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教案)

日期:2015-12-22 14:43 阅读:
1课时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设计目的

1、通过反复阅读《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回,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主题等产生新的感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个性解读文学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归纳探究。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甚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丰富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

2、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学情分析

1、通过反复阅读《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回,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主题等产生新的感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个性解读文学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归纳探究。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阅读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

教学难点:

    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的能力。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一、准备工作

1、全班同学共读《红楼梦》,每两回写一篇读书笔记。

2、从读书笔记里筛选出感悟最深刻的章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布置寒假重读任务。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重读角度,设计研讨项目,组员分头查阅资料。

4、要求组员自选角度,以新的视点来观照人物,从而获得与以前的阅读不同的感受,并将心得体会写成文章。这一环节,可以多人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二、师生共读活动课(由教师主持,事先应布置教室,建议将桌椅安排成圆形,以适合于讨论。)

1、各小组代表提交本组的研讨项目,阐释立项理由,展示主要的研究成果,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

2、各小组所立项目、研究方法或成果不能被其他小组认同的,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

3、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随机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原则方法技巧的点拨。

4、活动结束,教师进行简短评析和小结。

5、活动时间可随学生研究探讨深入程度而定,大约需要60分钟,也可延长至两课时。

活动2【导入】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以宝黛钗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为支点,演绎了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衰败的序曲。鲁迅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到缠绵,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子们看见什么了呢?

活动3【活动】二、名作共读,感受一样的冲击。

     今天,我们再读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管中窥豹,以这回为支点,来撬动这部巅峰之作。

1.分学习小组表达见解,形成共识。(谁能告诉我,这一回写了什么?)

1)情节。本章节剧情完整,写的是众人创建诗社一事。从建社之缘由,到众人取雅号,再到齐作海棠诗,后因建社之日漏了湘云,湘云便补上诗入社,更自愿为东道主,宝钗邀湘云安歇,为她出了邀众人吃螃蟹赏桂花的点子,并且二人拟了十二菊花题。情节完整,描写细致

(海棠诗社有哪些人?迎、探、惜三春,宝黛钗三人,李纨和后来的史湘云)

2)人物。

【探春】探春是最先提议建诗社的人,写了花笺后众人赴约,建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探春不仅好雅趣,而且也十分有能力、号召力。李纨虽早有此意,但并未付诸实际行动,以衬出探春的果断。

【黛玉】①矫情。说起诗社便假意推辞。“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迎春笑道“你不敢谁敢呢?”

②有才情。“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立意新巧,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宝钗】①含蓄浑厚“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②细致,考虑周全,又难得为他人着想。帮湘云做东开社可见其能。

【湘云】豪爽,有趣,有巾帼之风。“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

3)关于诗文的主张 作者借宝钗之手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倒是小家气。诗固然怕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一语中的,纵观千古文章,郊寒岛瘦终难登大雅。

(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三十万“红学家”,一朵白海棠开出了万千种姿态。《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内涵自然是汪洋恣肆。)

4.教师小结

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就解读的多角度性,角度有:情节,人物,主题,语言,艺术,启示等。

(角度虽然这么多,但是真正将一部著作读活,最关键的还是“鲜活”的我们。接下来,我们重返诗社,倾听那不一样的声音。)

活动4【活动】三、名作共赏,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1.重返诗社,自由交流。(3分钟)

2.学生个性解读。

1)诗意即命运。(刘浚哲,桂华泽)
2)吟花即表达自己。(曾炯萌,张瑞轩)
3)咏诗即咏生活。(王怡璐)
4)创作来源生活,深入理解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冯宁静) 
5)黛玉性格的多样性。(刘佳琪,熊佳琪)
6)黛钗二人谁更矫情。(刘佳琪,张若淇)

7)李纨评断公与不公平之争。(罗倩铭,王柯轶)

(虽只一花争艳,但却百家争鸣。你们想不想听听“哀家”的声音呢?)

 

2、老师重读新触动

    这场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的和气背后其实暗流涌动,是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

1)李纨是谁请来的?

       开门见山,不请自来。当众人打算开展活动时,独宝钗一人说“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东道主都不知道的人选,宝钗却知,可见二人早有蹊跷。

2)李纨是怎样当上掌坛的?

      当仁不让,自荐掌坛,担当唯一评委,又安排迎春出题惜春监场。

3)李纨评断标准是什么?公不公平?

