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论语》教案设计

日期:2015-12-18 08:39 阅读:
1课时

《论语》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作品。 2.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3.学习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理解出自书中的成语。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少量的《论语》片段(七年级上册第二篇课文《论语》十则),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3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成语,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4教学过程 4.1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他是谁?他就是孔子,无法想象,没有孔子我们这个民族将会怎样?孔子,将与中华民族共存,与人类共存。外国人不读孔子,就不识中国人,中国人不读孔子,就不能认识自己。《论语》就是体现他思想的代表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领略《论语》中成语的魅力。

活动2【讲授】讲授

二、介绍作者生平 出示课件1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由此可见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东周鄹城)人。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殷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史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即孔子的先祖。 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也就是孔子的十一世祖,本该继位为宋公,却让位给了弟弟。从此,弗父何的后裔不再继承王位,而被封卿,世代承袭,其采邑为栗(今河南夏邑)。自弗父何后五代传至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从此,他的后世子孙开始以孔为姓。这便是孔姓的起源。孔父嘉传三世至孔防叔,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为避宋国内乱,迁到鲁国定居。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曾任鄹邑大夫,故又称“鄹叔纥”。 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其妾生有一子名孟皮,但因有足疾,亦不宜继嗣。叔纥遂于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据说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颜氏曾去尼丘(一名尼山,在曲阜东南)向神明祈祷,然后才怀了孕,所以,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孔子自幼聪慧好学,童年时游戏,就常摆各种祭器,仿效大人们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十一岁时,曾跟鲁太师学习周礼。到二十岁时,已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有“博学好礼”的美誉。二十岁左右,颜氏去世。这一时期孔子做过“相礼”,从事“儒”这一职业。“儒”本是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都有一定文化礼乐知识,专为贵族人家“相礼”,主持婚丧祭祀。后又做过“委吏”(仓库管理员)、“乘田”(管理牧场牛羊),还做过贵族季氏家的史官。因为孔子曾做过“儒”,后来又成为著名学者,所以,由他创立的学派便称为“儒家”。 三、简介《论语》及其影响力 出示课件2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也在禁毁之列。但入汉之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如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 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 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 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 刊的金科玉律。 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 好好审视它,自觉的去汲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 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成语。 课前大家在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已经把有关成语的句子做了搜集。下面就请各学习小组的组长把自己组最欣赏的成语展示给大家,并给出出处,做注释,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示课件3 【成语】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办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皙之子。孔子弟子。②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导读】(导读部分由老师完成)我们现在学习各种知识、技巧,主要是为了将来“做事”,做一个“有用的人”。 孔子及其弟子学习,当然也是为了做事,做一个有用的人;但首先,他们是学做人,做一个“道德的人”。 因此,不断地在道德上自我反省,自我磨砺,以期有所长进,便成了他们每日的功课。 大家在展示自己成果时,可以按照上述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接下来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相互探讨一下,准备展示自己的成果。 1.