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语》课件配套优秀

日期:2015-12-18 08:43 阅读:
1课时

《论语》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了解《论语》中“君子”的含义以及成为君子的条件。

2学情分析

《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109次之多,可是它的含义和现在的意义又有不同,学生在读《论语》的时候,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3重点难点

掌握“君子”的品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据杨伯俊统计,“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论语》以“君子”始,以“君

子”终,可见其重要地位。孔子通过自己的陈述或应答弟子之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个

君子应具有的品格。在继承前人“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概念,而其所谓的“仁”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出一批懂礼、求仁的君子。然后再借助君子的治理,使社会走向“近者悦,远者来”清平、安定的地步,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和谐社会。

活动2【讲授】君子的含义

“君子”,从字面上看即是“君之子”,最先是对男子的敬称与美称。“君子”最初的含义带有一种模糊性、隐约性。在我看来,“君子”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流行叫法,是对男子一般普遍性的称谓。在人云亦云的流传中,人们习惯性地借助它来称呼一些人,只不过后来成了某些人的特定称谓。早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便常被人使用。春秋时,统治阶级称为君子,老百姓称为小人,最初并无道德高下的判断因素。对于“君子”的不同身份,可以从《诗经》中略窥其端倪。《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里的“君子”指未婚男子,也可看作女子的情人或丈夫。“陟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此中“君子”意与上同。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君子”是一种爱称,因而具有一定的褒义性。而“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中的则指有位者。 

《论语》中的“君子”大致可分为有德者和有位者,有时兼有二义。孔子着重讲有德

者,而有一个前提是有德者应有位,这样才符合孔子的仁化思想,符合其理想追求。

(一)、君子的含义

《论语》对君子的论述,有几点可以看作是对“君子”正面解释,这些解释回答了“君

子是什么”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就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只有做到“修己以敬”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修己”,便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严以律己。“敬”就是要做到严肃,认真,要诚其心,尽其恭。“修己以敬”是对君子的最低要求,是成为君子的基本条件。这里的“君子”是对有德者而言的,一个人成为了君子之后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做到“安人”

、“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实是孔子的最高追求,虽尧舜其犹不能,但作为一个君子是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论语》对“君子”的另一个解释便是要做到文质彬彬。其言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文质并茂的,若仅持其一端,便算不得君子了。“文”指文采,是一种外在表现;“质”是质朴,指未经人工加工、修饰过的。孔子在这里把文质并论,并将二者水乳交融于君子一身,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君子形象。文与质的完美搭配就是达到“彬彬”的境界。所谓“彬彬”,即“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而补不足,至于成德,不期然而然矣。”一个人做到了文质适均之貌时,便可称为君子了。可见“文质彬彬”也是作为君子的基础。而君子之质,并非仅体现在质朴,不饰雕琢上,其基本特征是“义”,是一种内在的表现。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把“义”作为君子的本质,而所谓的义就是要以礼行之,以逊出之,以信成之。

 “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何为“义”呢?“义”在《论语》中有两种含义,一

是指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二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标准,通过此标准来调整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其实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以礼行之”,这里已包含了一定的道德基准。

“义”要求一个人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范,而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做到得当适中了,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君子之质了。君子之于天下,惟义与之比也。可见“义”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求君子无论身处何方,都要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至于何为“礼”,后文将加以阐释。作为君子的基本条件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修己以敬”,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此

可谓知礼。二是要“文质彬彬”,不仅要知礼,还要行礼,让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礼的规

范。有了以上两点,才能称得上君子。

活动3【活动】“君子”的品质

《论语》关于君子德行、品格之言甚多,从中得出君子的品质大概有以下几种。

其一,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关于此类言论,孔子多次提及。他反对“佞”、“巧言”,欣赏“木讷”,君子“欲讷于言”是孔子的一贯主张。《论语》全书所贯穿着的便是行为优

于语言的观点,在孔子看来首先是行为、活动。孔子之所以欣赏君子的木讷反对“佞”,用其话说大概是因为“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仁”吧。这里并非强调木讷有何好处,主

要是相对于“佞”而言的。儒学的关键在于强调行动优于言语,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

方可从之。

其二,君子有信。

君子言讷的另一方面体现着君子有信的品格。“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言过其实,久而久之,则失信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为一个君子,虽然要少言、慎言,但并不代表言。其“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不失君子的风范。“信”是孔子所谓“仁”是一个方面,其“恭、宽、信、敏、慧”即是仁也。只有诚实守信才可能得到任用,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主张。君子有信,是其修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品质。