       李纨如是评判:“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洗尽胭脂”极言本色自然之美,“冰雪露魂”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借“梨蕊三分白”写其白得纯净而鲜艳,“梅花”表现其孤高傲世。黛玉笔下的白海棠清高超脱,空灵飘逸。风格只有迥异,何来高低?要看,黛玉之风流别致,宝钗之含蓄浑厚到底谁达到的境界更高而已。

其次,李纨认为宝钗的诗是有“身份”的。“身份”是什么?黛玉的诗有才气,仙气,更有傲气。而宝钗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李纨看重这个身份,因为它符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审美要求,也指王夫人已经以金玉良缘的方式暗中认可的身份,或者说未来贾府少奶奶、贾宝玉儿媳妇的身份。以德评才,我认为不公平。

       再次,看众人反响。薛宝钗的诗写出来,虽然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但是林黛玉的诗写出来的轰动程度是远远超过薛宝钗的。先是贾宝玉忘情的叫好(贾宝玉叫好不惟因爱着林黛玉,而是林黛玉确实写得好),接着是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公道自在人心,所以李纨最后也是匆匆生硬收场。

补充:          

                          其二(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其四(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谚语说“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质”。要想揭开公与不公的谜底,我们还真有翻翻往事,看看后来。)

4)李纨为何力排众议推宝钗?

     ①气息相通,都是极冷的人。宝钗听闻金钏投井自杀的淡然,李纨坐视巧姐被卖的漠然。

     ②宝钗是李纨选定报复王熙凤的最佳人选。李纨因丈夫贾珠之死不得不退居二线,把权力让给王熙凤;李纨对于王熙凤的掌权是心有不甘的;李纨从心底里又看不惯王熙凤的嚣张和乱权;李纨已经被“定位”了,只能寡居以教养儿子贾兰,这就是贾府给她的空间,不可更改;于是,在唯一可以取代王熙凤的贾宝玉的妻子人选问题上,李纨终于找到了可以“复仇”的机会,那就是力挺薛宝钗取代王熙凤(李纨贾兰坐视巧姐被拐卖而沉默就是一种报复);假设薛宝钗当政,以她的周全,肯定可以更多的关照李纨、贾兰母子,而不似现在这般王熙凤式的“嘴甜心苦”般的冷漠,居然家宴连贾兰都忘记叫,非得贾政过问才行。

      于是,我以为,八十回以后,真正帮着王夫人出主意、支持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的,其实不是王熙凤,而是李纨。这也是后来李纨得以在贾府事败被抄后依然可以培养贾兰成才的重要原因,也就在同时,李纨也就扳倒了王熙凤。因为她由此而得到了王夫人的眷顾。

       而王熙凤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不会希望处处比自己强而又热心事务的薛宝钗来当贾宝玉的妻子从而取代自己的。而且那时候,王熙凤早已经东窗事发,面对着贾琏的指责和王夫人的不满,那里还有资格参与这样的事呢?

 

3.他者视角

       脂砚斋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看他讽刺林宝二人。(宝钗诗)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黛玉诗)

       网友荒园主人评:咏海棠诗是这里主人公的自比自喻、自赏自咏、自唱自叹,白海棠在他们各人的笔下,成了各人自己的写照,是他们才思情怀淋漓尽致的自我展露;是他们精神灵魂至高无上的自我关照。

 

4.教师小结

    阅读主体的个性决定解读的个性,身份、年龄、学识、职业、生活环境、经历等影响解读角度。

活动5【讲授】四、探究小结

1.个性解读现象的原因

      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阅读主体的个性。

2.对待个性解读的态度

      包容(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

3.个性解读的原则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做一个有温度的热情读者,有高度的智慧读者,有深度的冷静读者。

活动6【活动】五、课外延伸:个性探究(举全组之力)

1)巧姐究竟被谁卖?

2)宝玉该不该出家?

3)探春究竟嫁往何方?

4)个性化阅读之我见

5) 经典作品何以不朽

6)尊重原意与创新阅读  

活动7【讲授】六、课堂总结

名著是海,我要激起浪花朵朵。把名著读活,把语文学活,让生活更精彩。

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基于师生共读的语文活动课,课堂的内容预设少生成多,不可预演不可复制。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求老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再读名著,参阅他人阅读体验,仔细研究教材体系里对“个性化解读”的要求,组织学生共读,批阅学生读后感并从中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课堂上把话语权给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一堂课下来,首先感觉是备课量大,其次是对课堂的可控性感到有压力。比如课堂上张媛媛同学站在了全部书章节结构和37回所处位置的角度来解读,出乎我的意料,这说明学生想得比老师更深;再如学生还联系了实际生活中的“婆媳关系”来解读人物关系,可见文学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当然,这样的课堂上有激烈的争辩,有思想的交锋,但最后殊途同归,学会了个性解读文学作品。我打算下一次师生共读课换一种方式进行,采用学术报告会形式,分学习小组提交课题,然后答辩。语文的核心是阅读,带领学生阅读,交流经验体会,是最幸福的事。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