[成语]言而有信 [出处]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选择妻子看重其贤德,不看重其色相;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侍君上能献出生命;和朋友结交,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②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表示推重,尊崇;第二个“贤”是名词,贤德。易:轻视,不看重。③致:奉献。 [导读]一个人能做到子夏所说的这些,他已经摆脱了自然本性中的一些低级趣味和自利倾向。能摆脱这些不良的东西,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当然是修养的结果。有了这些道德修养,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没有学习过呢?他不仅学了,而且还学到家了。 2.[成语]和为贵 [出处]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③,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的治国之道里,这一点是很好的;无论大事小事都是依照它做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一味地和气,不用礼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注释]①礼:即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②先王:指文王武王等古代的贤王。③节:节制,约束。 [导读]礼的目标,就是促进社会和谐。让人人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但礼是有原则的,或者更确切地说,礼就是原则,是社会和谐的原则,是有原则的社会和谐。和谐,必须坚持原则。坚持原则,才能和谐。所以,礼的作用,是“节”,礼节礼节者,以礼节制行为也。行为受礼节制,方才有原则不泛滥。 3.[成语]见义勇为 [出处]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遇到应当做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注释]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 [导读] 能力行善而不为,即是恶!岂止是无勇! 4.[成语]尽善尽美 [出处]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②”。谓《武》③,“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说舜乐《韶》,“美到极致了,也善到极致了。”说武王乐《武》,“美到极致了,但还不能说善到极致了。” [注释]①《韶》(sháo):传说上古虞舜时的一组乐舞,也叫“大韶”。虞舜是通过禅让得到帝位的,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尽善”。②美:指乐舞的艺术形式,音调声容之美。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体现的道德价值。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也叫“大武”。武王的帝位是通过暴力推翻纣王而来,虽顺应天意民心,但毕竟经过征战,所以孔子说“未尽善”,即还不是最高境界。 [导读]尽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尽善,是道德上的最高境界;尽善尽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谁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唯大圆满之唐尧虞舜。谁永远在追求这样的境界?一切有所成就者。 5.[成语]无欲则刚 [出处]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②,焉得刚?”(《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刚强的人。”有人回答:“申枨。”孔子说:“申枨啊,他有太多的欲望,怎么能刚强?” [注释]申枨(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弟子。②欲:欲望。 [导语]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有些欲望是不正当的,或仅通过正当的手段不能实现的。对这类欲望,就需要调动我们自身的道德意志和精神力理加以节制。否则,我们就会被欲望控制而不能自拔。为了满足欲望就可能苟且,就可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而不是被道德引领着走。一句话:有欲望就有破绽,有欲望就有软肋,就有致命处。人的堕落,就是从这种欲望开始的。我们常说某人被坏人拉下水,实际上,追根溯源,是被自己的欲望拉下水的。 孔子这里讲的刚,不是体格之刚,性格之刚,而是人格之刚,精神道德之刚。体格之刚可以抵御病菌的侵袭,人格之刚则可以抵御邪恶的侵袭。人格之刚,精神之刚——是,无欲则刚。 6.[成语]文质彬彬 [出处]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内在的品质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过分朴拙;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品质,就会浮夸虚伪,文采与品质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注释]①质:质地,内在的品质、才能等。文:文采,外在的装饰,礼节修饰和约束。野:朴拙无文。②史:掌文书的史官。长期掌文书,则不免过于注重修饰文辞。而诚信不足。这里是指像“史”那样过分重视修饰。③彬彬:文质兼备融和恰当。 [导读]泰戈尔《飞鸟集》:“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我们把“名望”等等也看作外在装饰之一种,那这话就可以说明孔子这句教导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足以酬报他的内在品质。”“人不知而不愠”,固然是一种境界,有才干而又被人所知,那才叫做幸福。在这世界上,多少人徒有虚名?又有多少人明珠暗投? 7.[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而永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倦怠,(这三方面)对我算什么困难呢?” [注释]①识:牢记,记住。②厌:通“餍”。本义是饱食。引申为满足,厌烦。 [导读]“默而识之”,即是指对知识的默记。知识的积累往往就在这种不言不语的默记中,常年坚持不言不语的默记,就会有不知不觉的收获,这“默而识之”的,还不仅指书本知识,而是泛指,甚至更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对各种碰到的知识的默记。这是讲学习的方法。 “学而不厌”,不懈学习不觉厌烦,这是说学习的态度与毅力;“诲人不倦”,教导学生而不知疲倦,这是讲为师之道。孔子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 8.[成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出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②,子曰:“又奚不曰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④。”《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用功读书时,便忘记吃饭;兴奋快乐时,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快要来了。如此而已。” [注释]①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他的封邑在叶城(今河南省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故称叶公。②不对:不回答。“对”,是应答之意。③奚:何,为什么。④云尔:如此而已,罢了。 [导读]这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从中可以见出孔子的艺术人格。作为大思想家,一个有着终极关怀的哲人,他是忧患深广的。但作为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着的人,他又无时不是快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他的话。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和蔼、平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叫“如坐春风”吧。 9.[成语]弋不射宿 [出处]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 [注释]①纲:本意是提网的长绳,这里指用网捕鱼。②弋(yì):用带绳的箭射鸟。宿:指夜宿的鸟。 [导读]圣人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及物,所谓“恩及于禽兽”(孟子语)也。钓鱼,是鱼儿主动上钩。且所钓之鱼,总是有限。网鱼,是鱼别无选择而置之死地。且往往是一网打尽,赶尽杀绝。射飞着的鸟,是给鸟以逃生的机会。射夜宿的鸟,则是出其不意。于鸟而言,没有逃生的机会,于人而言,机心尤其歹毒。 人类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不杀生。但人类有灵魂,有爱心,杀生要有其道,要有节制,有游戏规则。尤其不能在滥杀、虐杀中培育恶的种子。人类性情中的残忍,往往是在被虐杀的动物的鲜血中吸取营养的。因此,反对虐杀,既是保护相对于人类显得弱小无助的动物,也是保护人类灵魂的善。 商汤网开三面(亦作网开一面),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这正是我们祖先体现人类博爱精神的典范。在今天,在物种不断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今天,这种博爱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推崇。话说回来,爱万物就是爱人类自身。 10.[成语] [出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秦伯篇第八》)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广阔、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任务,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承此重任到死才放下,这不是路途遥远吗?” [注释]①弘毅:“弘”,广大,开阔。“毅”,坚强,果断,刚毅。 [导读]这是中国从古至今对知识分子自身责任与随之而来的价值的最高体认。孔子的伟大,在于改造了传统的作为社会阶层的“士”,使之成为社会价值的承担者,道义的弘扬者。曾子的这几句话,是对孔子“士”的道德属性的最经典概括。 曾子也是一个读书人,相对于这样的读书人,那么多做着“纯学问”的学者,他们是龙种遗传变异而生的跳蚤。 另外,曾子多次谈到死的问题,有些议论甚至是直接以死亡作背景的,这在儒家思想中是罕见的。孔子回避死的问题,曾子则是不断地主动谈论死,可见死始终萦绕于曾子心中挥之不去。我们可以说曾子的思想是在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杀身成仁”的基础上,直接以死亡为出发点。但死亡意识并没有使曾子像道家那样认识人生的虚无,从而无可无不可;而是体会人生的短暂和促迫,从而以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承担人生的责任,这是先秦儒者面对死亡的气概。 11.[成语]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君子助成别人的好事,不帮着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导读]助成别人的好事,是让别人成功,也是让别人成仁。此君子为之。助成别人的坏事,是让别人身败,也是让别人名裂。此小人为之。 12.[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出处]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曰:“奚自②?”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早晨负责开启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儿。”(这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能成功而仍要坚持去做的孔氏吗?” [注释]①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②奚自:“自奚”的倒装。从哪里来。 [导读]我们后人把孔子称之为“圣人”、“万世师表”、“素王”等等。可他同时代的人,对他却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崇拜他的,也有讥讽他的。也有讥讽而又不得不表示佩服的。还有不少讥讽的话,本身就包含着对孔子伟大精神的概括的。像这一位晨门,他对孔子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话说是讥讽也对,说是对孔子伟大的救世精神的推崇也无不可。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愚蠢,因为孔子已经“知其不可”;已经“知其不可”却又“一意孤行”的“为之”,这就显示出一种伟大的、绝不平庸的、孤绝的人格与精神。这是一种古典的、悲剧式的崇高,是人类精神超绝一切生物之上的证明。