其三,君子好学。

学,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如何修身做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的规范。孔子以自身为例,强调君子应志于学。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不可休息的,唯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才可以让自己成为君子。学的方法不仅是要刻苦,还要学会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故而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

其四,君子知命。

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就是说君子应懂得命运,否则便没法做君子。“命也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是人所不能控制和预测的,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孟子也曾感叹道:“莫知致而至者,命也。”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因其不可预测性及偶然性,才会有对“命”的感慨。君子知命,就是君子应了解并适应这种偶然性,不盲目顺从。“圣人之于命,安之矣,实不以命为准,而以义为准。”故而,君子知命,行其义则安于命矣。

活动4【活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身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君子有德,小人无德;二是君子有位,小人无位。这两方面的差异,在《论语》中都有所论断,以前者为重。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有德之人,心性向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是内在的“仁”,故而君子成人之美。德,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德行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个人接物处事的方法与态度。小人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其德行自然显现。在处事方面的一个更深刻的表现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此把君子小人分析的极为透彻,有德之人遇到困难会设法自己解决,以免讨扰他人,小人却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反成了旁观之人。这样二者的情操便显而易见的区分出来了。而君子与小人的最根本的区别,我认为体现在“义”与“利”上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对于君子小人的区分,是想通过君子来教化小人的。其所谓君子义与之比,目的

就是想以君子之义教化小人。小人虽喻于利,但并非不可教化之徒。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会跟随着君子的脚步有所改变,不仅如此,小人亦可教化为君子。“唯小人喻于利也,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于小人为利。君子能孚于小人,而后小人乃化于君子。小人利而后可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其实君子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小人,所谓“修己以安百姓”也。由此可见,孔子并非轻小人,其所希望的是人人为君子,人人能知礼行义。由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以得知,

君子实则是义的化身,

以上章节所言君子各种品性,实以义为质。义体现着礼,礼又归于仁,故而君子形象代表着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的主要思想便体现在“仁”、“礼”上,而此思想又具体地通过“君子”这一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论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论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据杨伯俊统计,“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论语》以“君子”始,以“君

子”终,可见其重要地位。孔子通过自己的陈述或应答弟子之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个

君子应具有的品格。在继承前人“礼”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概念,而其所谓的“仁”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出一批懂礼、求仁的君子。然后再借助君子的治理,使社会走向“近者悦,远者来”清平、安定的地步,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和谐社会。

活动2【讲授】君子的含义

“君子”,从字面上看即是“君之子”,最先是对男子的敬称与美称。“君子”最初的含义带有一种模糊性、隐约性。在我看来,“君子”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种流行叫法,是对男子一般普遍性的称谓。在人云亦云的流传中,人们习惯性地借助它来称呼一些人,只不过后来成了某些人的特定称谓。早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便常被人使用。春秋时,统治阶级称为君子,老百姓称为小人,最初并无道德高下的判断因素。对于“君子”的不同身份,可以从《诗经》中略窥其端倪。《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这里的“君子”指未婚男子,也可看作女子的情人或丈夫。“陟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此中“君子”意与上同。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君子”是一种爱称,因而具有一定的褒义性。而“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中的则指有位者。 

《论语》中的“君子”大致可分为有德者和有位者,有时兼有二义。孔子着重讲有德

者,而有一个前提是有德者应有位,这样才符合孔子的仁化思想,符合其理想追求。

(一)、君子的含义

《论语》对君子的论述,有几点可以看作是对“君子”正面解释,这些解释回答了“君

子是什么”的问题,从另一方面说就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只有做到“修己以敬”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修己”,便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要严以律己。“敬”就是要做到严肃,认真,要诚其心,尽其恭。“修己以敬”是对君子的最低要求,是成为君子的基本条件。这里的“君子”是对有德者而言的,一个人成为了君子之后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做到“安人”

、“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实是孔子的最高追求,虽尧舜其犹不能,但作为一个君子是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论语》对“君子”的另一个解释便是要做到文质彬彬。其言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孔子看来,君子应是文质并茂的,若仅持其一端,便算不得君子了。“文”指文采,是一种外在表现;“质”是质朴,指未经人工加工、修饰过的。孔子在这里把文质并论,并将二者水乳交融于君子一身,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君子形象。文与质的完美搭配就是达到“彬彬”的境界。所谓“彬彬”,即“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而补不足,至于成德,不期然而然矣。”一个人做到了文质适均之貌时,便可称为君子了。可见“文质彬彬”也是作为君子的基础。而君子之质,并非仅体现在质朴,不饰雕琢上,其基本特征是“义”,是一种内在的表现。