一、准备工作

1、全班同学共读《红楼梦》,每两回写一篇读书笔记。

2、从读书笔记里筛选出感悟最深刻的章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布置寒假重读任务。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重读角度,设计研讨项目,组员分头查阅资料。

4、要求组员自选角度,以新的视点来观照人物,从而获得与以前的阅读不同的感受,并将心得体会写成文章。这一环节,可以多人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二、师生共读活动课(由教师主持,事先应布置教室,建议将桌椅安排成圆形,以适合于讨论。)

1、各小组代表提交本组的研讨项目,阐释立项理由,展示主要的研究成果,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

2、各小组所立项目、研究方法或成果不能被其他小组认同的,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

3、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随机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原则方法技巧的点拨。

4、活动结束,教师进行简短评析和小结。

5、活动时间可随学生研究探讨深入程度而定,大约需要60分钟,也可延长至两课时。

活动2【导入】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以宝黛钗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为支点,演绎了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衰败的序曲。鲁迅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到缠绵,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子们看见什么了呢?

活动3【活动】二、名作共读,感受一样的冲击。

     今天,我们再读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管中窥豹,以这回为支点,来撬动这部巅峰之作。

1.分学习小组表达见解,形成共识。(谁能告诉我,这一回写了什么?)

1)情节。本章节剧情完整,写的是众人创建诗社一事。从建社之缘由,到众人取雅号,再到齐作海棠诗,后因建社之日漏了湘云,湘云便补上诗入社,更自愿为东道主,宝钗邀湘云安歇,为她出了邀众人吃螃蟹赏桂花的点子,并且二人拟了十二菊花题。情节完整,描写细致

(海棠诗社有哪些人?迎、探、惜三春,宝黛钗三人,李纨和后来的史湘云)

2)人物。

【探春】探春是最先提议建诗社的人,写了花笺后众人赴约,建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探春不仅好雅趣,而且也十分有能力、号召力。李纨虽早有此意,但并未付诸实际行动,以衬出探春的果断。

【黛玉】①矫情。说起诗社便假意推辞。“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迎春笑道“你不敢谁敢呢?”

②有才情。“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立意新巧,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宝钗】①含蓄浑厚“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②细致,考虑周全,又难得为他人着想。帮湘云做东开社可见其能。

【湘云】豪爽,有趣,有巾帼之风。“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

3)关于诗文的主张 作者借宝钗之手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倒是小家气。诗固然怕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一语中的,纵观千古文章,郊寒岛瘦终难登大雅。

(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三十万“红学家”,一朵白海棠开出了万千种姿态。《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内涵自然是汪洋恣肆。)

4.教师小结

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就解读的多角度性,角度有:情节,人物,主题,语言,艺术,启示等。

(角度虽然这么多,但是真正将一部著作读活,最关键的还是“鲜活”的我们。接下来,我们重返诗社,倾听那不一样的声音。)

活动4【活动】三、名作共赏,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1.重返诗社,自由交流。(3分钟)

2.学生个性解读。

1)诗意即命运。(刘浚哲,桂华泽)
2)吟花即表达自己。(曾炯萌,张瑞轩)
3)咏诗即咏生活。(王怡璐)
4)创作来源生活,深入理解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冯宁静) 
5)黛玉性格的多样性。(刘佳琪,熊佳琪)
6)黛钗二人谁更矫情。(刘佳琪,张若淇)

7)李纨评断公与不公平之争。(罗倩铭,王柯轶)

(虽只一花争艳,但却百家争鸣。你们想不想听听“哀家”的声音呢?)

 

2、老师重读新触动

    这场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的和气背后其实暗流涌动,是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

1)李纨是谁请来的?

       开门见山,不请自来。当众人打算开展活动时,独宝钗一人说“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东道主都不知道的人选,宝钗却知,可见二人早有蹊跷。

2)李纨是怎样当上掌坛的?

      当仁不让,自荐掌坛,担当唯一评委,又安排迎春出题惜春监场。

3)李纨评断标准是什么?公不公平?

