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语》优秀教案设计

日期:2015-12-18 08:40 阅读:
1课时

《论语》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 
    2、了解孔子身世、经历、思想及影响。

3、了解学生对《论语》一书思想在当下有怎样的看法和主张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有关背景资料 
2、通过幻灯、视频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2教学设想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学生会有一定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故本课通过多种形式,如图片、视频等方式, 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与《论语》,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了解学生对《论语》一书思想在当下有怎样的看法和主张

3、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准备

观看视频:蔡志忠动画五子说之孔子说01 理想视频教程_视频在线观看 - 56.com http://www.56.com/u68/v_NjI2NDU5Mzc.html

活动2【导入】一、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诺贝尔获得者集会时的宣言

活动3【讲授】二、孔子生平

1、孔子(前551--前479):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问:孔子名丘,字仲尼,“仲”什么意思?为何叫“仲尼”?

2、追求礼乐的一生(分四个阶段):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整理典籍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名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移居阙里,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但因晏婴阻挠而未被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保全了国格,使齐侯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提问:“堕三都”中的“堕”与《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的“隳”通假,所以怎么读?什么意思?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国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活动4【讲授】三、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恭敬、谦逊、忠信、勤勉、包容等一切美德,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国君“德治”,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应“节用而爱人”

3、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活动5【讲授】四、孔子突出贡献: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化,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人”“成人”指有仁德,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3、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喻、诲、言、教 

4、教育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提问:什么是“四书五经”? “六经”都有哪些?

活动6【讲授】五、《论语》:

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篇名:《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

3、分类导读:(五大篇类)

(一)教育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想要明白却不能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二)伦理篇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现代诠释】“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

【现代诠释】“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

    1、提问:这个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为政篇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来处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着它旋转了。”

【现代诠释】 这段话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它原是孔子“人治”思想的首要观点。而人治的好坏,关键在于国君的明暗贤愚。所谓“上明则政平,上暗则政险。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荀子语)

2、提问:国君贤明了,百姓才会跟着安好,为官者“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对今天的“反腐倡廉”有积极意义吗?你怎么看? 

(四)为人篇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讲:他的为人,用功得连吃饭都会忘记,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五)评论篇

【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守信的故事:说这人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梁下见面。到时候,女子不来,他却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生高抱住桥柱子死守,终被淹死)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他。”

【现代诠释】 微生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孔子认为他并不正直。本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何必要用向人转讨的方式来博取别人的称赞呢?显然,这在孔子看来,就不是什么“直”了。

3、提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7【讲授】六、结束语: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活动8【作业】七、作业

1、做一份评测练习

2、收集《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3、观看电影《孔子》

活动9【导入】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      二、开创儒家思想:礼——仁——中庸

                三、古代大教育家

                                     一、教育篇

                                     二、伦理篇

《论语》分类篇导读     三、为政篇

                                      四、为人篇

                                      五、评论篇

《论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论语》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准备

观看视频:蔡志忠动画五子说之孔子说01 理想视频教程_视频在线观看 - 56.com http://www.56.com/u68/v_NjI2NDU5Mzc.html

活动2【导入】一、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1月诺贝尔获得者集会时的宣言

活动3【讲授】二、孔子生平

1、孔子(前551--前479):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问:孔子名丘,字仲尼,“仲”什么意思?为何叫“仲尼”?

2、追求礼乐的一生(分四个阶段):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整理典籍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名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移居阙里,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但因晏婴阻挠而未被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保全了国格,使齐侯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提问:“堕三都”中的“堕”与《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的“隳”通假,所以怎么读?什么意思?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国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活动4【讲授】三、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1、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

2、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恭敬、谦逊、忠信、勤勉、包容等一切美德,是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国君“德治”,反对政府向百姓收重税,应“节用而爱人”

3、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活动5【讲授】四、孔子突出贡献: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化,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2、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人”“成人”指有仁德,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3、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喻、诲、言、教 

4、教育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提问:什么是“四书五经”? “六经”都有哪些?

活动6【讲授】五、《论语》:

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二十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篇名:《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

3、分类导读:(五大篇类)

(一)教育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想要明白却不能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便不再教他了。” 

(二)伦理篇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现代诠释】“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

【现代诠释】“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

    1、提问:这个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为政篇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国君以道德教化来处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着它旋转了。”

【现代诠释】 这段话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它原是孔子“人治”思想的首要观点。而人治的好坏,关键在于国君的明暗贤愚。所谓“上明则政平,上暗则政险。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荀子语)

2、提问:国君贤明了,百姓才会跟着安好,为官者“正人先正己”的思想对今天的“反腐倡廉”有积极意义吗?你怎么看? 

(四)为人篇

【原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讲:他的为人,用功得连吃饭都会忘记,快乐起来会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五)评论篇

【原文】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守信的故事:说这人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梁下见面。到时候,女子不来,他却一直在约会处等候。后来,河水暴涨,尾生高抱住桥柱子死守,终被淹死)

【译文】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他。”

【现代诠释】 微生高从邻居家讨醋给来讨醋的人,并不直说自己没有,对此,孔子认为他并不正直。本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何必要用向人转讨的方式来博取别人的称赞呢?显然,这在孔子看来,就不是什么“直”了。

3、提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7【讲授】六、结束语: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活动8【作业】七、作业

1、做一份评测练习

2、收集《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3、观看电影《孔子》

活动9【导入】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      二、开创儒家思想:礼——仁——中庸

                三、古代大教育家

                                     一、教育篇

                                     二、伦理篇

《论语》分类篇导读     三、为政篇

                                      四、为人篇

                                      五、评论篇

Tags:论语,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