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面向全国的中小学学教师、家长交流平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通用)教学实录与评析

日期:2015-11-10 09:22 阅读:
陈少文  

地区: 天津市 - 天津市 - 宝坻区

学校:天津市宝坻区郝各庄镇中登初级中学

1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初中数学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从实践中的两次连续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中,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结合数轴描述出变化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等式,从而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索和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与人协作的习惯; 
(2)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有学生53名,基础较好,学习兴趣浓厚。

3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与加法运算率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灵活的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从实践中的两次连续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中,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结合数轴描述出变化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等式,从而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索和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与人协作的习惯; 
(2)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评论(0)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与加法运算率的理解与运用。

评论(0)     学时难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灵活的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 引出课题

活动内容: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新课。 
问题1:连续两次运动的结果,应该看作是一种什么运算? 
问题2:从数学的角度如何刻画一个人运动的方向和距离?有什么简单的方法? 
问题3:有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从起点开始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问题4:能否将上面的运动用数学式子的方式表示出来? 

活动2【活动】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活动一:探索连续两次运动的和。 
预设回答(1):两次连续运动应该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预设回答(2):用符号表示运动方向,其绝对值表示运动的距离; 
预设回答(3):若两次都是向东 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 
表示:(+20)+(+30)=+50 
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 一共向西走了50米, 
表示:(-20)+(-3 0)= -50 
教师导语: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同的。 
预设回答(4):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 西方10米, 
表示:(+20)+(-30)= -10 
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 
表示:(- 20)+(+30)= +10 
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反的。 
预设回答(5):若第一次向西走3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 
表示:(- 30)+(+30)= 0 
预设回答(6):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没走,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 
表示:(- 20)+0= -20 
说明:教师只提供层层递进的连续几个问题,其结果均由学生合作完成,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思维 
活动二:概括有理数加法法则: 
根据以上的算式,学生可以合作完成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由一名学生叙述本组概括的法则描述,再由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最后生成法则(这个过程可能并不顺利,教师要大胆让学生说,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3【讲授】知识讲解,巩固新知:

阅读下列解题过程,是否有错?若有错,请说出错的原因。 
计算  (+3)+(-5)           
解:(+3)+(-5)=2 
错解分析:本题计算忽略了“先定符号,后计算绝对值”的顺序,因此平时解题时,一定要遵循法则等 
正确解法(+3)+(-5) =-(5-3)=-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总结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计算结果的绝对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解释,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及时巩固。) 


 

活动4【活动】例题板演:应用提升

例1、计算下列各式: 
(1)-11+2=       (2)(+20)+(+12)= 
(3)+4.3-3.2= 
解:(1)原式=-(11-2)=-9;     (2)原式=+(20+12)=+32; 
(3)原式=+(4.3-3.2)=+0.9; 
(在讨论、交流中,巩固强化有理数加法法则,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算必有据,及能自我评价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练习(一):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的运算,并求出计算结果: 
(1)(-2)+(—4);(2)(-5)+4; 
学生练习(二)、某家庭工厂一月份收支结余为-1200.50元,二月份收入为2000.70元,问二月底家庭工厂的收支结余情况如何? 
解:(-1200.50)+(+2000.70)=+(2000.70-1200.50)=+800.20(元) 
答 :二月底家庭工厂的收支结余为收入800.20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否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请举例说明。

 

活动5【活动】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有理数加法 
2、有理数加法法则:一般地,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从实践中的两次连续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中,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结合数轴描述出变化的过程,列出相应的等式,从而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索和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与人协作的习惯; 
(2)通过实践、探索、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与加法运算率的理解与运用。

    学时难点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灵活的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 引出课题

活动内容: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引导学生思考,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新课。 
问题1:连续两次运动的结果,应该看作是一种什么运算? 
问题2:从数学的角度如何刻画一个人运动的方向和距离?有什么简单的方法? 
问题3:有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从起点开始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问题4:能否将上面的运动用数学式子的方式表示出来? 

活动2【活动】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活动一:探索连续两次运动的和。 
预设回答(1):两次连续运动应该是加法运算的结果; 
预设回答(2):用符号表示运动方向,其绝对值表示运动的距离; 
预设回答(3):若两次都是向东 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 
表示:(+20)+(+30)=+50 
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 一共向西走了50米, 
表示:(-20)+(-3 0)= -50 
教师导语: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同的。 
预设回答(4):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 西方10米, 
表示:(+20)+(-30)= -10 
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 
表示:(- 20)+(+30)= +10 
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反的。 
预设回答(5):若第一次向西走3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 
表示:(- 30)+(+30)= 0 
预设回答(6):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没走,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 
表示:(- 20)+0= -20 
说明:教师只提供层层递进的连续几个问题,其结果均由学生合作完成,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思维 
活动二:概括有理数加法法则: 
根据以上的算式,学生可以合作完成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由一名学生叙述本组概括的法则描述,再由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最后生成法则(这个过程可能并不顺利,教师要大胆让学生说,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3【讲授】知识讲解,巩固新知:

阅读下列解题过程,是否有错?若有错,请说出错的原因。 
计算  (+3)+(-5)           
解:(+3)+(-5)=2 
错解分析:本题计算忽略了“先定符号,后计算绝对值”的顺序,因此平时解题时,一定要遵循法则等 
正确解法(+3)+(-5) =-(5-3)=-2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总结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计算结果的绝对值。(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解释,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及时巩固。) 


 

活动4【活动】例题板演:应用提升

例1、计算下列各式: 
(1)-11+2=       (2)(+20)+(+12)= 
(3)+4.3-3.2= 
解:(1)原式=-(11-2)=-9;     (2)原式=+(20+12)=+32; 
(3)原式=+(4.3-3.2)=+0.9; 
(在讨论、交流中,巩固强化有理数加法法则,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算必有据,及能自我评价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练习(一):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的运算,并求出计算结果: 
(1)(-2)+(—4);(2)(-5)+4; 
学生练习(二)、某家庭工厂一月份收支结余为-1200.50元,二月份收入为2000.70元,问二月底家庭工厂的收支结余情况如何? 
解:(-1200.50)+(+2000.70)=+(2000.70-1200.50)=+800.20(元) 
答 :二月底家庭工厂的收支结余为收入800.20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否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请举例说明。

 

活动5【活动】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有理数加法 
2、有理数加法法则:一般地,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Tags:有理数,加减法,通用,教学,实录