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日期:2015-12-22 14:46 阅读:
1课时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教习用分析“平衡与失衡” 的方法解读小说;

2.学习并掌握小说情节题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2学情分析

解读经典小说,从人物形象入手是传统且常用的方法,这有其依据:小说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人物形象乃至深层次的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动力。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人物性格。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可抵达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把握。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思维方式和解读逻辑呢?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小说情节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教习用寻找“失衡点” 的方法解读小说。

4教学过程 4.1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感性认识,引出教学对象。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片小说《最后一课》吗?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沦陷后,小主人公弗朗士所见所闻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充分表现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同学们还记得文中所写的平时上课的情景吗?什么事打破了这平日的宁静呢?(展示PPT1、2)

      小说阅读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从分析小说的背景、人物、事件开始,分析情节通常从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入手。如此分析,往往会使小说的阅读教学陷入俗套之中,在考场上,阅读的时间也显得比较紧张。

        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个新的概念“平衡与失衡”,运用寻找“失衡点”的方法来解读小说。(展示PPT3,并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理性解说,定义概念。

      20世纪西方叙事学认为,“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正如任何语句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个小叙事作品的雏形一样。理论家们的基本共识是:故事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

(展示PPT4)这就是作品的故事语法。

      平衡,其实就是小说中所叙述的主人公平常的生活状态。

      失衡,就是这种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从平衡到失衡,其实就是一种“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可以展现人物性格,可以揭示小说主题。(展示PPT5)

      我们回到都德的《最后一课》:在他们知道以后再也不能学习法语了之后,所有人感到了这最后一堂课的不易,对将要失去的祖国语言的难舍,表现了他们深厚的爱国热情。

      生:平衡——学校里老师与学生平静的学习、生活;

             失衡——再也不能学习法语了;

      刻画人物——爱国之情。(展示PPT6)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今天老师上课的重点就是想教会你们分析小说情节的“失衡点”,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活动3【讲授】初步感知

      1.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先回顾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展示PPT8)

      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将自己装进各种套子里保护起来的人生故事;

      这篇小说中所描绘的常态的生活是什么呢?

      生: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镇上人都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全镇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

      平衡:以别里科夫未代表的镇上人都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那么这种情况,这种所谓的“平衡”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

      生:华连卡姐弟的出现。

      生:华连卡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师唱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甚至在大街上骑自行车,弟弟则画了别里科夫的一幅漫画讽刺他。别里科夫去找华连卡的弟弟理论,被推下楼梯。恰巧这一幕又被华连卡看到了,他又怕又羞,最后一命呜呼了。

      失衡:华连卡姐弟打破了小镇的平静;

      这里的失衡点是什么呢?

      生:原以为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的小镇人民,却在一个星期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故事是一个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平衡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塑造的是一个可笑可恨又可悲的19世纪末的俄国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将他以及小镇人装进套子的,却正是当时的沙皇制度。

      所以我们可以探寻到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生: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展示PPT9)

      2.小说的情节总是波澜起伏的,例如鲁迅的《祝福》。

      (展示PPT10)

      还记得小说的主要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理一下小说的情节(学生、老师一起说,一边点PPT11)。

      情节概述:首先,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为了避免被婆家卖的命运逃到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短工,勤劳能干,安分守己。

      接着在河边洗米时被婆家绑架回去卖给贺老六为妻。

      不久,丧夫失子,被赶出家门又回到鲁镇做工,内心悲痛,精神恍惚。

      之后因为在祝福时被喝令禁止参与,捐门槛渴望巡回尊重和认可而不得。

      最后,祥林嫂流落街头,行乞为生,最终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我们也可以说,她在另一个世界中寻找到别样的平衡。

      在这个情节的平衡与失衡中,我们看到的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追求幸福和安宁,希望得到尊严和认可,可悲的是,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揭示小说的主题:控诉封建礼教对人的伤害!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能不能小结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展示PPT12)

活动4【练习】交流颖悟。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加强文本思路的考查。

       我们试着运用一下老师今天教的寻找“失衡点”的方法,分析一下我们高考文学类文本的考查篇目《古渡头》的写作思路,给时间思考,并请一位同学板书。                     (展示PPT13)

      (展示PPT14、15、16)看到老师所搜集到得三位同学对这篇小说情节的分析,他们都是从传统的角度即划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分析的。从结构上来说,他们对文章的切分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的分析概括,你们认为对于迅速准确地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小说的主题有很大帮助吗?

      比如说,主人公的平常的生活状态?

