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4.1 几何图形(通用)优秀说课稿

日期:2015-11-16 10:50 阅读:
王浩  

地区: 湖北省 - 武汉市 -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学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1课时

4.1 几何图形 初中数学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在教学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2)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体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何画好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增强数学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全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2学情分析

教材第四章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次接触几何图形,是一个由“数”到“形”的过渡章节,本章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活情景导入,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认知难点的突破方法是:(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用课件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

关键:抓住实例,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三、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观察发现得到概念——引导自主、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巩固延伸”的教学模式。

学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2、画图质疑 引出概念  3、亲身感受  体验新知    

 4、实例探究 培养能力   5、小组探究 动手操作  6、归纳小结  巩固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投影出

《题西林壁》

的诗词和图片。

2、设置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

(引出课题、板书)

1、学生齐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2、思考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3、积极回答问题,由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1、媒体显示庐山远近景图片。

2、学习方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

通过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展示,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苏轼的诗把同学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中提炼所含的数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1、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例如:这是一个工件的立体图,设计师常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

2、要求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出来,并设置问题:(1)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问题?(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3)明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概念。强调: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叫侧视图。

1、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画图。

2、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画出自己所得到的图形。

3、对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思考、讨论。

4、先独立思考问题(2),然后讨论解决方法,由几名同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前画出自己的方案或图形。

1、工件三视图展示

2、学习方式: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结果也不同,但画的实际物体是一样的。突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出三视图。

从学生自己探索中发现画图中存在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三、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1、投影出问题。

如何画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2、引导学生体验三视图的概念。再次强调:(1)要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2)三视图在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摆放的位置,其三视图可能是不同的。

3、指导学生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或“远观法”来观察。

1、学生回答投影的问题,有意见分歧的小组到讲台前进行演示验证。

2、归纳、概括画法。

1、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交流。

2、动画展示三视图的画法。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探索、归纳三视图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先讨论交流再动画展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环节四、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1、出示探究:如图是一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左边、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2、练习:如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所搭几何体的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正方体的个数。

试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从正面看与从左面看的平面图。

学生先单独完成练习,然后小组讨论。

1、学习方式:先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情况展示。

3、媒体动画演示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可以让完成得好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也可以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启发性指导,查漏补缺,确保课堂效果。最后通过动画演示,更能加深印象,形象直观。

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五、小组探究动手操作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圆台、四棱锥的三视图。

举例:圆柱的三视图

2、教师巡视、观察,对有困难的小组加以辅导。

1、学生观察以下几何体,描述、交流它们的三视图: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圆台、四棱锥。

2、小组合作在表格上画以上六种几何体的三视图。

3、小组间互评,相互批阅、纠正。

4、展示合作练习的成果。

1、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组间交流。

2、媒体显示学生所完成的情况。

3、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圆台、四棱锥。(动画展示)

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组间互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通过从正面、上面、左侧面对几个常见的几何体的观察,懂得描述并绘画出三视图,加深对三视图法的认识。

让学生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

环节六、归纳小结巩固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2、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对人、对事呢?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结果可能也不一样。我作为一个老师,也会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同时希望同学们今后看物、看人、看事从多角度、多方向分析,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闪光的东西,从而感受生活是多么美好。

学生反思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1、学习方式:个别学习、巩固。

2、媒体显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知识形成体系。

对学生进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德育教育,体现数学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和人文精神。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对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主要体现如下:

1、采用启发、探究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提问、演示、引导,和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搜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调节。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如口答、讨论交流、学生完成情况展示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启发性指导,查漏补缺,确保课堂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图像、动画功能辅助教学,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思想:以提高知识技能,完善数学思维为出发点;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为主线;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实新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来构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

2、设计思路:以贯彻新教育理念为前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内容上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形式上突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手段上突出多样化、直观化的特点,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扩大教学容量.

3、教学处理:从生活原形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既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同时还拓展了知识,既体现了知识技能的应用,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还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达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目的.作业处理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4.1 几何图形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4.1 几何图形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三、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观察发现得到概念——引导自主、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巩固延伸”的教学模式。

学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2、画图质疑 引出概念  3、亲身感受  体验新知    

 4、实例探究 培养能力   5、小组探究 动手操作  6、归纳小结  巩固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投影出

《题西林壁》

的诗词和图片。

2、设置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

(引出课题、板书)

1、学生齐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2、思考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3、积极回答问题,由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1、媒体显示庐山远近景图片。

2、学习方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

通过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展示,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苏轼的诗把同学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中提炼所含的数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1、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例如:这是一个工件的立体图,设计师常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

2、要求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出来,并设置问题:(1)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问题?(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3)明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概念。强调: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叫侧视图。

1、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画图。

2、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画出自己所得到的图形。

3、对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思考、讨论。

4、先独立思考问题(2),然后讨论解决方法,由几名同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前画出自己的方案或图形。

1、工件三视图展示

2、学习方式: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结果也不同,但画的实际物体是一样的。突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出三视图。

从学生自己探索中发现画图中存在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三、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1、投影出问题。

如何画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2、引导学生体验三视图的概念。再次强调:(1)要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2)三视图在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摆放的位置,其三视图可能是不同的。

3、指导学生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或“远观法”来观察。

1、学生回答投影的问题,有意见分歧的小组到讲台前进行演示验证。

2、归纳、概括画法。

1、学习方式:小组讨论交流。

2、动画展示三视图的画法。

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探索、归纳三视图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先讨论交流再动画展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环节四、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1、出示探究:如图是一个由9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左边、上面观察这个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2、练习:如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所搭几何体的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正方体的个数。

试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从正面看与从左面看的平面图。

学生先单独完成练习,然后小组讨论。

1、学习方式:先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情况展示。

3、媒体动画演示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可以让完成得好的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也可以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启发性指导,查漏补缺,确保课堂效果。最后通过动画演示,更能加深印象,形象直观。

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练习,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五、小组探究动手操作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圆台、四棱锥的三视图。

举例:圆柱的三视图

2、教师巡视、观察,对有困难的小组加以辅导。

1、学生观察以下几何体,描述、交流它们的三视图: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圆台、四棱锥。

2、小组合作在表格上画以上六种几何体的三视图。

3、小组间互评,相互批阅、纠正。

4、展示合作练习的成果。

1、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组间交流。

2、媒体显示学生所完成的情况。

3、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圆台、四棱锥。(动画展示)

通过小组分工合作,组间互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通过从正面、上面、左侧面对几个常见的几何体的观察,懂得描述并绘画出三视图,加深对三视图法的认识。

让学生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

环节六、归纳小结巩固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2、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对人、对事呢?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结果可能也不一样。我作为一个老师,也会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同时希望同学们今后看物、看人、看事从多角度、多方向分析,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美好的、闪光的东西,从而感受生活是多么美好。

学生反思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1、学习方式:个别学习、巩固。

2、媒体显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使知识形成体系。

对学生进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德育教育,体现数学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和人文精神。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对教学的反馈和评价主要体现如下:

1、采用启发、探究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提问、演示、引导,和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搜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调节。

2、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如口答、讨论交流、学生完成情况展示等,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启发性指导,查漏补缺,确保课堂效果。

3、充分发挥多媒体图像、动画功能辅助教学,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思想:以提高知识技能,完善数学思维为出发点;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为主线;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实新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来构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

2、设计思路:以贯彻新教育理念为前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内容上突出知识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形式上突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手段上突出多样化、直观化的特点,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扩大教学容量.

3、教学处理:从生活原形中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既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同时还拓展了知识,既体现了知识技能的应用,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还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达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目的.作业处理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Tags:几何图形,通用,优秀,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