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第2节 核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日期:2015-12-10 11:04 阅读:
武学斌  

地区: 黑龙江 - 绥化市 - 庆安县

学校:庆安县第五中学

1课时

第2节 核能 初中物理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心。


2学情分析

原子、原子核的概念在前面课程中学过,本节课作为复习内容引入教学;裂变、链式反应、聚变能概念,由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内容为涉及到铀元素等,因此在课堂中采用生活事例进行类比,并配合课件、动画、视频等认识核能。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难点:裂变和聚变的概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重点:教学过程 【导入】核能教学设计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利用“我国主要能源产区分布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能源主要产区。 2.引导:煤、石油、天然气的产量是极为有限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新能源吗? 3.通过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恐惧引入课题:“核能”。 二、进行新课 1.原子、原子核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宇宙→(  )→(  )→(  )→               (    )(带正电) (    )(带正电) (    )(带负电)   (     )(不带电) 2.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3.裂变 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各投放一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中搜索观看“广岛原爆纪录片”③。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抵制核大国的威胁,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4.聚变 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为巨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我国科学家用不到三年的时间研制,于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氢弹的威力大于原子弹。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搜索中输入“氢弹爆炸视频”进行搜索,打开“中国氢弹爆炸视频”⑤。 核能的优点与可能带来的问题。 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的优点”,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的优点。 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 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5.反馈;练习: 1. 原子是有(    )和(       )组成的,原子核带(  )电,电子带(  )电。 2. 核裂变是有(    )在(             )下(           ) 3. 可控的链式反应的应用是(           )其核心设备是(        )不可控的链式反应制成的武器是(     ) 4.核聚变的发生是(   )和(   )在(       )下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 三、板书设计 核能 原子和原子核 核能 裂变:中子轰击质量较大原子核 可控链式反应——核电站 不可控链式反应——原子弹 聚变:质量较小原子核在高温下结合 不可控链式反应:氢弹和太阳能 四、教学反思 《核能》是一篇科普性很强的章节,引导进行了互联网的搜索,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来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问题相联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链式反应——原子弹 聚变:质量较小原子核在高温下结合 不可控链式反应:氢弹和太阳能 四、教学反思 《核能》是一篇科普性很强的章节,引导进行了互联网的搜索,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来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问题相联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教学活动

第2节 核能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2节 核能

1第一学时重点:教学过程 【导入】核能教学设计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利用“我国主要能源产区分布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能源主要产区。 2.引导:煤、石油、天然气的产量是极为有限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新能源吗? 3.通过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恐惧引入课题:“核能”。 二、进行新课 1.原子、原子核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宇宙→(  )→(  )→(  )→               (    )(带正电) (    )(带正电) (    )(带负电)   (     )(不带电) 2.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3.裂变 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各投放一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中搜索观看“广岛原爆纪录片”③。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抵制核大国的威胁,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4.聚变 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为巨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我国科学家用不到三年的时间研制,于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氢弹的威力大于原子弹。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搜索中输入“氢弹爆炸视频”进行搜索,打开“中国氢弹爆炸视频”⑤。 核能的优点与可能带来的问题。 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的优点”,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的优点。 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 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5.反馈;练习: 1. 原子是有(    )和(       )组成的,原子核带(  )电,电子带(  )电。 2. 核裂变是有(    )在(             )下(           ) 3. 可控的链式反应的应用是(           )其核心设备是(        )不可控的链式反应制成的武器是(     ) 4.核聚变的发生是(   )和(   )在(       )下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 三、板书设计 核能 原子和原子核 核能 裂变:中子轰击质量较大原子核 可控链式反应——核电站 不可控链式反应——原子弹 聚变:质量较小原子核在高温下结合 不可控链式反应:氢弹和太阳能 四、教学反思 《核能》是一篇科普性很强的章节,引导进行了互联网的搜索,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来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问题相联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链式反应——原子弹 聚变:质量较小原子核在高温下结合 不可控链式反应:氢弹和太阳能 四、教学反思 《核能》是一篇科普性很强的章节,引导进行了互联网的搜索,基本上掌握了利用网络来进行物理学习的方法,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福岛核电站核泄漏问题相联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教学活动

Tags:2节,核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