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17.1 勾股定理(通用)优质课教案设计

日期:2015-11-18 10:53 阅读:
毕洪波  

地区: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呼兰区

学校:哈尔滨市呼兰区腰堡中学校

1课时

17.1 勾股定理 初中数学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2)、能够灵活地运用勾股定理及其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     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初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归纳、总结、类比、转化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在学本节课时,通过前置知识的学习,学生对直角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从直观把握直角三角形的一些特征,为此在授课时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个性的发挥提供机会。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勾股定理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得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即 a2+b2=c2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练习:已知在 Rt △ ABC 中∠ C= 90 °。

①若 a=3 , b=4 ,则 C=______ ;

②若 a=40 , b=9 ,则 c=______ ;

③若 a=6 , c=10 ,则 b=______ ;

④若 c=25 , b=15 ,则 a=______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说明勾股定理的作用、使用范围、应注意的地方。

1.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两边就能求出第三边。

2.勾股定理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六)布置作业

P41 习题3.9  1、2小题

17.1 勾股定理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7.1 勾股定理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勾股定理

(一)创设情境 以古引新
  1、由故事引入,3000多年前有个叫商高的人对周公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端连接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勾是3,股是4,那么弦等于5。这样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
  2、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个性质呢?教师要善于激疑,使学生进入乐学状态。得出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即 a2+b2=c2
  3、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 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通过自学感悟理解新知,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质疑解难 讨论归纳
  1、教师设疑或学生提疑。如:怎样证明勾股定理?学生通过自学,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这时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2、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拼图,观察并分析;
  (1)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2)你能写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吗?
  (3)如何运用勾股定理?是否还有其他形式?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四)巩固练习 强化提高
  1、出示练习,学生分组解答,并由学生总结解题规律。课堂教学中动静结合,以免引起学生的疲劳。

练习:已知在 Rt △ ABC 中∠ C= 90 °。

①若 a=3 , b=4 ,则 C=______ ;

②若 a=40 , b=9 ,则 c=______ ;

③若 a=6 , c=10 ,则 b=______ ;

④若 c=25 , b=15 ,则 a=______

  2、出示例1学生试解,师生共同评价,以加深对例题的理解与运用。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练习中出现的情况可采取互评、互议的形式,在互评互议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予以解决,以此突出教学重点。
  (五)归纳总结 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梳理学习思路。分发自我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说明勾股定理的作用、使用范围、应注意的地方。

1.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两边就能求出第三边。

2.勾股定理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六)布置作业

P41 习题3.9  1、2小题

Tags:17.1,勾股定理,通用,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