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文言词语和句式获奖说课稿

日期:2015-12-24 17:11 阅读:
1课时

文言词语和句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2学情分析

(1)因所教班级为普通班,所以大部分学生文言实词积累不够,或虽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死记硬背,不会结合语境判断其意义;

(2)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各种类型的倒装句、省略句)与各种词类活用现象,很多学生并未真正理解,且很混淆;

(3)学生初中没系统详细的学习语法知识,分不清楚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 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4) ……者也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亚父者,范增也。

②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③“......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粟者,民之所种。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④“......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代词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二、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⑷不能容于远近。 ⑸暴见于王。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⑴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⑵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⑸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⑹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用“被”表被动。

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⑵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⑶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⑷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⑷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何安 孰谁奚 ”等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⑷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⑸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3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定语后置: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也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冯》)

率领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马说》)

能日行千里的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尝贻余核舟一

4、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主语: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略]

⑵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

⑶(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略]

2.省谓语:

⑴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⑵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

3.省宾语:

⑴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⑵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  )斗厄酒。

⑷竖子不足与(  )谋。

4.省介词

⑴今以钟磬置(  )水中。

⑵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五、疑问句:

 文言文中借疑问代词或否定词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盍、曷、胡、安、孰、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




    教学活动

文言词语和句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文言词语和句式 

1第一学时     新设计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类型:

1、用“者”、“也” 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4) ……者也

①“......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亚父者,范增也。

②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③“......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粟者,民之所种。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④“......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代词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⑴予本非文人画士

⑵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⑸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二、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⑷不能容于远近。 ⑸暴见于王。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⑴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⑵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⑸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⑹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⑺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用“被”表被动。

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⑵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⑶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⑷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三、倒装句:      

1.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⑷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何安 孰谁奚 ”等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⑷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⑸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3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定语后置: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末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也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冯》)

率领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马之千里者(《马说》)

能日行千里的马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人,……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尝贻余核舟一

4、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成份的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主语: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承前省略]

⑵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

⑶(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略]

2.省谓语:

⑴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⑵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

3.省宾语:

⑴权起更衣,肃追(  )于宇下,

⑵项王曰:“壮士!赐之厄酒。”则与(  )斗厄酒。

⑷竖子不足与(  )谋。

4.省介词

⑴今以钟磬置(  )水中。

⑵荆州之民附操者,逼(  )兵势耳。

五、疑问句:

 文言文中借疑问代词或否定词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盍、曷、胡、安、孰、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




    教学活动

Tags:文言,词语,句式,获奖,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