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修辞无处不在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日期:2015-12-21 14:07 阅读:
1课时

修辞无处不在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掌握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能够辨析不同手法,并能熟练运用。

2学情分析

      修辞知识是高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中以及作文写作中,均要用到。而我所教学的两个班,仍有不少同学无法抓住各修辞的特征进行有效辨析,且不能熟练应用。所以,本节课对修辞相关的知识作较为系统的梳理。

3重点难点

1、各修辞手法特征的理解。

2、相似修辞手法的辨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入

提问:高中阶段,我们接触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活动2【讲授】常见修辞手法

1、 比喻(即“打比方”)

用一种事物或道理去比另一种事物或道理。

例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例2:

西沉的落日像 一只金色的圆盘。(明喻)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暗喻)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借喻)

2、比拟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

(1)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2)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3)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3)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运用原则:比拟的表达效果主要是赋予感情,因此使用比拟特别要注意感情真切自然,用语和谐,既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与人或事物的情况相协调。

判断下列比拟是否恰当:

(1)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子宏儿。

(2)禾苗见了它让路,花儿见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弯腰,小树见了它招手。

(3)禾苗见了它弯腰,花儿见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让路,小树见了它招手。

强调:用比喻、拟人,可以使干瘪的句子生动形象起来。

3、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例: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4、反问:

即反诘或激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注意: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例: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例: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5、设问:

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明确: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语:

例:你这件衣服真的很好看!

你这次考得真好!

夸张:

 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强调: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合理地夸大“脚下的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就不合理。

(2)夸张要明确、显露,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分不清是事实还是夸张。如“劳动三十天,胜过六十天”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的特征。在文学体裁中运用夸张会取得很大的艺术效果;而在科技说明文、说理性的文章中就一般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活动3【作业】学以致用

完成《高中语文学习辞典》中修辞章节的作业

修辞无处不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修辞无处不在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入

提问:高中阶段,我们接触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活动2【讲授】常见修辞手法

1、 比喻(即“打比方”)

用一种事物或道理去比另一种事物或道理。

例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例2:

西沉的落日像 一只金色的圆盘。(明喻)

青春是盛开的鲜花。(暗喻)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借喻)

2、比拟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例:

(1)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2)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3)他赶忙竖起耳朵听讲。

(3)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运用原则:比拟的表达效果主要是赋予感情,因此使用比拟特别要注意感情真切自然,用语和谐,既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与人或事物的情况相协调。

判断下列比拟是否恰当:

(1)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子宏儿。

(2)禾苗见了它让路,花儿见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弯腰,小树见了它招手。

(3)禾苗见了它弯腰,花儿见了它点头,云儿见了它让路,小树见了它招手。

强调:用比喻、拟人,可以使干瘪的句子生动形象起来。

3、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例: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4、反问:

即反诘或激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注意: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例: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例: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5、设问:

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例: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明确: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语:

例:你这件衣服真的很好看!

你这次考得真好!

夸张:

 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强调: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合理地夸大“脚下的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就不合理。

(2)夸张要明确、显露,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分不清是事实还是夸张。如“劳动三十天,胜过六十天”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的特征。在文学体裁中运用夸张会取得很大的艺术效果;而在科技说明文、说理性的文章中就一般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活动3【作业】学以致用

完成《高中语文学习辞典》中修辞章节的作业

Tags:修辞,无处不在,教学设计,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