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日期:2015-12-24 17:10 阅读:
1课时

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了解汉代以前,为什么有姓有氏的知识;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梳理:语文1(必修)——语文5(必修)中古代诗文单元中涉及到的作者的姓名字号。在此基础上探究:1、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2、古人的名字号所蕴涵的文化;3、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可根据情况调整、删减);4、《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称名,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为什么?(可根据情况删减)

三)学生能够写出具有一定字数的探究心得。

(四)过程与方法:梳理探究前引导、指导探究;梳理探究过程中跟踪;梳理探究后汇报探究结果。

(五)通过探究过程活动和探究内容的整理,使学生情感上受到中国姓氏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古代的“礼文明”进行自觉传承。

2学情分析

(一)学生梳理探究该专题的认知起点: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在学习相关作者的篇目时,都要看一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此话是基于本校学生的学情而言),即便有的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由于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搁之一边了。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的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二)学习兴趣(探究兴趣):由学生本人的起名,名字的意义,联想到对古人名字号的探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习障碍(探究障碍):古人的名字号十分繁杂,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思考、归纳;有的名字号的用字本身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还有梳理探究时间、查阅资料等其他方面的困难。

(四)学习难度(探究难度):探究古人名与字的相关意义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有难度;探究古人名字号的文化意义有难度;如何使每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落到实处,使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操作起来有难度。

3重点难点

探究重点体现在探究练习1—3题上,即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称名、称字的文化意义。

探究难点是古人姓氏字号纷繁复杂,古人的生活时代久远,他们的取名、冠字的文化内涵部分学生难于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探究策略、探究毅力参差不齐,这也给探究活动带来困难。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激发学生兴趣 

(一)激趣:由教室里张贴的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问苏轼的名字号?同学们知道苏轼名字的来历吗?若有学生知道,让学生说说;若学生不知道详情,老师声情并茂地介绍:

老人家(苏轼的祖父苏序)眼前,渐渐浮现两个出蜀赴京应试的学子。一个站在车上,手扶车轼,瞻望漫漫前路,任凭迎面狂风吹起鬓发,扯起衣襟。另一个坐在车里,静静地瞧着路面上的车辙:辙印一会儿深,一会儿浅,在两个车轮下,向后迅速地绵绵不断地延伸着……那两条平行的车辙是由两个车轮滚动碾轧出来的,有了车轮才有车辙;有了车辙,车轮在车辙里滚动得才更快,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才能日行千里。想到这儿,老人家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这是老人家病卧在床后,第一次微笑。

“孩子,爷爷为你们哥俩想好了名和字,今日就赐给你们。”……爷爷慈爱地抚摸着大孙子的头顶,慢慢地道:“你就叫轼,字叫子瞻。”

“轼?”

“轼,是在车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爷爷,孙儿明白了。轼字出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轼而观之。’君王在车上凭借轼,高瞻远瞩,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所向无敌!爷爷,孙儿愿意供君王凭借,辅佐君王成就大事!”

苏轼跪地拜谢不止。

爷爷欣慰地点着头。

(以上文字出自李庆皋、王桂芝著《苏东坡全传》,长春出版社)

同学们,苏轼的名字来历还真有一段故事呢。其实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来历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有的是小故事,有的是大故事!你们愿意透露你们起名的“历程”和名字的涵义吗?你们想探究古人姓名字号的相关问题吗?下面看我们这次的探究任务。

活动2【活动】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分组

(二)明确梳理探究的主要任务:什么是姓氏?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名与字有什么关系?我们在阅读古诗文、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字之外,又有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们这次探究的课题:《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三)板书探究课题: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四)共同商讨探究方法、步骤:

1.探究的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出探究课题,激发探究兴趣,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探究活动跟踪反馈。在下星期一反馈,主要反馈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第三阶段:各探究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并就探究结果进行讨论,写出探究心得,然后在班级“探究园地”栏张贴。

2.探究活动时间安排:从本节课下课开始到下星期末语文课止,时间是一个星期,包括此后的课外时间和下周末一节交流汇报课时间。

3.探究小组的分组:班级61名同学,按原先的语文学习小组的分组进行,只是第六小组的王真真同学抽调出来,作为探究小组的联络员,负责联络各小组的探究情况,并和老师沟通。

4.探究选题:

(1)了解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2)结合课文,梳理出语文1(必修)至语文5(必修)中,古诗文单元作者的姓、名、字、号等;

(3)结合课文作者的名、字和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的名、字,探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4)结合课文中出现的避讳现象,谈谈古代社会的避讳问题;

(5)结合课文中作者的号,谈谈古人是如何取号的;

(6)结合《论语》中,称名、称字的现象,谈谈称名、称字的文化现象;

