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课题3 溶液的浓度说课稿【一等奖】

日期:2015-12-7 11:35 阅读:
李 飞  

地区: 天津市 - 天津市 - 宁河县

学校:天津市宁河县宁河镇中学

2课时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初中化学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学会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评论(0)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建立及简单计算。

评论(0)     学时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计算。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溶液的浓度”为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3,本课题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溶液组成及溶解度后,对溶液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的深入了解。本课题的内容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在实验中练习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对知识应用进行升华,使学生对化学改变生活有进一步感悟。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学会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与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情境展示1】  死海图片             【情境展示2】人们给树木或农作物喷洒农药

 

在化学中常用溶液的浓度来表示溶液浓稀的大小。

(板书)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二: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比较

我们先来观看一个探究实验:

【播放视频】三种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实验 9-7)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无水硫酸铜,振荡,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1

 

 

 

 

2

 

 

 

 

3

 

 

 

 

[根据视频交流活动结果](学生完成)

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教学环节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思考】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从课本中快速找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公式。

学生说出定义和公式。

 (板书)                           溶质质量

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

【学生快速阅读】注意事项:

①溶质的质量:溶解在溶液中的那部分溶质,没溶解的不计。

②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必须分清溶质、溶剂与溶液)。

③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要统一。

④不要忘记X100%,最后得到百分数。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下表的空栏中。(ppt展示表格)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2

 

 

 

 

 

3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

进行比较。(分组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ppt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1 g·cm-3)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交流实验结果】

(1)10%            (2)20%

【思考】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

【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浓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环节四: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推导计算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它们能演变成哪些计算公式呢?

推导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分组练习:(ppt展示表格)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质量分数

10

 

200

 

 

 

150

16%

4

 

 

4%

20

100

 

 

教学环节五: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实际应用

【讲解】刚才我们都是对一些现成的溶液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推导公式计算,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所以再配制之前我们就要先进行计算,得出所需要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题展示】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学生通过学习的推导公式进行计算、一名学生进行板演)

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练习1:生理盐水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g的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       。

练习2:(课本P45)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提示:溶液质量=密度×体积)

练习3:如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估算该溶液中含水多少g,溶液的密度约为多少g/cm3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ml

内含12.5g葡萄糖

5%

 

 

 

 

 

教学环节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讨论】

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有人说:“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ppt展示)

                                                                        溶解度

总结得出公式: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解度+100g

【例题讲解】

例2 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求20℃时食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练习: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现向50 g水中放入20 g NaCl,充分溶解后,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环节七:结束语

[提问]你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呢?你在课后还想了解关于溶液的哪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

【结束】

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让化学真正为我们服务,也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化学之美。

直观上感觉溶液的浓度大小对生活和生产中的影响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判断溶液浓度的方法,使学生亲近化学,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了解学习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进一步理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了解配制溶液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溶液的认识会加深,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提高了课堂气氛,使抽象知识不再枯燥

 

 

 

由基本公式演变成推导公式,培养学生灵活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反复应用公式变形,熟悉公式,灵活应用,巩固基础。

 

思考交流,对溶质质量分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了解。

 

 

 

 

边讲解边练习,巩固强化解题步骤,规范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公式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引出新知

 

 

 

 

边讲解边练习,加深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谈收获,强化本课知识,加深理解。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

 

                                                     溶解度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解度+100g

 

 

 

本节内容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有色溶液浓度的比较方法,但通过颜色深浅的比较方法局限性较大,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溶液,从而引出溶质质量分数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探究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应用的了解。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式以及变形式的推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完成。再回头通过计算“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同学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的运用得心应手,没有问题存在。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与导课相呼应,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显得很兴奋。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掌握。结合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一些简单计算,通过学生板演练习,及时发现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纠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设计中逐步提高,有一定的梯度,增强了学生解决计算题的自信心。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评论(0)     教学重点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学会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建立及简单计算。

    学时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计算。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溶液的浓度”为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3,本课题的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溶液组成及溶解度后,对溶液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进行的深入了解。本课题的内容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在实验中练习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对知识应用进行升华,使学生对化学改变生活有进一步感悟。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以及思考问题得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初步掌握根据溶质和溶液的质量计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学会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与内容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

