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奇妙的对联课件配套优秀获奖教案

日期:2015-12-18 08:38 阅读:
1课时

奇妙的对联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让选修和必修携手同行

摘要:希望此轮新课改能为我们高种语文教学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两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让师生面对高中语文新教材设置的选修和必修内容,心中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心情……

关键词:   选修    必修   重复设置   整合



     两年前,当手里拿到高中语文新教材时内心充满兴奋和期望,真希望此轮新课改能为我们高种语文教学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两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让师生面对高中语文新教材设置的选修和必修内容,心中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心情。

此套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者出发点正确,立足点高。编者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力图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处理五个方面的关系: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关系,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关系。目的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① 可见,编者意图要使此套教材比以往教材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然而,教学实践中有几个问题凸显,笔者写出以供探讨。

一.内容增多与时间上的冲突

我们先来看一下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标准教科书》)课程设置要求。此套高中语文教科书分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5册,每册配套有一本《语文读本》;选修要从15种选修本中选4种。学生要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5册必修和至少3种选修的学习任务。编者此设置目的明确,用选修来加大教材容量以弥补必修选课的不足。选修的加入,教材容量的加大,师生选择机会增多,但是师生拥有的时间却没有增加,这样在学习教材时就出现了赶课犹如“兔子跑’’ 的现象。

有资料显示:“人教版教材,每学期两册约70万字,三年下来,仅教材字数就超过400万字”。这还不包括每册配套的读本。算一个具体数据:高中每学期4~5个月,按18周计。除去2周用于期中、期末考试,以及每学期三天的正常假期,按每周5课时计,每学期可供利用教学时间为77~82课时。每学期四次作文用去16课时,名著导读3课时,余下58~61课时。每学期两册必修所需课时至少54课时(还不含配套读本所需时间)。选修2本至少74课时。以上所算,月考时间还未计算入内。也就是说,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学习课每天都是在开新课。学生们每天都会被要求预习新课。这种“兔子跑”式的赶课程,学生无暇“温故而知新”是显而易见的。

赶课犹如“兔子跑”,这种感受更深的就是最具发言权的一线老师  。他们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老师们不但要接受新教材,而且还要接受新教法,他们每天都要备新课,不仅熟悉教材要花费大量精力,另外还要设计适合于每节课的新教法。“兔子跑”式的赶课程,让师生体会到的是疲于奔命,学习语文的美感就会荡然无存,这种学生厌、老师累的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乌龟爬”式的学习效率。我想这不是任何一个热爱语文的教学工作者和语文研究者所愿看到的。

二、语文必修加选修,想说爱你不容易

《标准教科书》选修编写意图很明确,“‘盘活’语文教学资源,以课堂学习做基础,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课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活与语言环境。多数选修课和必修课都有一些衔接,但又明显跳出必修的范围内,切实有效增加阅读量,拓展学习视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受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发展个性,塑造人格。由于各门选修课设计的学科领域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差别,各自的教学模式与教科书框架也不尽相同,有意保留这种差异性与多样性,让师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由此可见,编者选修出发点很好,然而一些选修内容难度加深,无形中挤占了学生学习时间,甚至会导致一些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笔者所在省份选修内容选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文化经典研读》,“选本中很多内容不亚于前些年高等专科学校文学读本内容”。 ② 难度加深,会增加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加上“兔子跑”式的赶课程,学生很难投入更多的时间来解决疑难问题,这样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困难。难度加深,无形中也加大了老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体现在备课量上,还体现在备课深度的提升上,这样又会挤占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的时间。由于不能有效解决疑难问题,课堂活动减少,时间久了,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就会逐渐丧失。出现“乌龟爬”式的学习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三、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重复设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有重复设置现象,虽然这些重复设置内容训练目标侧重点不同,但教材所选内容是重复的,如果学习过程中不做适当调整,会出现时间的极大浪费,也会给学生造成腻烦的学习心理。

笔者所在省份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中内容多处与5册必修本中“梳理探究”内容有重复设置现象。具体内容如∶《语言文字应用》中《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声情并茂—押运和平仄》中的对联、《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分别和必修1“梳理探究”中的《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有重复,《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分别和必修2“梳理探究”中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有重复,《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与必修3中《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有重复,《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分别与必修5“梳理探究”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有趣的语言翻译》有重复。当然重复的不止这些,有的是部分内容重复,有很多甚至是全部重复。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和同事们在教学实际中尝试做了一些调整,仅供参考。

一、   纵观教材,全局安排。

针对容量加大,时间紧张情况,在高一新课开始时,课

任老师把所有必修和所选选修内容聚拢在一起认真学习、商讨、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进程,适当压缩课时需要量,例如,把必修中阅读鉴赏中的略读课设置成学生课下自主探究课。有时可以把两课甚至三课的探究结果放在一节课堂上进行交流。当然,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文化研读》中的一些选文也可作成自主探究课。

二、立足基础,专项训练。

对于难度有所加深的选修内容,老师们在课前集体备课时设置专项训练目标,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达到所设置的训练目的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比如在学习《经典文化研读》中“儒道互补”这一专题时,让学生翻译《论语》十则,老师疏通《老子五章》,布置学生作“比较儒道思想异同与相互间联系”的专题探究,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课上,老师适当加以点拨,不再做其他内容的展开。而在学习《晋灵公不君》时,则让学生课前预习,朗读,疏通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探究专题“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做新时代写史的人应从历史上写史的人那里汲取什么?”然后把探究专题的结果拿到课堂上交流。当然,专项训练目标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每课教学目标而定,尽量做到重点突出、不偏漏。

三、   重复设置,“化整为零”。

对于重复设置的内容,采用《语文教师培训手册·标准》

中要求的“化整为零”法。 “在教学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例如在‘阅读鉴赏’部分学习‘情节与语言 (中外小说) ’文选系列时,就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专题,同时结合学习‘梳理探究’部分中‘文学做法的个性化解读’ ‘走近大师’等内容,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反复归拢,提升效果。”③

例如∶在学习必修5中梳理探究中《文言词语和句式》时就可以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古今言殊》内容整合起来学习。也就说,把重复设置的内容整合起来。当然。也可根据侧重点不同作其他形式整合。例如∶学生梳理探究了《文言词语和句式》对此内容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已经相当熟悉这部分内容,后面学习《语言文字应用》中《古今言殊》时就可以省去探究过程。直接把以前整理材料当做例子用于对《古今言殊》一文中概念的理解即可。

    有人说:教材千变万变不离其宗,教法千改万改只为学精。但所有教学活动要依据《语文教学大纲》,遵守《教师法》,遵循教学规律,当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更离不开同事间精诚合作。


参考资料:

①《教师培训手册 ·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语文教学通讯》2010、3、《高考命题、评分、教材与教学的尴尬》孙汉洲

  ③《语文教师培训手册·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奇妙的对联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奇妙的对联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Tags:奇妙,对联,课件,配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