(7)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思想情操的关系;(根据情况,可调整)

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把自己的探究心得写出来。

(说明:探究选题(1)-(3)题,每个小组必做;(4)-(7)题,每小组选做一题,尽量不重复;各个小组也可增加感兴趣的探究题目。)

5.探究资料的查阅:学校图书馆;上网。

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跟踪反馈

探究活动跟踪反馈。利用下星期一的课外10分钟时间,召集班级同学,反馈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能反馈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种类繁杂,搞清楚实在是太难了;

(二)教材上介绍的相关问题很少,而且只是简单介绍;

(三)查阅资料困难,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书店,虽然书多,但介绍姓氏文化的书很难找到,有的书店根本没有此类书;上网,家长不支持,即使同意,但网上的相关东西也很少,而且乱;

(四)探究时间紧,而且还有其他科的作业要做。

商讨解决办法:降低难度要求:探究的结果不要求那么深入,有所了解就行;探究重点落实在古人名与字的相关原则上;真正有难度的题目可以不做,把“教学目标”中,“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删掉。

活动4【活动】探究结果的汇报与交流。

利用星期末的一节语文课,进行探究结果的汇报与交流。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星期的探究经历、探究思考,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就将我们的收获展示出来,让班级同学共同分享。如果有的同学将自己所在的小组的探究结果制作成PPT的,也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

生:我们小组交流的选题是:简介姓氏。(展示在大屏幕上)

古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师:下面老师补充姓氏的具体来源,全班同学了解一下。(显示在大屏幕上)

《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郭、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1)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2)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3)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4)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5)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6)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师: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的子女中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心理或生理缺陷。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不通婚的社会习惯。既然生育是全人类都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姓氏也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现象。

生:(师指定第二小组发言,因为第二小组有三位同学学习有惰性)我们小组发言的选题是:梳理古诗文单元作者的姓名字号。我们采用的形式是:我们小组问,大家抢答的形式。

语文1(必修):《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号王右军;《赤壁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者:王维,字摩诘,号王右丞;《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

语文2(必修):《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短歌行》作者:曹操,字孟德;《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

语文3(必修):《蜀道难》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诗三首》作者:杜甫,字子美,号杜工部;《琵琶行(并序)》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李商隐诗两首》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孟子,名轲;《劝学》作者:荀子,名况;《过秦论》作者:贾谊,号贾长沙;《师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号昌黎。

语文4(必修):《柳永词两首》作者:柳永,字耆卿,号柳屯田;《苏轼词两首》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辛弃疾词两首》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李清照词两首》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苏武传》作者:班固,字孟坚;《张衡传》作者:张衡,字蔚宗;《李贺小传》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语文5(必修):《归去来兮辞(并序)》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滕王阁序》作者:王勃,字子安;《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陈情表》作者:李密,又名虔,字令伯。

生:(第一组)刚才第二组的同学梳理很细致,可见在梳理阶段进行了细心的查询和整理,你们辛苦了。同学们的对答也很积极。但我们组还想对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辛弃疾,字幼安,自号六十一上人。

生:(第五组的同学按捺不住了,站起来发言)我们小组交流的题目是:探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中的作者和课文中出现的人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商代人的命名,习惯以天干为名,如盘庚,武丁(盘庚曾孙)。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科学家祖冲之等。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塾(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如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等。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等。动物法:如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凤儿等。性变法:女当男养,如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如新妹、宝姬、秋月等。排行法:如大牛、二牛、三牛、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陶渊明字元亮;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文天祥字景瑞;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都属此类。

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辛弃疾字幼安;王勃字子安;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晏殊字同叔等。

连义推想。如苏轼,字子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轼而观之”);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岳飞字鹏举等。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第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师:如古人自称时称名,这是谦称。例: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勃”王勃名)。3、“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王维姓名)。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这是敬称。例: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子卿”,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孟德”,苏轼称曹操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师:交流暂停,我们利用很短的时间,共同完成第120页的练习“1、2”题。

师:由以上的交流和练习,我们知道了古人名与字的相关原则,知道了古人称名、称字的文化内涵。对于探究选题“第(6)题”的解决也就清楚、轻松了。

下面继续交流

生:我们小组交流的题目是:结合课文中作者的号,谈谈古人是如何取号的?请听我们的陈述: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陆游,号龟堂等。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这些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

3.以封爵、谥号为号。如王安石,谥号文。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等。

生:(第四小组的同学看了看时间,赶紧站了起来)我们小组原来准备交流的题目是:古人的谥号;避讳现象;结合《论语》中称名、称字的现象,谈称名、称字的文化内涵(此题前面老师已经点拨过了)。看来时间不允许了,那么就让我们组的探究成果下课后张贴在“探究栏”里,供同学们参看,欢迎指正。