       李纨如是评判:“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洗尽胭脂”极言本色自然之美,“冰雪露魂”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借“梨蕊三分白”写其白得纯净而鲜艳,“梅花”表现其孤高傲世。黛玉笔下的白海棠清高超脱,空灵飘逸。风格只有迥异,何来高低?要看,黛玉之风流别致,宝钗之含蓄浑厚到底谁达到的境界更高而已。

其次,李纨认为宝钗的诗是有“身份”的。“身份”是什么?黛玉的诗有才气,仙气,更有傲气。而宝钗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李纨看重这个身份,因为它符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审美要求,也指王夫人已经以金玉良缘的方式暗中认可的身份,或者说未来贾府少奶奶、贾宝玉儿媳妇的身份。以德评才,我认为不公平。

       再次,看众人反响。薛宝钗的诗写出来,虽然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但是林黛玉的诗写出来的轰动程度是远远超过薛宝钗的。先是贾宝玉忘情的叫好(贾宝玉叫好不惟因爱着林黛玉,而是林黛玉确实写得好),接着是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公道自在人心,所以李纨最后也是匆匆生硬收场。

补充:          

                          其二(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其四(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谚语说“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质”。要想揭开公与不公的谜底,我们还真有翻翻往事,看看后来。)

4)李纨为何力排众议推宝钗?

     ①气息相通,都是极冷的人。宝钗听闻金钏投井自杀的淡然,李纨坐视巧姐被卖的漠然。

     ②宝钗是李纨选定报复王熙凤的最佳人选。李纨因丈夫贾珠之死不得不退居二线,把权力让给王熙凤;李纨对于王熙凤的掌权是心有不甘的;李纨从心底里又看不惯王熙凤的嚣张和乱权;李纨已经被“定位”了,只能寡居以教养儿子贾兰,这就是贾府给她的空间,不可更改;于是,在唯一可以取代王熙凤的贾宝玉的妻子人选问题上,李纨终于找到了可以“复仇”的机会,那就是力挺薛宝钗取代王熙凤(李纨贾兰坐视巧姐被拐卖而沉默就是一种报复);假设薛宝钗当政,以她的周全,肯定可以更多的关照李纨、贾兰母子,而不似现在这般王熙凤式的“嘴甜心苦”般的冷漠,居然家宴连贾兰都忘记叫,非得贾政过问才行。

      于是,我以为,八十回以后,真正帮着王夫人出主意、支持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的,其实不是王熙凤,而是李纨。这也是后来李纨得以在贾府事败被抄后依然可以培养贾兰成才的重要原因,也就在同时,李纨也就扳倒了王熙凤。因为她由此而得到了王夫人的眷顾。

       而王熙凤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不会希望处处比自己强而又热心事务的薛宝钗来当贾宝玉的妻子从而取代自己的。而且那时候,王熙凤早已经东窗事发,面对着贾琏的指责和王夫人的不满,那里还有资格参与这样的事呢?

 

3.他者视角

       脂砚斋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看他讽刺林宝二人。(宝钗诗)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黛玉诗)

       网友荒园主人评:咏海棠诗是这里主人公的自比自喻、自赏自咏、自唱自叹,白海棠在他们各人的笔下,成了各人自己的写照,是他们才思情怀淋漓尽致的自我展露;是他们精神灵魂至高无上的自我关照。

 

4.教师小结

    阅读主体的个性决定解读的个性,身份、年龄、学识、职业、生活环境、经历等影响解读角度。

活动5【讲授】四、探究小结

1.个性解读现象的原因

      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阅读主体的个性。

2.对待个性解读的态度

      包容(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

3.个性解读的原则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做一个有温度的热情读者,有高度的智慧读者,有深度的冷静读者。

活动6【活动】五、课外延伸:个性探究(举全组之力)

1)巧姐究竟被谁卖?

2)宝玉该不该出家?

3)探春究竟嫁往何方?

4)个性化阅读之我见

5) 经典作品何以不朽

6)尊重原意与创新阅读  

活动7【讲授】六、课堂总结

名著是海,我要激起浪花朵朵。把名著读活,把语文学活,让生活更精彩。

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基于师生共读的语文活动课,课堂的内容预设少生成多,不可预演不可复制。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求老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再读名著,参阅他人阅读体验,仔细研究教材体系里对“个性化解读”的要求,组织学生共读,批阅学生读后感并从中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课堂上把话语权给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一堂课下来,首先感觉是备课量大,其次是对课堂的可控性感到有压力。比如课堂上张媛媛同学站在了全部书章节结构和37回所处位置的角度来解读,出乎我的意料,这说明学生想得比老师更深;再如学生还联系了实际生活中的“婆媳关系”来解读人物关系,可见文学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当然,这样的课堂上有激烈的争辩,有思想的交锋,但最后殊途同归,学会了个性解读文学作品。我打算下一次师生共读课换一种方式进行,采用学术报告会形式,分学习小组提交课题,然后答辩。语文的核心是阅读,带领学生阅读,交流经验体会,是最幸福的事。

Tags: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