活动4【练习】练习

出示课件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思是说经典要多读,多读并且深思后,个中道理自然也就知道了。我们强调读书要深思,且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是成语)不仅仅指时光流逝如水,流逝者可以包含很多的意义。如人生也永远像流水一样,不断向前涌进,而且是昼夜不断地向前去。我们的人生理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即是落伍。同理,历史是不能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如此。 你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吗?请举例谈谈。

活动5【活动】小结

 温暖朴素的《论语》中有近八十条成语,对后世汉语影响极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继续领悟书中成语的智慧,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让它们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它们为我们的语文课的学习提供武器和食粮,全面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论语》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论语》

1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他是谁?他就是孔子,无法想象,没有孔子我们这个民族将会怎样?孔子,将与中华民族共存,与人类共存。外国人不读孔子,就不识中国人,中国人不读孔子,就不能认识自己。《论语》就是体现他思想的代表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领略《论语》中成语的魅力。

活动2【讲授】讲授

二、介绍作者生平 出示课件1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由此可见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东周鄹城)人。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殷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史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即孔子的先祖。 微仲的四世孙弗父何,也就是孔子的十一世祖,本该继位为宋公,却让位给了弟弟。从此,弗父何的后裔不再继承王位,而被封卿,世代承袭,其采邑为栗(今河南夏邑)。自弗父何后五代传至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从此,他的后世子孙开始以孔为姓。这便是孔姓的起源。孔父嘉传三世至孔防叔,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为避宋国内乱,迁到鲁国定居。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曾任鄹邑大夫,故又称“鄹叔纥”。 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其妾生有一子名孟皮,但因有足疾,亦不宜继嗣。叔纥遂于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据说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颜氏曾去尼丘(一名尼山,在曲阜东南)向神明祈祷,然后才怀了孕,所以,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孔子自幼聪慧好学,童年时游戏,就常摆各种祭器,仿效大人们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十一岁时,曾跟鲁太师学习周礼。到二十岁时,已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有“博学好礼”的美誉。二十岁左右,颜氏去世。这一时期孔子做过“相礼”,从事“儒”这一职业。“儒”本是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社会职业。从事这一职业的人,都有一定文化礼乐知识,专为贵族人家“相礼”,主持婚丧祭祀。后又做过“委吏”(仓库管理员)、“乘田”(管理牧场牛羊),还做过贵族季氏家的史官。因为孔子曾做过“儒”,后来又成为著名学者,所以,由他创立的学派便称为“儒家”。 三、简介《论语》及其影响力 出示课件2 《论语》,从字面意思上说就是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 这样一本言行录,篇幅也不大,不过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却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在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显要学派的创始人的言行录,它有着相当广泛的读者。秦始皇焚书坑儒也在禁毁之列。但入汉之后,儒学及其典籍却获得统治者的青睐。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论语》列如学官,被 视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赵歧《孟子题 辞》),地位日益尊显,元延佑年间,以《四书》开科 取士,《论语》文句更是“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 推施奉行”(康有为《论语注》),成为悬诸日月而不 刊的金科玉律。 这种状况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有所改变。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 好好审视它,自觉的去汲取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 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 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言简意赅,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少语句,历代沿用,已成为成语。 课前大家在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已经把有关成语的句子做了搜集。下面就请各学习小组的组长把自己组最欣赏的成语展示给大家,并给出出处,做注释,翻译成现代汉语。 出示课件3 【成语】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论语•学而篇第一》)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办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了吗?”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曾皙之子。孔子弟子。②省(xǐng)检查反省自己。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导读】(导读部分由老师完成)我们现在学习各种知识、技巧,主要是为了将来“做事”,做一个“有用的人”。 孔子及其弟子学习,当然也是为了做事,做一个有用的人;但首先,他们是学做人,做一个“道德的人”。 因此,不断地在道德上自我反省,自我磨砺,以期有所长进,便成了他们每日的功课。 大家在展示自己成果时,可以按照上述课件的形式进行展示。接下来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相互探讨一下,准备展示自己的成果。 