      生:渡夫每日带人渡河、赚钱。

      小说的主题体现在哪?是“我”的孝顺,着急回家看母亲吗?
      生:渡夫看到“我”想到了他的儿子、孙子,想到了他自己现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努力摆渡赚钱,纵情高歌。
      归纳:人物——渡夫的本性善良,洒脱豪放。
                 主题——社会的动荡不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活动5【作业】实践应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也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命题。
       如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第16题: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展示PPT17)
        可以试着用老师今天教你的方法,寻找平衡:概括主人公平常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开端与发展;寻找失衡:主人公的生活被什么打破了,这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感性认识,引出教学对象。

       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学过的一片小说《最后一课》吗?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沦陷后,小主人公弗朗士所见所闻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充分表现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同学们还记得文中所写的平时上课的情景吗?什么事打破了这平日的宁静呢?(展示PPT1、2)

      小说阅读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从分析小说的背景、人物、事件开始,分析情节通常从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入手。如此分析,往往会使小说的阅读教学陷入俗套之中,在考场上,阅读的时间也显得比较紧张。

        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两个新的概念“平衡与失衡”,运用寻找“失衡点”的方法来解读小说。(展示PPT3,并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理性解说,定义概念。

      20世纪西方叙事学认为,“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正如任何语句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个小叙事作品的雏形一样。理论家们的基本共识是:故事是一个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

(展示PPT4)这就是作品的故事语法。

      平衡,其实就是小说中所叙述的主人公平常的生活状态。

      失衡,就是这种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从平衡到失衡,其实就是一种“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可以展现人物性格,可以揭示小说主题。(展示PPT5)

      我们回到都德的《最后一课》:在他们知道以后再也不能学习法语了之后,所有人感到了这最后一堂课的不易,对将要失去的祖国语言的难舍,表现了他们深厚的爱国热情。

      生:平衡——学校里老师与学生平静的学习、生活;

             失衡——再也不能学习法语了;

      刻画人物——爱国之情。(展示PPT6)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今天老师上课的重点就是想教会你们分析小说情节的“失衡点”,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活动3【讲授】初步感知

      1.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先回顾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展示PPT8)

      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将自己装进各种套子里保护起来的人生故事;

      这篇小说中所描绘的常态的生活是什么呢?

      生: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镇上人都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全镇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

      平衡:以别里科夫未代表的镇上人都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那么这种情况,这种所谓的“平衡”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

      生:华连卡姐弟的出现。

      生:华连卡活泼极了,很爱热闹,老师唱俄罗斯的抒情歌曲,扬声大笑,甚至在大街上骑自行车,弟弟则画了别里科夫的一幅漫画讽刺他。别里科夫去找华连卡的弟弟理论,被推下楼梯。恰巧这一幕又被华连卡看到了,他又怕又羞,最后一命呜呼了。

      失衡:华连卡姐弟打破了小镇的平静;

      这里的失衡点是什么呢?

      生:原以为可以享受解脱的自由的小镇人民,却在一个星期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故事是一个从平衡到失衡再到平衡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塑造的是一个可笑可恨又可悲的19世纪末的俄国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将他以及小镇人装进套子的,却正是当时的沙皇制度。

      所以我们可以探寻到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生: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展示PPT9)

      2.小说的情节总是波澜起伏的,例如鲁迅的《祝福》。

      (展示PPT10)

      还记得小说的主要内容吗?我们一起来理一下小说的情节(学生、老师一起说,一边点PPT11)。

      情节概述:首先,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为了避免被婆家卖的命运逃到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短工,勤劳能干,安分守己。

      接着在河边洗米时被婆家绑架回去卖给贺老六为妻。

      不久,丧夫失子,被赶出家门又回到鲁镇做工,内心悲痛,精神恍惚。

      之后因为在祝福时被喝令禁止参与,捐门槛渴望巡回尊重和认可而不得。

      最后,祥林嫂流落街头,行乞为生,最终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我们也可以说,她在另一个世界中寻找到别样的平衡。

      在这个情节的平衡与失衡中,我们看到的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追求幸福和安宁,希望得到尊严和认可,可悲的是,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揭示小说的主题:控诉封建礼教对人的伤害!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能不能小结一下,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结: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展示PPT12)

活动4【练习】交流颖悟。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加强文本思路的考查。

       我们试着运用一下老师今天教的寻找“失衡点”的方法,分析一下我们高考文学类文本的考查篇目《古渡头》的写作思路,给时间思考,并请一位同学板书。                     (展示PPT13)

      (展示PPT14、15、16)看到老师所搜集到得三位同学对这篇小说情节的分析,他们都是从传统的角度即划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分析的。从结构上来说,他们对文章的切分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的分析概括,你们认为对于迅速准确地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小说的主题有很大帮助吗?

      比如说,主人公的平常的生活状态?

      生:渡夫每日带人渡河、赚钱。

      小说的主题体现在哪?是“我”的孝顺,着急回家看母亲吗?
      生:渡夫看到“我”想到了他的儿子、孙子,想到了他自己现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努力摆渡赚钱,纵情高歌。
      归纳:人物——渡夫的本性善良,洒脱豪放。
                 主题——社会的动荡不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活动5【作业】实践应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也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命题。
       如2013年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第16题: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展示PPT17)
        可以试着用老师今天教你的方法,寻找平衡:概括主人公平常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开端与发展;寻找失衡:主人公的生活被什么打破了,这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Tags: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