【情境展示1】  死海图片             【情境展示2】人们给树木或农作物喷洒农药

 

在化学中常用溶液的浓度来表示溶液浓稀的大小。

(板书)课题3溶液的浓度(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二: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比较

我们先来观看一个探究实验:

【播放视频】三种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

(实验 9-7)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 g、0.5 g、2 g无水硫酸铜,振荡,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1

 

 

 

 

2

 

 

 

 

3

 

 

 

 

[根据视频交流活动结果](学生完成)

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教学环节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思考】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活动】从课本中快速找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公式。

学生说出定义和公式。

 (板书)                           溶质质量

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

【学生快速阅读】注意事项:

①溶质的质量:溶解在溶液中的那部分溶质,没溶解的不计。

②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必须分清溶质、溶剂与溶液)。

③计算时上下质量单位要统一。

④不要忘记X100%,最后得到百分数。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下表的空栏中。(ppt展示表格)

试管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

 

 

 

 

 

2

 

 

 

 

 

3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过渡】根据以上所学,同学们练习配制两杯简单的溶液,并用溶质的质量分数

进行比较。(分组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ppt展示)

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ρ=1 g·cm-3)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20

80

 

【交流实验结果】

(1)10%            (2)20%

【思考】对两氯化钠溶液而言,能否通过颜色判断溶液的浓稀呢?我们通常采用什么办法比较溶液的浓稀呢?

【学生发言】1.氯化钠溶液是无色溶液,无法通过肉眼观察确定溶液的浓稀。

2.可通过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来比较各溶液浓度的大小。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教学环节四: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推导计算

【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上述活动中涉及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哪类计算?它们能演变成哪些计算公式呢?

推导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分组练习:(ppt展示表格)

溶质质量/g

溶剂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质质量分数

10

 

200

 

 

 

150

16%

4

 

 

4%

20

100

 

 

教学环节五: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实际应用

【讲解】刚才我们都是对一些现成的溶液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推导公式计算,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所以再配制之前我们就要先进行计算,得出所需要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解决这样的问题:

【例题展示】

例1.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 kg的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学生通过学习的推导公式进行计算、一名学生进行板演)

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练习1:生理盐水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g的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       。

练习2:(课本P45)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cm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提示:溶液质量=密度×体积)

练习3:如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估算该溶液中含水多少g,溶液的密度约为多少g/cm3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ml

内含12.5g葡萄糖

5%

 

 

 

 

 

教学环节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讨论】

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 g,有人说:“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ppt展示)

                                                                        溶解度

总结得出公式: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解度+100g

【例题讲解】

例2 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求20℃时食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练习: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现向50 g水中放入20 g NaCl,充分溶解后,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环节七:结束语

[提问]你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呢?你在课后还想了解关于溶液的哪方面内容?

【学生回答】

【结束】

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让化学真正为我们服务,也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化学之美。

直观上感觉溶液的浓度大小对生活和生产中的影响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判断溶液浓度的方法,使学生亲近化学,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了解学习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进一步理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了解配制溶液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溶液的认识会加深,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提高了课堂气氛,使抽象知识不再枯燥

 

 

 

由基本公式演变成推导公式,培养学生灵活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反复应用公式变形,熟悉公式,灵活应用,巩固基础。

 

思考交流,对溶质质量分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加深了解。

 

 

 

 

边讲解边练习,巩固强化解题步骤,规范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公式简单计算的基础上引出新知

 

 

 

 

边讲解边练习,加深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谈收获,强化本课知识,加深理解。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溶质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液质量

 

                                                     溶解度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解度+100g

 

 

 

本节内容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有色溶液浓度的比较方法,但通过颜色深浅的比较方法局限性较大,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溶液,从而引出溶质质量分数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探究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应用的了解。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和计算式以及变形式的推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完成。再回头通过计算“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同学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的运用得心应手,没有问题存在。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与导课相呼应,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显得很兴奋。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掌握。结合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一些简单计算,通过学生板演练习,及时发现学生解题时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纠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设计中逐步提高,有一定的梯度,增强了学生解决计算题的自信心。

 

         

 

 

 

Tags:课题,溶液,浓度,课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