1.[成语]言而有信 [出处]子夏曰①: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选择妻子看重其贤德,不看重其色相;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侍君上能献出生命;和朋友结交,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然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注释]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②贤贤:第一个“贤”是动词,表示推重,尊崇;第二个“贤”是名词,贤德。易:轻视,不看重。③致:奉献。 [导读]一个人能做到子夏所说的这些,他已经摆脱了自然本性中的一些低级趣味和自利倾向。能摆脱这些不良的东西,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当然是修养的结果。有了这些道德修养,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没有学习过呢?他不仅学了,而且还学到家了。 2.[成语]和为贵 [出处]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②;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③,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先王的治国之道里,这一点是很好的;无论大事小事都是依照它做的。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一味地和气,不用礼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注释]①礼:即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②先王:指文王武王等古代的贤王。③节:节制,约束。 [导读]礼的目标,就是促进社会和谐。让人人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但礼是有原则的,或者更确切地说,礼就是原则,是社会和谐的原则,是有原则的社会和谐。和谐,必须坚持原则。坚持原则,才能和谐。所以,礼的作用,是“节”,礼节礼节者,以礼节制行为也。行为受礼节制,方才有原则不泛滥。 3.[成语]见义勇为 [出处]子曰:“非其鬼而祭之①,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遇到应当做的事情,却不去做,这是没有勇气。” [注释]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 [导读] 能力行善而不为,即是恶!岂止是无勇! 4.[成语]尽善尽美 [出处]子谓《韶》①,“尽美矣,又尽善也②”。谓《武》③,“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说舜乐《韶》,“美到极致了,也善到极致了。”说武王乐《武》,“美到极致了,但还不能说善到极致了。” [注释]①《韶》(sháo):传说上古虞舜时的一组乐舞,也叫“大韶”。虞舜是通过禅让得到帝位的,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尽善”。②美:指乐舞的艺术形式,音调声容之美。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体现的道德价值。③《武》:周武王时的乐曲,也叫“大武”。武王的帝位是通过暴力推翻纣王而来,虽顺应天意民心,但毕竟经过征战,所以孔子说“未尽善”,即还不是最高境界。 [导读]尽美,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尽善,是道德上的最高境界;尽善尽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谁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唯大圆满之唐尧虞舜。谁永远在追求这样的境界?一切有所成就者。 5.[成语]无欲则刚 [出处]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②,焉得刚?”(《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译文]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刚强的人。”有人回答:“申枨。”孔子说:“申枨啊,他有太多的欲望,怎么能刚强?” [注释]申枨(chéng):姓申,名枨,字周,孔子弟子。②欲:欲望。 [导语]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有些欲望是不正当的,或仅通过正当的手段不能实现的。对这类欲望,就需要调动我们自身的道德意志和精神力理加以节制。否则,我们就会被欲望控制而不能自拔。为了满足欲望就可能苟且,就可能被欲望牵着鼻子走,而不是被道德引领着走。一句话:有欲望就有破绽,有欲望就有软肋,就有致命处。人的堕落,就是从这种欲望开始的。我们常说某人被坏人拉下水,实际上,追根溯源,是被自己的欲望拉下水的。 孔子这里讲的刚,不是体格之刚,性格之刚,而是人格之刚,精神道德之刚。体格之刚可以抵御病菌的侵袭,人格之刚则可以抵御邪恶的侵袭。人格之刚,精神之刚——是,无欲则刚。 6.[成语]文质彬彬 [出处]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孔子说:“内在的品质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过分朴拙;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品质,就会浮夸虚伪,文采与品质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注释]①质:质地,内在的品质、才能等。文:文采,外在的装饰,礼节修饰和约束。野:朴拙无文。②史:掌文书的史官。长期掌文书,则不免过于注重修饰文辞。而诚信不足。这里是指像“史”那样过分重视修饰。③彬彬:文质兼备融和恰当。 [导读]泰戈尔《飞鸟集》:“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我们把“名望”等等也看作外在装饰之一种,那这话就可以说明孔子这句教导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足以酬报他的内在品质。”“人不知而不愠”,固然是一种境界,有才干而又被人所知,那才叫做幸福。在这世界上,多少人徒有虚名?又有多少人明珠暗投? 7.[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而永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倦怠,(这三方面)对我算什么困难呢?” [注释]①识:牢记,记住。②厌:通“餍”。本义是饱食。引申为满足,厌烦。 [导读]“默而识之”,即是指对知识的默记。知识的积累往往就在这种不言不语的默记中,常年坚持不言不语的默记,就会有不知不觉的收获,这“默而识之”的,还不仅指书本知识,而是泛指,甚至更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对各种碰到的知识的默记。这是讲学习的方法。 “学而不厌”,不懈学习不觉厌烦,这是说学习的态度与毅力;“诲人不倦”,教导学生而不知疲倦,这是讲为师之道。孔子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 8.[成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出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②,子曰:“又奚不曰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④。”《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用功读书时,便忘记吃饭;兴奋快乐时,便忘记忧愁,不知道衰老快要来了。