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第1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课件配套优秀

日期:2015-12-4 10:13 阅读:
黄承才  

地区: 广东省 - 湛江市 - 徐闻县

学校:徐闻县第二中学

1课时

第1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 初中物理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流过它的电流。

3.使学生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2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在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探究的进行,对实验数据、信息的处理和综合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前面两章中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下面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得出实验结论)

演示①加在同一个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即:加在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演示②在相同电压下,不同的灯泡,其亮度不同。(即: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板书:第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节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活动2【活动】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或假设

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下面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生答: ·三者的关系可能是I=U/R;  ·可能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那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可能是U=IR;   ·或者是 ……

3.设计实验(采用启发提问式,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师:我们所学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哪些量可以测量出,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

生:能测量的量有:电流和电压,仪器分别为电流表和电压表。

师:电阻不能测量,我们怎样知道导体的阻值呢?生:可以预先给出导体的电阻值定值电。

师:也就是说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关系时,我们是先固定电阻不变,让电压发生改变,观察电流的变化,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什么?

生:控制变量法(引导归纳得出)。

师:实验时,针对于某一导体仅仅测量一组电压和电流值,行吗?    生:不行。

师生共同回答:多次测量可以减少误差,同时考虑到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应该多测量几次。

教师提示:不仅针对同一导体要测量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同时还要更换定值电阻反复进行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本次实验时,给出了二个不同的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

师:我们在实验要多次测量电压和电流值,那么怎样去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呢?  生1答:可以改变电源的电压,如:增减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教师总结指出:同学们知道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请大家根据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方法和刚才我们设计的思路,对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选择你所需的实验仪器,并画出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以及记录数据的表格(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答疑,投影出个别学生的设计方案,全班分析、完善实验方案)。

活动3【讲授】进行实验

实际操作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师:测量多少次数据较合适?

生2:测量次数不要过多,根据时间而定,一般测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师:如果在实验中使用了滑动变阻器,那接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闭合电路之前应考虑什么问题?生3:接线柱不能同上或同下,应该一上一下;且闭合电路之前将滑片移到最大电阻处。

教师提示:在实验中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的情况下,应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同样若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时,也应该使电源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解答实验中的疑问,并指出学生在实验中错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信息。

5.分析和论证

数据处理时,可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测量数据:分析电压是怎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电流的怎样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会有误差,可能数据不很一致。得出电流、电压的关系的结论。

(投影机展示)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然后指导学生用测量的数据对照课本,画出U-I图。

启发学生将图线结果与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的知识作对比,推导出U-I关系式:U=IR。

6.实验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中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2)自己在实验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有些什么失误。(3)本小组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7.交流 

教师提示: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活动4【作业】作业

完成本次实验的《探究报告》,并在报告写出对自己所选的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为下一节作的学习准备。 

第1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1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前面两章中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的知识。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下面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并得出实验结论)

演示①加在同一个灯泡两端的电压越大,灯泡越亮。(即:加在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演示②在相同电压下,不同的灯泡,其亮度不同。(即:在相同电压下,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这些例子同时还揭示了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

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值,还知道导体两端的电压值,你能不能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值呢?(或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出来)

板书:第七章 欧姆定律     第一节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活动2【活动】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    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或假设

根据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下面两个事实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猜想或假设

①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大;

②导体的电阻越大,流过它的电流就会越小。

生答: ·三者的关系可能是I=U/R;  ·可能是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那导体中的电流也增大几倍;    ·可能是U=IR;   ·或者是 ……

3.设计实验(采用启发提问式,帮助学生设计实验)

师:我们所学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哪些量可以测量出,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

生:能测量的量有:电流和电压,仪器分别为电流表和电压表。

师:电阻不能测量,我们怎样知道导体的阻值呢?生:可以预先给出导体的电阻值定值电。

师:也就是说在研究电流和电压、电阻之间关系时,我们是先固定电阻不变,让电压发生改变,观察电流的变化,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什么?

生:控制变量法(引导归纳得出)。

师:实验时,针对于某一导体仅仅测量一组电压和电流值,行吗?    生:不行。

师生共同回答:多次测量可以减少误差,同时考虑到实验探究的科学性,应该多测量几次。

教师提示:不仅针对同一导体要测量几组电压和电流值,同时还要更换定值电阻反复进行实验,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本次实验时,给出了二个不同的定值电阻(R1=5Ω和R2=10Ω)

师:我们在实验要多次测量电压和电流值,那么怎样去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呢?  生1答:可以改变电源的电压,如:增减串联的干电池的节数。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教师总结指出:同学们知道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请大家根据你认为最适合你的方法和刚才我们设计的思路,对照自己桌前的器材选择你所需的实验仪器,并画出能够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以及记录数据的表格(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答疑,投影出个别学生的设计方案,全班分析、完善实验方案)。

活动3【讲授】进行实验

实际操作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到最大阻值的位置上。

师:测量多少次数据较合适?

生2:测量次数不要过多,根据时间而定,一般测量三次或四次左右。

师:如果在实验中使用了滑动变阻器,那接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闭合电路之前应考虑什么问题?生3:接线柱不能同上或同下,应该一上一下;且闭合电路之前将滑片移到最大电阻处。

教师提示:在实验中若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的情况下,应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同样若用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改变电源电压时,也应该使电源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解答实验中的疑问,并指出学生在实验中错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填写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信息。

5.分析和论证

数据处理时,可引导学生仔细思考测量数据:分析电压是怎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电流的怎样变化;同时还应考虑到实验会有误差,可能数据不很一致。得出电流、电压的关系的结论。

(投影机展示)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电阻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然后指导学生用测量的数据对照课本,画出U-I图。

启发学生将图线结果与数学中的一次函数的知识作对比,推导出U-I关系式:U=IR。

6.实验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中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2)自己在实验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有些什么失误。(3)本小组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7.交流 

教师提示: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活动4【作业】作业

完成本次实验的《探究报告》,并在报告写出对自己所选的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为下一节作的学习准备。 

Tags:1节,电流,电压,电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