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日期:2015-12-3 12:06 阅读:
田玮  

地区: 贵州省 - 铜仁市 - 石阡县

学校:石阡县坪山乡九年制学校

1课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 初中化学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九年级新生对化学这门新学科一般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刚开始的几节课,都很认真,听讲、记笔记、作业、知识的记忆等都能认真完成,如能在此时把学生习惯抓好,对以后的化学学习,可以达到很好效果。当学生接触到一些实验时,这种好奇会转化为好玩,他们对化学开始有兴趣,此时老师应该好好引导,让学生的好玩真正转化为兴趣,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新课引入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活动2【活动】二、实验探究

(一)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二)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三)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活动3【活动】三、实验再探究

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

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新课引入

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活动2【活动】二、实验探究

(一)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二)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三)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活动3【活动】三、实验再探究

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

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田玮评论 
  • 优点:

    教师备课充分,教具准备的也很充分,教学思路清晰。

  • 缺点:

    实验过程中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看到的结果太过理论,应多关注学生的结果,学生自己去找问题找方法解决

Tags:课题,化学,一门,实验,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