如此而已。” [注释]①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大夫。他的封邑在叶城(今河南省叶县南三十里有古叶城),故称叶公。②不对:不回答。“对”,是应答之意。③奚:何,为什么。④云尔:如此而已,罢了。 [导读]这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从中可以见出孔子的艺术人格。作为大思想家,一个有着终极关怀的哲人,他是忧患深广的。但作为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着的人,他又无时不是快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他的话。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和蔼、平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叫“如坐春风”吧。 9.[成语]弋不射宿 [出处]子钓而不纲①,弋不射宿②。(《论语•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只用竹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着的鸟,不射夜宿的鸟。 [注释]①纲:本意是提网的长绳,这里指用网捕鱼。②弋(yì):用带绳的箭射鸟。宿:指夜宿的鸟。 [导读]圣人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及物,所谓“恩及于禽兽”(孟子语)也。钓鱼,是鱼儿主动上钩。且所钓之鱼,总是有限。网鱼,是鱼别无选择而置之死地。且往往是一网打尽,赶尽杀绝。射飞着的鸟,是给鸟以逃生的机会。射夜宿的鸟,则是出其不意。于鸟而言,没有逃生的机会,于人而言,机心尤其歹毒。 人类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不杀生。但人类有灵魂,有爱心,杀生要有其道,要有节制,有游戏规则。尤其不能在滥杀、虐杀中培育恶的种子。人类性情中的残忍,往往是在被虐杀的动物的鲜血中吸取营养的。因此,反对虐杀,既是保护相对于人类显得弱小无助的动物,也是保护人类灵魂的善。 商汤网开三面(亦作网开一面),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这正是我们祖先体现人类博爱精神的典范。在今天,在物种不断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今天,这种博爱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推崇。话说回来,爱万物就是爱人类自身。 10.[成语] [出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秦伯篇第八》)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广阔、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做是自己的任务,这不是责任重大吗?承此重任到死才放下,这不是路途遥远吗?” [注释]①弘毅:“弘”,广大,开阔。“毅”,坚强,果断,刚毅。 [导读]这是中国从古至今对知识分子自身责任与随之而来的价值的最高体认。孔子的伟大,在于改造了传统的作为社会阶层的“士”,使之成为社会价值的承担者,道义的弘扬者。曾子的这几句话,是对孔子“士”的道德属性的最经典概括。 曾子也是一个读书人,相对于这样的读书人,那么多做着“纯学问”的学者,他们是龙种遗传变异而生的跳蚤。 另外,曾子多次谈到死的问题,有些议论甚至是直接以死亡作背景的,这在儒家思想中是罕见的。孔子回避死的问题,曾子则是不断地主动谈论死,可见死始终萦绕于曾子心中挥之不去。我们可以说曾子的思想是在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以及“杀身成仁”的基础上,直接以死亡为出发点。但死亡意识并没有使曾子像道家那样认识人生的虚无,从而无可无不可;而是体会人生的短暂和促迫,从而以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承担人生的责任,这是先秦儒者面对死亡的气概。 11.[成语]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君子助成别人的好事,不帮着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导读]助成别人的好事,是让别人成功,也是让别人成仁。此君子为之。助成别人的坏事,是让别人身败,也是让别人名裂。此小人为之。 12.[成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出处]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曰:“奚自②?”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早晨负责开启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儿。”(这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能成功而仍要坚持去做的孔氏吗?” [注释]①石门:鲁国都城(曲阜)外城的城门。②奚自:“自奚”的倒装。从哪里来。 [导读]我们后人把孔子称之为“圣人”、“万世师表”、“素王”等等。可他同时代的人,对他却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崇拜他的,也有讥讽他的。也有讥讽而又不得不表示佩服的。还有不少讥讽的话,本身就包含着对孔子伟大精神的概括的。像这一位晨门,他对孔子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话说是讥讽也对,说是对孔子伟大的救世精神的推崇也无不可。因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不是愚蠢,因为孔子已经“知其不可”;已经“知其不可”却又“一意孤行”的“为之”,这就显示出一种伟大的、绝不平庸的、孤绝的人格与精神。这是一种古典的、悲剧式的崇高,是人类精神超绝一切生物之上的证明。

活动4【练习】练习

出示课件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思是说经典要多读,多读并且深思后,个中道理自然也就知道了。我们强调读书要深思,且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是成语)不仅仅指时光流逝如水,流逝者可以包含很多的意义。如人生也永远像流水一样,不断向前涌进,而且是昼夜不断地向前去。我们的人生理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满足于今天的成就,即是落伍。同理,历史是不能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如此。 你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吗?请举例谈谈。

活动5【活动】小结

 温暖朴素的《论语》中有近八十条成语,对后世汉语影响极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继续领悟书中成语的智慧,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让它们教会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它们为我们的语文课的学习提供武器和食粮,全面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来升华评论 
  • 优点:

    教案内容丰富,从基础知识到思想内容都有落实与诠释。

  • 缺点:

    有点琐碎,板块脉络不太清晰。

彭宏评论 
  • 优点:

    内容丰富

  • 缺点:

    作为导读,合作交流那块内容是如何出来的?

马泽清评论教学目标
  • 优点:

    目标明确

  • 缺点:

    还要细化

Tags:论语,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