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把“义”作为君子的本质,而所谓的义就是要以礼行之,以逊出之,以信成之。

 “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何为“义”呢?“义”在《论语》中有两种含义,一

是指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二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标准,通过此标准来调整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其实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以礼行之”,这里已包含了一定的道德基准。

“义”要求一个人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范,而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做到得当适中了,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君子之质了。君子之于天下,惟义与之比也。可见“义”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求君子无论身处何方,都要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至于何为“礼”,后文将加以阐释。作为君子的基本条件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修己以敬”,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此

可谓知礼。二是要“文质彬彬”,不仅要知礼,还要行礼,让自己的行为始终符合礼的规

范。有了以上两点,才能称得上君子。

活动3【活动】“君子”的品质

《论语》关于君子德行、品格之言甚多,从中得出君子的品质大概有以下几种。

其一,君子应讷于言而敏于行。关于此类言论,孔子多次提及。他反对“佞”、“巧言”,欣赏“木讷”,君子“欲讷于言”是孔子的一贯主张。《论语》全书所贯穿着的便是行为优

于语言的观点,在孔子看来首先是行为、活动。孔子之所以欣赏君子的木讷反对“佞”,用其话说大概是因为“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仁”吧。这里并非强调木讷有何好处,主

要是相对于“佞”而言的。儒学的关键在于强调行动优于言语,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

方可从之。

其二,君子有信。

君子言讷的另一方面体现着君子有信的品格。“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言过其实,久而久之,则失信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为一个君子,虽然要少言、慎言,但并不代表言。其“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不失君子的风范。“信”是孔子所谓“仁”是一个方面,其“恭、宽、信、敏、慧”即是仁也。只有诚实守信才可能得到任用,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主张。君子有信,是其修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品质。

其三,君子好学。

学,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如何修身做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子的规范。孔子以自身为例,强调君子应志于学。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不可休息的,唯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才可以让自己成为君子。学的方法不仅是要刻苦,还要学会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故而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

其四,君子知命。

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就是说君子应懂得命运,否则便没法做君子。“命也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是人所不能控制和预测的,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孟子也曾感叹道:“莫知致而至者,命也。”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因其不可预测性及偶然性,才会有对“命”的感慨。君子知命,就是君子应了解并适应这种偶然性,不盲目顺从。“圣人之于命,安之矣,实不以命为准,而以义为准。”故而,君子知命,行其义则安于命矣。

活动4【活动】“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身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君子有德,小人无德;二是君子有位,小人无位。这两方面的差异,在《论语》中都有所论断,以前者为重。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有德之人,心性向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就是内在的“仁”,故而君子成人之美。德,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德行方面,也可以看作是个人接物处事的方法与态度。小人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其德行自然显现。在处事方面的一个更深刻的表现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此把君子小人分析的极为透彻,有德之人遇到困难会设法自己解决,以免讨扰他人,小人却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反成了旁观之人。这样二者的情操便显而易见的区分出来了。而君子与小人的最根本的区别,我认为体现在“义”与“利”上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对于君子小人的区分,是想通过君子来教化小人的。其所谓君子义与之比,目的

就是想以君子之义教化小人。小人虽喻于利,但并非不可教化之徒。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草。草上之风,必偃。”小人会跟随着君子的脚步有所改变,不仅如此,小人亦可教化为君子。“唯小人喻于利也,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于小人为利。君子能孚于小人,而后小人乃化于君子。小人利而后可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其实君子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小人,所谓“修己以安百姓”也。由此可见,孔子并非轻小人,其所希望的是人人为君子,人人能知礼行义。由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以得知,

君子实则是义的化身,

以上章节所言君子各种品性,实以义为质。义体现着礼,礼又归于仁,故而君子形象代表着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读《论语》,不难发现,孔子的主要思想便体现在“仁”、“礼”上,而此思想又具体地通过“君子”这一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唐利忠评论教学目标
  • 优点:

    切入点小,对学生了解论语有一定的帮助。

  • 缺点:

Tags:论语,课件,配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