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第二节  种子植物教案及板书设计

日期:2015-12-10 14:43 阅读:
杨欣  

地区: 湖北省 - 孝感市 - 云梦县

学校:云梦县清明河乡初级中学

1课时

第二节  种子植物 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知道种子在其生活史中的作用。

     2、描述饭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特点;明  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含义。

     3、描述种子萌发的变化过程;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4、识记种子的营养成分 ;知道各种有机物的主要特性。

     5、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解释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相关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辩能力。

     4、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进行定性实验和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1、通过植物生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制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主人翁意识。

     4、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统一观点。

     5、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积极思考,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在小学常识课里学生已经对种子的结构、幼苗的形成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现在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即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ily:ˎ?h6;p15;o16;t2;?)? А? 0000pt; mso-font-kerning:1.0000pt; " >     3、描述种子萌发的变化过程;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发育趋势;理解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

     4、识记种子的营养成分 ;知道各种有机物的主要特性。

     5、理解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外界条件;解释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相关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辩能力。

     4、通过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进行定性实验和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

     1、通过植物生活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3、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制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主人翁意识。

     4、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统一观点。

     5、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积极思考,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3重点难点

 1、解剖和观察种子的结构,认识种子各部分的功能。

     2、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知道种子各部分在萌发时的形态变化。

     3、识记种子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在萌发中的作用,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1、理解种子中的营养物质的性质和作用。

     2、分析并明确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的萌发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掌握进行定性实验和设置对照实验的一般方法,规范进行实验操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同学们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这样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说的是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它,诗人李绅还写了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现象呢?

    出示:春种秋收画面或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这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现象。教师顺势引出第6章的课题“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教师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需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指出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出第1节课题“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种子,设问: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幼苗,并进而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呢?引导学生推测可能与种子的内部结构有关。从而揭示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究种子的结构。

    要探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我们得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观察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我们选择放大镜,要观察种子的内容结构,还得将种子剖开,需要用到解剖刀,观察还得选择合适的时机,在种子即将萌发时,种子的内部结构看得更清楚,所以实验前还得将种子用清水泡软,种子能成为“盘中餐”,说明其中含有营养成分,这营养是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并运输到种子中储存起来,怎么鉴定种子含有淀粉等有机物?(根据淀粉的特性——遇碘显蓝色),还得准备碘液。实验中取放材料用镊子。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分发自学导引,让学生分组进行自学探究。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把握进度,学生实验完成后,要完成自学导引及讨论题,相邻同学可讨论交流,并记下不懂的问题。随后集体交流,完成讨论题,理清学生思路,把握知识脉络。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对学生进行质疑,进一步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看法和认识,然后师生共同聆听名师的精讲点拨,加深印象,启迪思维。

    出示应用反馈练习,让学生及时应用,巩固新知,发现遗漏,再通过播放动画的回授方式进行补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本课具有的特点:

    1.引入自然。通过学生熟知的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引入本章的课题。通过展示、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所经历的阶段引入第1节课题,通过观察种子的外形和思考“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萌发成幼苗并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引出探究种子结构的活动。

    2.目标简明。学习目标本应是三维目标,如果在探究前一一列出,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考虑到知识目标是第一目标,是其他目标的基础和载体,所以只向学生展示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其他二个目标蕴含在本节课的具体活动和相关环节中。

    3.导学结合。学生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活动中,老师巡回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给予指导,让学生的学习能够高效进行,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4.相互质疑。老师针对本节的重点、关键点、易错点、易忽略点和发展点设计了四个问题请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回答。通过相互质疑,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用结合。通过学生完成应用反馈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目标的达成度,为矫正回授提供依据,而且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提高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6.优化教材。在学生掌握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播放两个flash动画,让学生重点观察和描述种子萌发的动态过程的,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的过程。为学生后续学习“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1)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还可充分一些;(2)质疑既可以在师生之间相互进行,也可以在生生之间相互进行,本节课忽视了生生之间的相互质疑;(3)如果让学生给种子萌发的过程配音,会使课堂更精彩。

第二节  种子植物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二节  种子植物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同学们在小学语文课上学过这样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说的是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它,诗人李绅还写了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现象呢?

    出示:春种秋收画面或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这是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现象。教师顺势引出第6章的课题“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教师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需要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指出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引出第1节课题“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种子,设问: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幼苗,并进而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呢?引导学生推测可能与种子的内部结构有关。从而揭示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探究种子的结构。

    要探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我们得准备一些植物的种子,观察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我们选择放大镜,要观察种子的内容结构,还得将种子剖开,需要用到解剖刀,观察还得选择合适的时机,在种子即将萌发时,种子的内部结构看得更清楚,所以实验前还得将种子用清水泡软,种子能成为“盘中餐”,说明其中含有营养成分,这营养是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并运输到种子中储存起来,怎么鉴定种子含有淀粉等有机物?(根据淀粉的特性——遇碘显蓝色),还得准备碘液。实验中取放材料用镊子。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分发自学导引,让学生分组进行自学探究。老师巡回指导。注意把握进度,学生实验完成后,要完成自学导引及讨论题,相邻同学可讨论交流,并记下不懂的问题。随后集体交流,完成讨论题,理清学生思路,把握知识脉络。

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对学生进行质疑,进一步理清思路,纠正错误看法和认识,然后师生共同聆听名师的精讲点拨,加深印象,启迪思维。

    出示应用反馈练习,让学生及时应用,巩固新知,发现遗漏,再通过播放动画的回授方式进行补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本课具有的特点:

    1.引入自然。通过学生熟知的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引入本章的课题。通过展示、分析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所经历的阶段引入第1节课题,通过观察种子的外形和思考“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萌发成幼苗并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引出探究种子结构的活动。

    2.目标简明。学习目标本应是三维目标,如果在探究前一一列出,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考虑到知识目标是第一目标,是其他目标的基础和载体,所以只向学生展示了本节的知识目标。其他二个目标蕴含在本节课的具体活动和相关环节中。

    3.导学结合。学生在观察种子的结构的活动中,老师巡回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给予指导,让学生的学习能够高效进行,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4.相互质疑。老师针对本节的重点、关键点、易错点、易忽略点和发展点设计了四个问题请学生解答,然后让学生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回答。通过相互质疑,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用结合。通过学生完成应用反馈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目标的达成度,为矫正回授提供依据,而且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提高运用、迁移知识的能力。

    6.优化教材。在学生掌握了种子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播放两个flash动画,让学生重点观察和描述种子萌发的动态过程的,这样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成的过程。为学生后续学习“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奠定了基础。

    不足之处:(1)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还可充分一些;(2)质疑既可以在师生之间相互进行,也可以在生生之间相互进行,本节课忽视了生生之间的相互质疑;(3)如果让学生给种子萌发的过程配音,会使课堂更精彩。

Tags:第二,种子,植物,教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