下面我想谈谈我个人的探究心得,说说我探究的甘苦和收获……

师:不知不觉已到下课的时间了,这节课,我们在享受各个小组交流的古人的姓名字号的文化中度过。下课后,各小组继续整理、充实发言稿,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就本班同学的名、外号、网名等作一探究,想想有什么文化内涵。还可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梳理《三国演义》中的人名字号。然后一同张贴在“探究栏”里。下课!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完成P96有关姓名字号的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古代文化常识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激发学生兴趣 

(一)激趣:由教室里张贴的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问苏轼的名字号?同学们知道苏轼名字的来历吗?若有学生知道,让学生说说;若学生不知道详情,老师声情并茂地介绍:

老人家(苏轼的祖父苏序)眼前,渐渐浮现两个出蜀赴京应试的学子。一个站在车上,手扶车轼,瞻望漫漫前路,任凭迎面狂风吹起鬓发,扯起衣襟。另一个坐在车里,静静地瞧着路面上的车辙:辙印一会儿深,一会儿浅,在两个车轮下,向后迅速地绵绵不断地延伸着……那两条平行的车辙是由两个车轮滚动碾轧出来的,有了车轮才有车辙;有了车辙,车轮在车辙里滚动得才更快,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才能日行千里。想到这儿,老人家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这是老人家病卧在床后,第一次微笑。

“孩子,爷爷为你们哥俩想好了名和字,今日就赐给你们。”……爷爷慈爱地抚摸着大孙子的头顶,慢慢地道:“你就叫轼,字叫子瞻。”

“轼?”

“轼,是在车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爷爷,孙儿明白了。轼字出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轼而观之。’君王在车上凭借轼,高瞻远瞩,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所向无敌!爷爷,孙儿愿意供君王凭借,辅佐君王成就大事!”

苏轼跪地拜谢不止。

爷爷欣慰地点着头。

(以上文字出自李庆皋、王桂芝著《苏东坡全传》,长春出版社)

同学们,苏轼的名字来历还真有一段故事呢。其实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来历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然,有的是小故事,有的是大故事!你们愿意透露你们起名的“历程”和名字的涵义吗?你们想探究古人姓名字号的相关问题吗?下面看我们这次的探究任务。

活动2【活动】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分组

(二)明确梳理探究的主要任务:什么是姓氏?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名与字有什么关系?我们在阅读古诗文、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字之外,又有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们这次探究的课题:《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三)板书探究课题: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四)共同商讨探究方法、步骤:

1.探究的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引出探究课题,激发探究兴趣,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探究活动跟踪反馈。在下星期一反馈,主要反馈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第三阶段:各探究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并就探究结果进行讨论,写出探究心得,然后在班级“探究园地”栏张贴。

2.探究活动时间安排:从本节课下课开始到下星期末语文课止,时间是一个星期,包括此后的课外时间和下周末一节交流汇报课时间。

3.探究小组的分组:班级61名同学,按原先的语文学习小组的分组进行,只是第六小组的王真真同学抽调出来,作为探究小组的联络员,负责联络各小组的探究情况,并和老师沟通。

4.探究选题:

(1)了解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2)结合课文,梳理出语文1(必修)至语文5(必修)中,古诗文单元作者的姓、名、字、号等;

(3)结合课文作者的名、字和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的名、字,探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

(4)结合课文中出现的避讳现象,谈谈古代社会的避讳问题;

(5)结合课文中作者的号,谈谈古人是如何取号的;

(6)结合《论语》中,称名、称字的现象,谈谈称名、称字的文化现象;

(7)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思想情操的关系;(根据情况,可调整)

根据自己的探究过程,把自己的探究心得写出来。

(说明:探究选题(1)-(3)题,每个小组必做;(4)-(7)题,每小组选做一题,尽量不重复;各个小组也可增加感兴趣的探究题目。)

5.探究资料的查阅:学校图书馆;上网。

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跟踪反馈

探究活动跟踪反馈。利用下星期一的课外10分钟时间,召集班级同学,反馈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可能反馈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种类繁杂,搞清楚实在是太难了;

(二)教材上介绍的相关问题很少,而且只是简单介绍;

(三)查阅资料困难,学校图书馆和市图书馆、书店,虽然书多,但介绍姓氏文化的书很难找到,有的书店根本没有此类书;上网,家长不支持,即使同意,但网上的相关东西也很少,而且乱;

(四)探究时间紧,而且还有其他科的作业要做。

商讨解决办法:降低难度要求:探究的结果不要求那么深入,有所了解就行;探究重点落实在古人名与字的相关原则上;真正有难度的题目可以不做,把“教学目标”中,“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删掉。

