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语》优秀教案案例

日期:2015-12-18 08:46 阅读:
1课时

《论语》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联系现实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2学情分析

对于《论语》这部书,学生都知道,而对于《论语》中的内容,学生知之甚少。知道这是一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书,但是没有兴趣读下去。本课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3重点难点

联系现实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复旦投毒案——黄洋生命的最后十五天。

活动2【活动】概括新闻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视频的内容。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某投毒去世

活动3【讲授】事件发生的原因

视频中的林某仅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活动4【活动】新闻评论

林某仅仅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室友关系不和,就采取投毒的方式置室友于死地,对这件事,同学们有什么看法?请就这件事,发表一段150字左右的短评。

评论角度参考:

1、林某的角度。

2、黄洋的角度

——远怨。

3、教育缺失,造成道德滑坡

(1)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

    ( 3)社会环境影响,带来不良后果

 

活动5【讲授】总结过渡

是呀,被投毒的黄洋令人痛心,他的生命过早逝去,他的父母失去可以依靠的儿子,他们的人生进入了黑暗的隧道之中。

而投毒的林某同样令人痛心,他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他的父母也将失去可以依靠的儿子,他们的人生也进入了黑暗的隧道之中。

这一切源于教育的缺失,我们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们不能自我调节心理,也不能化解人际矛盾,林某毒杀黄某的悲剧已经发生,不可挽回,令人忧虑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我们这些青年人中,还有多少人被流放到了心理孤岛上,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父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老师重于教授知识无暇心理辅导,情荒义疏的社会加重了人际隔膜,虚拟空间的壮大稀释了现实交往,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青少年阳光心态和交际能力的生成。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今天讲这件事的重点:推荐《论语》这部书。

活动6【讲授】《论语》对我们人生的意义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的书。读懂《论语》会做人,做人的道理,《论语》悟得最透彻,做人的智慧,《论语》讲得最高明,在《论语》中可以找到做一个成功而快乐的人的秘诀。

对于像林某黄洋之间纷争、恩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最高明的处理方法;

幻灯: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十五》(15.1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十五》(15.2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十五》

孔子说:“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当然,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能够“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这样一来,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才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黄洋遭室友投毒,终是没有远怨的缘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十五》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 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这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问题在于,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公冶长》说过:“‘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还是可以的吧!

林某受到法律的严惩,他的父母也将失去可以依靠的儿子,终是因为他没有做到恕的缘故。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但是,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不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孔子为什么不赞成以德报怨呢?因为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的人德行不够,坏到底了,无论你怎么感化,那也是徒劳的事情。

黄洋或许是招致了林某的怨恨,那林某对黄洋投毒是以直抱怨吗?

不是,是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拳,我无论如何也要踢你一脚。还不是踢你一脚,是捅你一刀。

总之,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首先要远怨,有了怨要宽恕,但也不能无原则的宽恕,要以直报怨,切不可以怨报怨。假如黄洋没有招致了林某的怨恨,那林某也不存在对黄洋投毒了。假如林某没有对黄洋投毒,那黄洋年老的父母就有一个坚实的肩膀可以依靠,林某年老的父母也有一个坚实的肩膀可以依靠,然而假如不存在。

所以,读《论语》吧,《论语》会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活动7【作业】作业

读《论语》

《论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论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复旦投毒案——黄洋生命的最后十五天。

活动2【活动】概括新闻内容

用一句话概括视频的内容。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某投毒去世

活动3【讲授】事件发生的原因

视频中的林某仅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活动4【活动】新闻评论

林某仅仅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室友关系不和,就采取投毒的方式置室友于死地,对这件事,同学们有什么看法?请就这件事,发表一段150字左右的短评。

评论角度参考:

1、林某的角度。

2、黄洋的角度

——远怨。

3、教育缺失,造成道德滑坡

(1)学校教育

     (2)家庭教育:

    ( 3)社会环境影响,带来不良后果

 

活动5【讲授】总结过渡

是呀,被投毒的黄洋令人痛心,他的生命过早逝去,他的父母失去可以依靠的儿子,他们的人生进入了黑暗的隧道之中。

而投毒的林某同样令人痛心,他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他的父母也将失去可以依靠的儿子,他们的人生也进入了黑暗的隧道之中。

这一切源于教育的缺失,我们培养出来的高材生们不能自我调节心理,也不能化解人际矛盾,林某毒杀黄某的悲剧已经发生,不可挽回,令人忧虑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我们这些青年人中,还有多少人被流放到了心理孤岛上,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父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老师重于教授知识无暇心理辅导,情荒义疏的社会加重了人际隔膜,虚拟空间的壮大稀释了现实交往,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青少年阳光心态和交际能力的生成。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今天讲这件事的重点:推荐《论语》这部书。

活动6【讲授】《论语》对我们人生的意义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和做事的书。读懂《论语》会做人,做人的道理,《论语》悟得最透彻,做人的智慧,《论语》讲得最高明,在《论语》中可以找到做一个成功而快乐的人的秘诀。

对于像林某黄洋之间纷争、恩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最高明的处理方法;

幻灯: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十五》(15.15)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十五》(15.2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十五》

孔子说:“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

凡事多作自我批评当然,要真正做到是非常难的。能够“躬自厚”的人是很少的,往往倒是“厚”责于人。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推给别人。这样一来,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

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才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黄洋遭室友投毒,终是没有远怨的缘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十五》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 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心。这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问题在于,一般人恰好是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巴不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不那么愿意与别人分享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公冶长》说过:“‘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还是可以的吧!

林某受到法律的严惩,他的父母也将失去可以依靠的儿子,终是因为他没有做到恕的缘故。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但是,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不可一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孔子为什么不赞成以德报怨呢?因为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有的人德行不够,坏到底了,无论你怎么感化,那也是徒劳的事情。

黄洋或许是招致了林某的怨恨,那林某对黄洋投毒是以直抱怨吗?

不是,是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拳,我无论如何也要踢你一脚。还不是踢你一脚,是捅你一刀。

总之,孔子在《论语》中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首先要远怨,有了怨要宽恕,但也不能无原则的宽恕,要以直报怨,切不可以怨报怨。假如黄洋没有招致了林某的怨恨,那林某也不存在对黄洋投毒了。假如林某没有对黄洋投毒,那黄洋年老的父母就有一个坚实的肩膀可以依靠,林某年老的父母也有一个坚实的肩膀可以依靠,然而假如不存在。

所以,读《论语》吧,《论语》会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活动7【作业】作业

读《论语》

Tags:论语,优秀,教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