短语,很显然“袖”应做动词。可推断为“藏在袖筒里”。
 2、遂大困,寻死(于)富阳。(10福建)
     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居多,可推断“寻死”为“状语+谓语动词结构”,“寻”为时间副词做状语,解释为“不久”。
五、知识迁移法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04江苏)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3全国)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一般词语、成语中的用法,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试试看: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踩、踏    “一蹴而就”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饶恕      “严惩不贷”
六、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想想看: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 :欺骗
试试看: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生男          生女

方法小结:
一、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二、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三、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四、语法分析法(词性、成分)
五、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六、借助语境法  (上下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说明》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项要求。
    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切记:
    勤积累,强记忆
  各种方法要融会贯通



















 

文言词语和句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文言词语和句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我们再看看高考题型,其中考到实词的题是第一题和翻译题。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活动2【活动】【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想看”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试看”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活动3【讲授】总结实词推断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言”与说话有关;       “尸”与身体关;

 纟”与丝织品、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

例题分析:

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3、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

4、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5、用“  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

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通假推断法

想想看: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张良出,要项伯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通“雇”,雇佣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翌”,第二天
三、结构观察法
想想看: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通五经,贯六艺
4.追亡逐北
试试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2、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来难,臣以为不难。

练习:判断下列句中红字解释的正误:
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04山东、河北)
“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四、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想想看:
1、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踢
2、将军身披坚执锐
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如何搭配? “坚” 解“坚硬的盔甲,“锐” 解“锐利的兵器”才能搭配。
试试看:
1、拜住袖其疏入谏。(06重庆)
   “袖其疏”是动宾短语,很显然“袖”应做动词。可推断为“藏在袖筒里”。
 2、遂大困,寻死(于)富阳。(10福建)
     古汉语中单音节词居多,可推断“寻死”为“状语+谓语动词结构”,“寻”为时间副词做状语,解释为“不久”。
五、知识迁移法
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要及时积累、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想想看: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04江苏)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 》
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3全国)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一般词语、成语中的用法,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试试看: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踩、踏    “一蹴而就”
 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饶恕      “严惩不贷”
六、语境分析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想想看: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 :欺骗
试试看: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生男          生女

方法小结:
一、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二、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三、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四、语法分析法(词性、成分)
五、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六、借助语境法  (上下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说明》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一项要求。
    要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切记:
    勤积累,强记忆
  各种方法要融会贯通



















 

Tags:文言,词语,句式,优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