活动4【活动】探究结果的汇报与交流。

利用星期末的一节语文课,进行探究结果的汇报与交流。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星期的探究经历、探究思考,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就将我们的收获展示出来,让班级同学共同分享。如果有的同学将自己所在的小组的探究结果制作成PPT的,也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

生:我们小组交流的选题是:简介姓氏。(展示在大屏幕上)

古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师:下面老师补充姓氏的具体来源,全班同学了解一下。(显示在大屏幕上)

《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郭、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1)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2)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3)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4)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5)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6)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师: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的子女中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心理或生理缺陷。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不通婚的社会习惯。既然生育是全人类都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姓氏也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现象。

生:(师指定第二小组发言,因为第二小组有三位同学学习有惰性)我们小组发言的选题是:梳理古诗文单元作者的姓名字号。我们采用的形式是:我们小组问,大家抢答的形式。

语文1(必修):《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号王右军;《赤壁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作者:王维,字摩诘,号王右丞;《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

语文2(必修):《离骚》作者:屈原,名平,字原;《短歌行》作者:曹操,字孟德;《归园田居(其一)》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

语文3(必修):《蜀道难》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杜甫诗三首》作者:杜甫,字子美,号杜工部;《琵琶行(并序)》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李商隐诗两首》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寡人之于国也》作者:孟子,名轲;《劝学》作者:荀子,名况;《过秦论》作者:贾谊,号贾长沙;《师说》作者:韩愈,字退之,号昌黎。

语文4(必修):《柳永词两首》作者:柳永,字耆卿,号柳屯田;《苏轼词两首》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辛弃疾词两首》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李清照词两首》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苏武传》作者:班固,字孟坚;《张衡传》作者:张衡,字蔚宗;《李贺小传》作者: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语文5(必修):《归去来兮辞(并序)》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滕王阁序》作者:王勃,字子安;《逍遥游》作者:庄子,名周;《陈情表》作者:李密,又名虔,字令伯。

生:(第一组)刚才第二组的同学梳理很细致,可见在梳理阶段进行了细心的查询和整理,你们辛苦了。同学们的对答也很积极。但我们组还想对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辛弃疾,字幼安,自号六十一上人。

生:(第五组的同学按捺不住了,站起来发言)我们小组交流的题目是:探究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文中的作者和课文中出现的人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商代人的命名,习惯以天干为名,如盘庚,武丁(盘庚曾孙)。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科学家祖冲之等。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塾(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如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等。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等。动物法:如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凤儿等。性变法:女当男养,如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如新妹、宝姬、秋月等。排行法:如大牛、二牛、三牛、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陶渊明字元亮;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文天祥字景瑞;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都属此类。

反义相对。如韩愈字退之;辛弃疾字幼安;王勃字子安;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晏殊字同叔等。

连义推想。如苏轼,字子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轼而观之”);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岳飞字鹏举等。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第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师:如古人自称时称名,这是谦称。例: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勃”王勃名)。3、“山中人王维白。”(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王维姓名)。

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这是敬称。例:1、“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班固《苏武传》,“子卿”,李陵称苏武的字)。2、“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李商隐称李贺的字)。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孟德”,苏轼称曹操的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师说》中韩愈称李蟠也直称“李氏子蟠”。

师:交流暂停,我们利用很短的时间,共同完成第120页的练习“1、2”题。

师:由以上的交流和练习,我们知道了古人名与字的相关原则,知道了古人称名、称字的文化内涵。对于探究选题“第(6)题”的解决也就清楚、轻松了。

下面继续交流

生:我们小组交流的题目是:结合课文中作者的号,谈谈古人是如何取号的?请听我们的陈述: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陆游,号龟堂等。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这些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

3.以封爵、谥号为号。如王安石,谥号文。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等。

生:(第四小组的同学看了看时间,赶紧站了起来)我们小组原来准备交流的题目是:古人的谥号;避讳现象;结合《论语》中称名、称字的现象,谈称名、称字的文化内涵(此题前面老师已经点拨过了)。看来时间不允许了,那么就让我们组的探究成果下课后张贴在“探究栏”里,供同学们参看,欢迎指正。

下面我想谈谈我个人的探究心得,说说我探究的甘苦和收获……

师:不知不觉已到下课的时间了,这节课,我们在享受各个小组交流的古人的姓名字号的文化中度过。下课后,各小组继续整理、充实发言稿,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就本班同学的名、外号、网名等作一探究,想想有什么文化内涵。还可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梳理《三国演义》中的人名字号。然后一同张贴在“探究栏”里。下课!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完成P96有关姓名字号的练习。

Tags: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